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Posts

Thursday 29 January 2015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講話當下的前一秒就是過去式了


到國外開始正式課程之前,短短的參加了兩個月的商學院語言課程。那時候是我第一次準備開始長住國外的日子,以前在台灣雖然喜愛英文這門科目、考過不少檢定來增加自信心;但是再怎麼紙上練功,還是不如實際多講多練習來得實在。

語言學校的我們都是亞洲學生,母語都不是英文,許多人也都是第一次要開始長待英國。

有一次上課時,有位學生遲到了。
進到教室時很不好意思的向老師說:" Sorry I am late, I am lost. "

下課時,另一位同學正好因為接了通電話而比較晚到餐廳與大家會合一起吃飯。
其他人問著:"You take so long to get here!"

我的電話那時也響了,是我早上打電話但對方剛好沒接到的人回了電,他說:"Hi Chi, you called this morning?"
我生澀的回答著:"Yes, but I forgot why did I call."

英文的過去式,應該是我們首次接觸英文時,除了現在式以外第一個學到的變形。
但是學了這麼多年,你是不是也常發現周邊的人不斷在犯過去式使用錯誤的情況呢?

大概是因為中文的過去式只要加上「了」、「過」、「已經」、「那時候」…這一類帶有過去用意的詞就能表達,所以我們對於上一秒就已成為歷史的這種英文用法較不熟悉。

所以剛剛迷路但是現在已經順利到達目的地時,要說: "I WAS lost" - 因為現在已經不迷路了。

花了很多時間才走到餐廳,則應該說: " You TOOK so long to get here!" - 因為人已經走到了,剛剛花費時間已經是過去的事了。

我早已忘了自己當初為什麼要打電話給對方時,反而要用現在式說明:"I FORGET why did I call." - 因為打電話那時我還記得,但是現在已經忘記了,所以這時反而是使用現在式。

過去式的使用原則只有一個:只要是上一秒以前的事,就是過去的事了

當然,英文裡還有許多其他變形時態,那些則會是用在其他場合,我們就留到下次其他機會再聊。至少,把英文最基本的現在式與過去式好好練習,在溝通上就能幾乎無礙了!

在使用外語的當下,當然腦子常常無法想這麼多,嘴巴總是動得比腦子快,所以要及時修正太過習慣的語法,真的不太容易,這裡有幾個小技巧提供給大家練習參考:

1. 多聽他人的講英文
好好分析正確的句子是如何組裝的,重覆練習我們可能常用的語句。
很自然的,當我們專注於聽他人的句子時,許多時候你也會發現別人有講錯的狀況;微小偶發的錯誤自然不影響溝通,但是當發現某人永遠都沒辦法把時態用對的時候,別人對於這個人的英文能力就可能會稍微打點折扣了。
所以,對於想要讓英文更精進精準的我們,可以好好把這些拿來參考當作學習的例子。

2. 找誠實的朋友不斷挑出語法錯誤
大部份時候,我們用錯時態,因為不影響理解,通常聽者不會主動告知。尤其是與母語英文的人士講話,他們更常常能直接幫我們把句子講完,這就更容易忽略自己的語文錯誤。

所以請誠實的朋友主動在每次發現錯誤後直接提醒,這是我自己試過最好的方法之一。
就像在車站大廳突然大滑一跤,全場都看見之後,未來別人可能都不記得有過這事件,但我們當事人卻可能一輩子都記得自己這樣出過糗。那種因為愛面子的天性,會讓我們在被糾正時更深刻的記住事件。
講一次之後,我們下次講話一急,可能還是用錯時態;講第二次之後,我們更小心自己的用字了;第三次之後,這樣的用字方式就會在我們腦子裡養成習慣,以後在使用這些字詞時,腦子就會幾乎不用思考的自己切換正確的時態了。

所以如果想讓自己的英文更為精進,抓緊這些最基本的小細節,就能不動聲色的讓聽者對我們的語言能力有眼睛為之一亮的驚喜感!快來一起練習吧!

Friday 23 January 2015

[Blessing Info] 小確幸通知 - 台南都會報專欄


親愛的讀者們,

今年(2015)開始,雙月刊的「台南都會報」將固定會有行銷 / 管理等職場相關的文章刊登 (其實2014年12月份那期就開始第一篇了!)。

文章內容將以本部落格中行銷相關文章為基礎再進行調整修飾後刊登。
有興趣的各位可以去找找台南都會報來參考。:-)

以下附上台南都會報的Facebook頁,上面的文章會稍微比正式出刊的慢一些。
https://www.facebook.com/TaiNanCityNews


To my dearest friends,

The bimonthly magazine, The Issues of Tainan, will publish marketing / management articles from 2015 (well, the first article was published in 2014 December issues actually).

