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Posts

Tuesday 20 December 2016

[Internal Marketing] 內部行銷 - 小眉角的教育訓練


本文經過潤飾刊登於2016年12月20日自由時報D6版副刊<<老闆看過來>>特輯


「你剛剛寄出去的信件,裡面有句子多空了一格。」
「這份產品規格書的字型看起來太醜,應該要改一下。」
「給客戶的產品包裝,不能這樣包,通常我們是用另一種包裝紙。」

這些有的沒的職場小眉角,身為主管的我們,是否都紮紮實實的提供過教育訓練呢?
許多溝通上的小爭執、甚至是沒有必要發生的無效溝通,其實都能從更有效方式來處理。

如果你在意,那麼就把規則訂出來,做好教育訓練
許多企業在新人進入公司時,只提供產品的教育訓練,讓他們熟悉自己公司所生產販賣的產品,以免客戶來時一問三不知。這樣做很重要,大家都可以理解這道手續沒做好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產品以外的小事呢?

公司做事習慣、文件處理習慣、各種文件表格、甚至電子郵件的標題或字型格式…各家公司都有自己比較偏好的做法、或者是一些不成文的使用方式。這些小眉角,如果身為管理者的我們很介意,每次看到都忍不住要去糾正同事的時候,你就最好把這些想法與公司內部做溝通,設定出制式的表格或標準流程,然後進一步提供正式的教育訓練給需要的人員。

如此一來可以減少每次看見自己不喜歡、不習慣的做事方法而與對方溝通(或者是碎唸!)的麻煩。也能讓一起共事的同仁清楚知道該遵守的法則 - 或者,有意見的話,也能再拿出來討論修改流程。


不要以為只有業務、客服才需要教育訓練
我遇過許多主管來向我抱怨他們的新助理沒有使用公司習慣的文件字型、表格、排版方式等等,還覺得這些新人很沒常識。但是當我反問:「你們有提供教育訓練告知他們這些事要如此處理嗎?」大部份的人都安靜了 - 許多使用習慣的流程,都只會跟新人說「我們就遇到一個學一個」,卻讓我們都忘了,新進人員或許有前公司的工作習慣、有自己做事的方式,如果沒有告知我們所在意、偏好的做事方法,又如何能抱怨對方不理解呢?

我曾經待過十分龜毛的公司,他們對於每個詢價、索取樣品、報價,都有自己要求的格式、甚至為了歸檔方便,連電子郵件的標題都有要求。可是因為一進公司就安排好各式各樣的教育訓練,提醒著我們應該如何做好這些事,除了一開始有時候還是會寫錯格式以外,做久了養成習慣倒也不會有什麼困擾了,大家都能好做事。

也待過那種沒有報價單表格、沒有一定的規格書樣式的公司,每一次整理出來的文件給不同的主管看都有不一樣的意見。弄得全公司的人都不知道怎麼做才能讓各個上司滿意,最後整個公司不同的產品線、不同的部門都有不同的做法,幾年下來養出來的習慣就是 - 沒有人反應就沒事,不要多問,不然反而會被罵。

企業文化是需要養成的,許多經營多年的公司或許已有許多早已養成的習慣,但是只要願意,慢慢開始改變、讓企業升級,都不會嫌太晚呀!

Monday 19 December 2016

[English Skills] 進階英文 - 語言裡的小惡魔 (下)


上週分享了「語言裡的小惡魔(上)」,本週則是要繼續提供關於網路資源的應用,針對聽、說、讀、與寫這四個面向去做練習:

聽:聽廣播、看沒有字幕(或原文字幕)的電影、聽音樂都是很好的練習資源
個人常用:TuneIn.com 來聽自己喜愛的電台當作練習、TED.com 聽演講(可選字幕或無字幕)

說:在網路上用Skype/Handouts或其他通訊軟體與真人做交換語言的練習 - 畢竟這年頭與網路上認識的人直接約出來碰面還是有一定的風險,為了保護自己,越來越多人只透過網路電話來做語言交流 (當然還是要小心選擇是否開視訊或與對方通話,保護自己最重要!)。

初階的練習可以利用大聲自我朗讀字句來增加發音準確度、或與熟識的朋友們建立固定的外語練習時間 - 我有朋友就是與鄰居/好友們固定星期六早上一起吃早午餐,然後全程都用英文分享自己當週的精采事,講不出來或講錯時,大家一起討論就變得十分有趣!

