Popular Posts

Tuesday, 22 September 2015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嘴饞有點餓嗎?


還記得上次發生了「一個乳頭」的害羞事件嗎?

其實關於肚子餓、嘴饞、有一點點餓…這幾種不同的情境,英文都有不同的字可以使用呢!
在基礎的溝通上,當然還是以 hungry (飢餓的)來作最直接的表達,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初學英文時,講到餓,一定第一個學 hungry 這個字。
不過語言的共通點之一,就是像生命一樣不是只有一或一百;所以我們學會了用 a little bit (一點點)、sort of (些微的) 這些片語來作程度差異的形容。

不過,當語言想要更進階時,就要開始想想如何用更精簡的字來取代落落長的形容了。

上次提到的 nibble,一點一點輕咬的意思,例如朋友帶了點心來作客,我們即使不餓,可能還是會客氣的吃個幾口,這種時候,用 I would like to nibble some (我很樂意嚐試幾口)就算蠻適當的。
同樣的,nibble也可以使用在非食物上,例如消化資訊等狀態。

那餓的程度再高一點點,也就是有點嘴饞,但其實也不餓的情況時。就是 peckish 這個字可以派上用場的時候了。例如上班時間到了下午3、4點,肚子有一點點空虛感;但是外出吃正餐,到晚餐時可能又太飽,不吃,又覺得不太甘心…這種感覺,就可以跟身邊的朋友說“I feel peckish (我有點微餓)”。

其實有些中文的字典會解釋 peckish 這個字也有一點點「易怒的」的意思。老實說,在國外使用時,我們幾乎不會把這個字用在微餓以外的形容;不過,如果真的要這樣聯想,其實肚子有一點點餓又沒有東西吃的時候,好像還真的會容易微怒呢!只是這個字義就讓各位自己去斟酌使用了。

那當飢餓程度不是只有 hungry 時呢?有時候一忙,中午來不及吃飯,到了下午整個人簡直餓爆了!這個時候用 hungry 或甚至 very hungry 可能都不足以形容我們餓的程度了。這時候用 starving (餓慌了) 來形容就更加貼切了!

* 註:其實原本 peckish 似乎是比較偏英式用語;美式用字大多還是以“a little bit hungry”來形容比較多。但現代用字上,其實在英式美式用字中,大部份的人應該都還是聽得懂 peckish 這個字的。

A: Hey, I am heading out to buy some food, do you want something to nibble? (哈嚕,我要外出買點吃的,你有想要吃點什麼嗎?)
B: Oh great, I am feeling peckish! You feel that too? (哇,太好了!我正覺得有點餓耶,你也剛好想吃東西哦?)
A: Peckish? No, I am hungry, no, I am starving! I can eat a horse! (什麼想吃東西而已?我餓了;哦不,我快餓爆了!我根本能直接吃掉整匹馬了!)

Friday, 11 September 2015

[Business Tips] 管理撇步 - 年輕人真的是爛草莓嗎?還是慣老闆才應該檢討呢?


社會新鮮人出來找工作的時候,我很常聽見他們的長輩這樣跟孩子們告誡:
「剛出來工作,你沒有經驗就不要講太多話,老闆叫你做什麼就做,不要計較。」
「吃人頭路喚人問(台語,意指:拿人家的薪水就讓供人使喚),你多做就是多學,不合理的事就當作練習」
「老闆叫你加班就加班,他們都是這樣撐過來才有今天的;你是公司最菜的,當然要聽話」

我自己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不斷的被家中長輩警告著;所以他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一份常常被老闆要求加班到午夜、星期六還要早上7點多就到公司繼續加班的工作;而且,進公司後他才聽說,這家公司的老闆已經被檢舉很多次了…。但是家中的長輩就是用上述的這些話要孩子把不合理當作磨練,一直撐著,最後終於是身體先受不了病倒了,才決定應該離開那份工作。

網路上這些控訴資方不合理行為的事件層出不窮,自然也有許多站出來護航的說:「不開心就不要做啊!」、「有工作就要偷笑了,還要求那麼多」、「你不做,還有許多人搶著做」…我相信這些話要全寫出來就能直接填滿我今天這篇文章的篇幅了。上網搜尋「慣老闆」,出來的文章數量是很可觀的。

我的重點是,現在的年輕一代,真的是大家口中的爛草莓嗎?
年輕人們,你們願意被如此貼標籤嗎?

台灣正處在一個需要轉型的世代。
20年前,經濟起飛的階段,創業機會四處都是,甚至是推著車出門、打開店面,自然就有生意上門的時期。因為那是個供不應求的時期,就像現在其他那些開發中國家一樣,什麼產業都在發展成長中。那個時候,沒有資金也有銀行可以幫忙先開資本證明,讓商業登記順利進而開始營業…

現在這個世代,很幸運的有上一代的努力,成長的過程中大多豐衣足食;所以開始追求的重點已經不再只是生存,而可能是另一種層級的滿足。例如基本人權的公平正義、例如供需上的平等、例如好還要再更好的進步…

我們的要求就是傲驕嗎?