Article ideas will be based on the ones posted in this blog, have a read of the magazine if you are interested please. :-)

Here offers the Facebook page of the magazine however, the articles post there would be slightly slower than published.
https://www.facebook.com/TaiNanCityNews


Enjoy it! 請享用!






















Thursday 22 January 2015

[Marketing] 行銷筆記 - 以客為尊


有次散步時,正好經過巷子裡一家小小的生活用品店。如同台灣許多巷仔內小店那般:店裡坐著老闆與老闆娘,兩個人都非常居家的在櫃台後看著高架在牆上的電視,或許櫃台邊還有張小躺椅,沒有客人時還能小瞇一下,或許可能還養了條狗一起懶懶的坐著待著。我想起家裡最近需要一捲膠帶,那種四處都買得到的封箱膠帶,所以轉了進店。

可以想見的,老闆娘看了我一眼,轉頭繼續看她的電視,不太理我。緩緩的逛到文具區拿起我要的封箱膠帶,剛好,上面大大的寫著保存期限 - 過期幾個月了。老實說,我其實不太介意的,我們都知道,這種東西很多時候就算過了保存期限,其實都還能用;不過看著寫得這麼大的字樣…我心想,在結帳時順便提醒一下老闆娘好了。

“老闆娘,跟你們講一下哦,你們的這種膠帶上面的期限都過期了。可能要注意一下。”我笑著說。

沒想到,老闆娘帶著怪異的眼神看了我一眼,大聲的說:“那個又沒有關係!”然後臭著臉結了帳,不再看我一眼。

我大大的驚嚇了幾秒…當店家 / 企業覺得沒有關係 / 有關係的事,對客戶來說,也是這麼一回事嗎?

許多店家打著“以客為尊”的口號、或者總在員工教育訓練時告知員工“客人這樣想那樣想,所以我們要這樣做那樣做” - 我們真的都知道客戶到底在乎什麼嗎?我們提供的,真的都是客戶要的嗎?

簡單規納出幾個方向,提供給有心想減少業者與顧客之間的期待落差感的各位當作基礎的指標值:

1. 產品功能性 - 產品的目標客戶是什麼類型?
2. 運送時間 / 方式 - 遠水救不了近火,再便宜的產品,如果無法及時送到,顧客也不會滿意
3. 價格與付款方式 - 不同的付款方式,也隱隱影響著客戶是否購買的決策
4. 交易過程前 / 中 / 後的服務 - 包含顧客心動前的廣告等誘餌、消費後的售後服務

B2C的店家,在客戶 / 消費者眼中,其實最容易看見自己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是否讓客戶有落差感。有時比較直接的客戶抱怨、一個假笑、皺著眉頭甚至發出嘖的一聲…多些觀察,我們就能知道客戶是不是對廁所的整潔有意見、是不是對價格不認同、或者是產品不符合他們原本所期望的。
所以因為緊急需求,便利商店的東西再貴還是會有人買。
因為氣氛極佳,所以一頓吃起來要4個小時每人3千塊的鐵板燒也有人願意買單。
可是,食材好氣氛佳,但店員臉臭得像每個顧客都欠他們錢一般,那價格再便宜也容易有壞評價。

而在B2B的企客關係裡,這種反差則比較極端,明顯的是會接到客戶直接的抱怨電話、退貨、或者8D改善報告 (8D Problem Solving)…等等。較不明顯的則有可能等到直接掉單了,業者才知道需要改進分析檢討。

所以當業者不斷研發一些極小極薄的產品,卻不記得客戶其實最在意產品的耗電量與持久度。想攻一般社會大眾使用的音響產品,卻不斷強調那些大部份消費者不容易聽出來的音質差異感,然後還要客戶買貴三三的單?更甚者,付款後立刻拍拍屁股走人,沒有完善售後服務的業者,都是容易造成期待落差感的大地雷。

大家如何review每次銷售的顧客滿意度呢?那些以客為尊與顧客至上的宣言,或者是每份問卷後寫的We care,we listen,是否都有真實的看見顧客們的需求與期待呢?

Friday 16 January 2015

[English Skills] 商用英文密技 - 上下班打卡與臉書上的check in不一樣


曾經有一次面試新人時,小女生客客氣氣的出現,打扮合宜整齊清爽,是讓人第一印象很有好感的年輕人。一整個小時的談話也都算是順利,雖然英文的聊天內容中,仍然免不了有一些明顯的台式英文,但這基本上無傷她的專業。

最後差不多要結束時一邊收東西一邊閒聊,她問起上下班是否需要打卡。
她說:May I ask when the normal working hours are? And do I need to check in and out?