讀:從小東西開始閱讀起才能慢慢茁壯,初階的學習者可以下載一些免費的童書來練習閱讀 (大部份的app也能聽朗讀練習發音)、到書局買一些我們從小聽過的童書外文版,例如小紅帽、三隻小豬等等,因為這些故事我們已經理解了,所以在閱讀英文時的聯想力會比較強,也比較不容易有挫折感而不想繼續下去。

進階學習就能開始上網看文章等網頁、讀電影台詞、歌詞等句子,都是增進閱讀力的方式。最後才會建議去讀外文報紙,因為新聞用字又是更嚴肅的字詞。我國中自以為是的轉到CNN聽新聞,聽了半個小時的財經新聞仍然摸不著頭緒,當時對英文有著很大的挫折感啊…所以接觸新聞用字更需要強大的語文底子。

寫:初步的練習可以先從眼前開始,把眼前的書桌/辦公桌上的所有物件都翻譯成外文寫下來試試看 - 畢竟學語言的目的就是要溝通,如果連每天用到的小東西都無法講出口,那要如何溝通呢?然後再慢慢的向整個房間/家裡/辦公室作延伸練習。

單字練習得差不多之後,再來開始練習把這些物件寫進日記裡,每天利用幾分鐘時間寫三到五句外文日記,除了紀錄生活以外,更能練習生活應用的文句。

個人常用:BBC Learning English 裡有針對各種層級的英文學習提供資源,有文法或寫作都很好用哦!
另外 BBC Languages 裡面也有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與義大利文的學習資源可以利用。

Tuesday 13 December 2016

[English Skills] 進階英文 - 語言裡的小惡魔 (上)


講到學習語言,常常有人問我:「到底要不要花錢去補習?」。我個人比較拿手的只有英文而已,所以以下的說明大多會以英文語言進修為主要的討論,但是對於其他語言,雖然工具可能不同,但是學習原則應該也會大同小異。

要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覺得可以先細分兩個判斷方法 - 這次的學習目的是什麼?
學語言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溝通,其中通常有兩個比較明確的目標,一種是為了考過某些證照,例如公司或學校要求每個人的多益成績要到達某個門檻、或者是個人想要考取某些職照所需。另一種則是單純為了個人或職場需求,想要再精進。這兩個方向當然都能選擇自學或者是上補習班,但是會依照每個人所習慣的唸書方式而有所不同,想要面對外文裡的小惡魔,我們的招術可多的呢:

I. 考取檢定/證照
想要考取證照,不管是選擇自修或是上補習班,都要記住一個共通方式 - 拼命的寫題庫!
考試與實際的應用外文有時候是有差距的,雖然底子強的人,面對溝通或是考試可能都相對容易得分。但是考試考得好的人,面對真實的外國人,仍然是有講不出話的情況;或者是很能講的人,可能文法或單字底子並不強,因此考試也可能考不出真正的實力。

所以,面對不同的語言考試,建議都要記得好好的練習模擬試題。這個目的是要讓大腦習慣這樣的題型、並且適應每場考試該有的時間限制與壓力 - 否則每題都會,但是整張考卷寫完要比表定考試時間多出了幾倍,這樣的實力也無法順利應考呀!

自修:有一定底子的人,非常建議自修就好,因為看題庫中的解說也能順利解惑、理解自己寫錯的題目背後的原因。就算題庫上的解說不夠詳盡,從網路上也大多能找到各種論壇的討論與說明。

補習:針對特定檢定的衝刺班是利用補習班的最好方向,因為除了會有與同學一起打拼的革命情感,對於比較不能自行閱讀解說的人來說,寫錯的題目有老師帶著解題、告知重點筆記、以及分享解題經驗,這些都是去補習裡最珍貴的成效。所以如果花了錢去上課,記得就別像我一樣自己苦讀了,要多與人討論互動,才能事半功倍。


II. 個人/工作進修
有些人單純因為個人興趣想要精進語文、或者是工作應用需求而想再更上一層樓,也能藉由以下幾個方法來判斷自己需不需要花錢上補習班、或者需要進一步請一對一老師。

補習: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沒有把每堂課的時間空下來、專程去上課的話,很多人自學個幾天就會懶散掉了,虎頭蛇尾的,同一本參考書都只有前幾頁翻到爛掉,後面都像新的一樣整齊。如果這是你的唸書習慣,那麼我強烈建議要花點小錢去上課,才能用同儕力量逼著自己進步。當然,補習不是為了讓人痛苦,而是讓我們找到一起努力的夥伴,知道我們都不孤單,才能手牽手一起前進。