我的幾位在國外工作的朋友都強調,在他們的國家,就算是服務業,該員工休息的時間就是員工的時間,沒有人能夠要求他們提早上工,就算是1分鐘都不行。被客戶大罵還要陪笑臉?只要不是員工失誤的地方,被客戶無理要求甚至是侮辱時,主管、公司、與法律都是站在員工這邊的,他們可以直接說:「我不服務你這種客戶」。

然後會有人說:「國外那麼好,不然你去啊?沒本事還要在那邊叫。」

但是我們為什麼不換個角度想想:「因為台灣還有空間可以進步,所以我們希望從國外更好的經驗上作學習,然後來調整台灣,讓這裡的工作環境更升級?」

再提一個想法,去看看自己家的主管老闆們:「上一次去受管理相關或法規的教育訓練是何時的事呢?」

可能有些人自從當上老闆後就再也不學習了呢。

台灣人有一種習慣強人領導的心態,很自然而然的把那些在上位者無條件的認為是人生勝利組,所以他們所做所為都是其他人應該服從接受的。所以有人會說:「啊不然要怎樣?人家就是有本事當老闆養員工,你沒有啊!」

當然不是因為身為老闆就所有一切都應該是對的;老實說,他們也只是一般人,有缺點、有困難、有盲點。如果因為抱持著強人心態而不願意再進修再前進,那麼被時代淘汰也應該是遲早的事。

同樣的,反過來看,如果年輕一代的人在有能力有聲音要求與選擇時,只為了「生存與溫飽」而留在那個抱怨連連但放手又可惜的環境,那麼,這樣的惡性循環只會一再一再的發生,誰也別想要產業升級,一切都將淪為口號。

慣老闆的問題讓台灣的資方與法律站在同一線,讓新世代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卻無法發聲。雖然在擁抱小確幸、喝下午茶與朋友哭訴慣老闆的舒適圈生活也如此一日一日的度過了;似乎要撐下去也不難。

但是,我們為什麼不捍衛自己的權利呢?為什麼不充實自己的實力來為大環境再付出點呢?

當在下位者努力爭取、在上位者盡力求進步,台灣的工作環境才能慢慢升級與其他更好的環境作比較,而不是一再的與那些開發中甚至未開發國家比較然後沾沾自喜的說:「嘿!我每天從7點到晚上11點都在工作,但我至少有薪水有年終有週休二日…」

Monday, 7 September 2015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是誰偷放屁?


中文裡有許多用來形容大小便的暱稱,英文當然也有不少。
所以我們都很輕易的在學語言的過程中,學會這一類的用字:
「I need to poop / pee (我需要上大號 / 小號),I want to have a dump (我想去撇條),或者是小朋友講的可愛用字 pee pee & poo poo (尿尿或便便)…等等」。

但是,想要放屁呢?到底應該怎麼講啊?

我自己記得小時候有人教過我,說直接講放屁不文雅,所以要說make wind (製造風);聽起來因為覺得合理,所以我從小就這樣記住了。

長大後才發現,就像大小便一樣的,放屁這個詞其實也有百百種;不過,很可惜的,小時候大人教我的,其實是已經變形後的錯誤用字了。但是,有另外一個與 wind 也有關的字確實是被拿來形容放屁喲!(所以到底是我當時太小記錯了,還是大家教錯了…這已經不得而知了。)

放屁當然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所以在醫學上是用「flatulence」這個字來表示 (它是名詞哦!),指的是腸胃脹氣;自然而然的因為脹氣而需要排氣的動作,就用這同一個字變化成動詞成為:flatulence。

不過想當然爾,這麼長的字,大家一定都記不住。所以開始有許多的不同的形容詞。
前面所提到與風有關的用法,其實正確的說法應該是「break wind」,這是一種比較委婉的說法,文雅的說出自己不小心釋放出風了。

同樣文雅的方式也有人會說「release gas (釋放氣體)」。

不過還有一個我自己在國外時最常聽到的用字也想與大家分享:Fart

這個字看似與原本放屁的醫學用字較為相似,雖然我目前手邊的資料並沒有查到它們兩者的字源是相同的;不過,感覺比與個字的放風或釋放氣體都來得簡單多了吧!

這個字不是個粗字,雖然也不是極度文雅,但是卻是現代英文用字裡大家比較口語常用來形容放屁的用字喲!

所以下次聞到臭臭的,可以偷偷問一下旁邊的人:Did you just fart? (你剛剛是不是放屁了?)
或者不小心放出會臭的屁想要先自招的話,也可以說:Sorry, I just farted, and it might be smelly (歹勢,我放了屁,而且它可能會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