我楞了一下,當然最後還是簡單的替她解答。

有時候,小小的英文錯誤在所難免,不過,可以記得調整的話,我都會建議還是努力讓自己的外語能力更加道地會更好。就像這個年輕孩子一樣,所表達的是聽得懂的英文,但卻是會讓人在心中一楞的英文。

沒錯,臉書上面的打卡,英文叫做 Check in (有使用英文版臉書的人們應該有印象)。通常,使用check in / out 是指到達某個短暫停留的地方或者第一次報到的地方。由於上下班是大部份的人幾乎每日會前往的,就不太能用這個字來表達。不過,如果是要交待新人第一天到某地方先辦理報到時,就可以說:The orientation starts at 8 o'clock on Monday morning, you can check in at the lobby (新生訓練將在星期一上午8點舉行,你可以在大廳先行報到)。

所以,每天上下班在中文裡這麼常聽到的字眼,英文應該怎麼說呢?

美式與英式英文都有自己的說法,不過現在兩者在英系或美系國家應該都是聽得懂的。
在美式用法中,是以punch in / out 來指上 / 下班打卡。我們猜想原因應該是因為以前早期用打洞機打卡的紙叫punch card而發展而來。
英式的說法則是 clock in / on 以及 clock out / off,實際的發展由來不太確定,不過,如果要直接照字面去理解,其實也很容易;就是因為有個東西需要插入打卡鐘內並進入 (in) 辦公室,要離開時就在打完卡後離去 (out)。甚至clock on / off 更容易記得,只要想著我們上班時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算錢的,所以打卡上班後時鐘要打開 (on) 開始計時,下班後當然要快快把時鐘關掉 (off) 嚕!

以上這三種說法都可以表達上下班打卡的動作,挑一個自己覺得最容易記得,最有fu的來使用吧!

Friday 9 January 2015

[Marketing] 行銷筆記 - 把話說清楚,很難嗎?


新年快樂!新的一年,不曉得大家是不是都有新的目標想在這一年完成呢? :-)

趁著假期外出走走散散心,我想著之前曾經讀到的資料說著我們每分每秒都在接收不同的資訊,平均大概不下百種圖像、聲音、影像等資訊在提醒我們的大腦想要得到注意。
是的,不只一路走過所看到的廣告看板、櫥窗中看見的各式宣傳、手機app中附帶的商品廣告、網頁旁不時變換的資訊…就連我們聽到的聲音、宣傳人員的舉止行為表情與說話方式…都是這些店家的廣告,就如同之前寫的另一篇關於我們都是公司活廣告的文章一般。而我們每分每秒都在接受這些資訊。

但是,人的大腦是無法全面接受消化的,所以資訊、廣告、宣傳…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確實的傳遞給我們的客戶,或是潛在客戶眼裡與耳裡呢?

旅行的過程中,意外發現許多服務人員的口號或說辭都如同機器人般的毫無用心…例如,我們是否真的能聽懂空服員廣播時所講的東西?踏入便利商店時,店員霹靂啪啦講了一串東西,我們可能只聽到…(買)一送一哦 (可能連買字都還聽不清楚)!或是…第二件半價 (然後前面的商品是什麼都沒聽到)!…

我不禁想問,這些動作,是否有確實達到店家想要達成的效果?有時候就連進店門的“歡迎光臨”,都只變成“荒~臨~”,這樣的招呼方式,又如何讓客戶真心的感覺有被歡迎著呢?

很多時候,與客戶溝通時的大重點就是在於用心這件最基本的事。就像飛機上、店家的廣告,重點在於“讓客戶聽清楚”,而不是“講完就交差了”

根據許多研究顯示,人的大腦自然無法一下子接收所有的訊息,那到底是如何讓人注意到某些特定的資訊,例如某樣商品、某個廣告畫面、某句廣告詞…?

主要的重點在於,情緒牽動 (Emotionally stimulated),也就是有時候我們抽象的以“有溫度”這個詞來表達的感覺。所以,讓目標客群明確的感受到溫度與情緒,是不是至少…開始把話說清楚吧!縱使有些廣播的目的是宣導而不是廣告 (例如機上廣播),如果只是快速(聽起來很專業)的把句子唸完,乘客有聽沒有懂,那麼安全宣導是不是也就無法達到作用了?

再訓練有素的廣告人員、店員、廣播、宣傳、或服務…如果無法讓聽者順利聽得清楚,就更不可能有情緒感動,這樣一來,所有當初設計時所期待的目的,不管是為了宣傳、廣告、通知…等等的原因,將會完全失效而白費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