如同考證照那樣,有老師帶著解說每個應用背後的原理與文法、有人發正確的音給你聽、也有人教你學習原則、最後還會逼著我們交作業。如果你剛好是因為過往經驗而對該語言有些排斥或懼怕的話,要多去試聽找到讓你不怕開口問問題的老師,這樣才能先讓自己面對恐懼,照著專家的方式引導學習,才能克服內心的緊張與害怕。

自修:如果有國/高中語文基礎的人,尤其會使用網路、或者是不怕看外文網頁的人,我就會建議可以自修,因為這年頭網路上的免費資源真的太多太多了,一切都逛過一次後再找一對一老師來精進也是很好的方式。不過這種自修方式通常是針對那些對自己比較有自制力、也清楚進修方向的人,例如特別想要練習商用簡報英文、或者是電影中的口語用字等等,才會比較有直接的效果。

關於怎麼樣開始應用網路免費資源的話,我們下週再分享下集提供一些參考方向嚕!

同場加映:語感這回事

Monday 28 November 2016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國定假日大不同


「The bank is closed today, because it is a bank holiday. (銀行今天沒有營業,因為是國定放假日)」

在英國唸書的時候,第一次聽到 Bank Holiday 這個字覺得很新鮮,當時沒有立即去查字的定義,但是很直覺的認為既然銀行都放假了,應該大家都可以放假吧!

幾年之後的職場經驗慢慢讓我發現這些英文用字之間,原來都有許多有趣的字義喲。一般我們統稱的「國定假日」,其實應該要稱作為 National Holiday,國家訂的假日,可想而知是全國人民都可以放假的日子;而它在不同的國家可能也會被稱為 Legal Holiday (法定假日) / Public Holiday (公共假日),或者例如在美國,它們也會被稱為 Federal Holiday (聯邦政府訂的假日)。

至於英國的 Bank Holiday (銀行假),原來確實是國家宣佈依據法規給銀行或相關從業人員的假日,所以那幾天確實銀行都是不營業的喲!只是因為剛好這些日子也都是他們的國定假日,因此就幾乎全國人員都放假了。

台灣因為國土較小,所以我們原則上的法定假日都是直接國家訂定,沒有再分類成縣市假日等日子,所以在台灣 Bank holiday = National holiday = Public holiday = Legal holiday。但是其他國家可能就有各個州/省自己訂定的不同假日,因此它們的 National Holiday 與其他 Public Holiday 可能就會有些不同了。

下一次與歐洲人聯繫時,聽到 Bank Holiday 就知道,銀行不交易,大家都不用上班做事了,因為做了也沒有錢可以入帳呀!

Monday 7 November 2016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衛生紙與面紙


關於衛生紙、面紙、以及餐巾紙這些生活必須品,出國買過日用品的朋友們應該都曾經有過這種困擾:「到底,我要用什麼字來跟店員形容抽取式衛生紙跟平版衛生紙呢?」

其實衛生紙的使用與國家文化很有關係喲!首先要釐清的就是:國外其實幾乎不使用「平版衛生紙」的*。

台灣從經濟起飛時,為了要節省,所以養成一紙萬用的習慣,也就是同樣一包衛生紙可以用在擦屁股、擦桌子、擦廚房、擤鼻涕…全都是用同一種紙。但是許多已開發國家中,其實會依照應該環境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紙,所以在英文上,擦拭用的紙主要分成:

1. 臉部使用的面紙 - Facial Tissue
如果是像台灣所使用的萬用衛生紙,也可以直接稱作 Tissue

例句:Can I have some tissue please? I need to blow my nose. (我可以拿一些衛生紙嗎?我需要擤鼻涕)

小知識:因為Kimberly-Clark (金百利克拉克)所生產品的衛生紙品牌 Kleenex (舒潔)賣得太好了,所以有時候在口說英文上也會有人說:Can I have a Kleenex? (我可以拿一張舒潔嗎?)來等同於衛生紙喲!

2. 廁所用的衛生紙 - Toilet Paper
在英國,廁所還有另一個詞叫 Loo,所以也能稱作 loo paper
而這類的衛生紙大多是做成捲狀的,因此也被可以被稱為:Toilet roll / Loo roll;或者也能靈活使用把單字作組裝,變成:Toilet tissue

例句:Do you have any extra toilet rolls? (你還有多的衛生紙嗎?)

3. 廚房專用的紙巾 - Kitchen Paper
廚房、餐桌上使用的紙,都可以稱作 Kitchen paper,但是這方面的用途上的紙質,通常需要能吸油,紙巾也相對較厚,所以比較常使用的說法其實是:Kitchen Towel (廚房紙巾)。

例句:Oops! I dropped some food on the table, please pass me the kitchen towel. (唉呀!我掉了些食物在桌上了,請把餐巾紙遞給我好嗎?)


知道各種不同用途的衛生紙之後,到國外的賣場網站去搜尋看看就會發現,幾乎都只有分捲筒式與抽取式兩種,很難找到平版衛生紙。因此,「平版衛生紙」這個詞,大多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描述,似乎沒有固定的用字;目前我聽過有人使用 Single sheet tissue (單張式的衛生紙) 來表達,而對方是聽得懂的。而抽取式衛生紙則通常會在包裝名稱上強調 Interfold (交錯摺疊) 或 Interleaved (交錯插入)。

搞清楚各種用紙與包裝差異後,就不用擔心國外生存充滿壓力、單字看不懂了吧!

註:關於平版衛生紙使用頻繁度,至少在我知道的幾個歐洲大國是如此,當然還是找得到平版衛生紙,只是會找得比較辛苦嚕。

同場加映:為了理解衛生紙用法時,意外發現商業周刊上有篇討論台灣人使用平版衛生紙的有趣文章,分享給大家一起讀 - 平板衛生紙之謎

Monday 31 October 2016

[Business Tips] 管理撇步 - 你的聽眾是誰?


職場經驗裡,經常會聽到這幾種類型的溝通內容:

主管發出全英文的電子郵件給整個公司大大小小的員工 - 然後得到員工回覆:「請問有中文版本嗎?我們不太確定內容的意思。」

或者是對不需要第一線面對客戶的內勤人員說著:「你們要知道怎麼跟客戶溝通,展現你們的價值。」

也有聽過A專案的同事對著B專案的人員用對方不理解的縮寫或術語描述最近工作有多辛苦。換來的當然是一陣安靜以對的無言。

不論是書面、電子郵件、電話、或者是面對面的溝通,我們是否曾經思考過「你的聽眾是誰?」如果沒有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這些對話就很容易成為無效言論,聽者將會左耳進右耳出。

再深一步的探討,那些沒有先判斷自己聽眾對象的人,是否也很常忘記要站在對方立場理解他們呢?

在提供給學生簡報技巧的訓練時,我都會提出以下的問題:
1. 你要報告的對象是誰?
2. 他們對你的產業/產品/業務是否熟悉?
3. 聽眾需要從你的簡報當中理解些什麼?

對於一般大眾,我們就需要預設聽者不會全都是你這個圈子裡的專家 - 對於公司內部新進人員的教育訓練也應該歸為此類,就是因為他們是外行人,所以才需要教育訓練。
對於公司同仁、上司、或者業界專家,如果只用粗淺的概述,恐怕就容易被認為不夠深度而被前輩打臉。

聽眾對於簡報內容的熟悉度,則影響著你所使用的語言;對外行人要用淺顯易懂的說辭、而對同業人員則可以適度的使用專業術語或縮寫 (但小心別過度而顯得賣弄!)
或者例如文章開頭所舉的,也是另一種對溝通內容拿捏的例子 - 對於一家台灣本土公司 (員工內有外籍人士則不在此例範圍內),員工都是懂中文的人,而且不是所有員工的英文程度都有到達這種溝通等級。如果老闆或主管硬是為了自己方便而寫了全英文的通知信 (尤其是一些公司條例變動的公告或新的電腦設定教學等主題),就更容易讓聽眾或讀者一頭霧水,完全達不到溝通效益 - 更不用說,有些人本身的英文還是錯誤百出的!

聽取簡報的目的百百種,有時候是為了理解產品、有時候是為了暸解市場或者是分析產業現況等等,這些都影響著我們在設計簡報時的深度。例如對於採購人員,我們可能就不需要從整個產品後面的研發設計、構造原理下去解釋;相反的,對於工程人員,我們也通常不需要去告知產品價格多優惠等等的。

依照需求去設計整個簡報,才能達到溝通的最高效益。在銷售上,這樣的溝通才能讓客戶感受賣方的將心比心與誠意;在團隊內部的溝通,先思考過這些問題,才能讓雙方的對話有正面效果。不論你的對象是誰,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溝通,才能為彼此創造雙贏。

Tuesday 18 October 2016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下午茶還是晚茶呢?




近幾年除了開始流行西方的「Brunch (早午餐)」,對於下午時光如果可以坐下來與朋友們喝茶聊是非,享受一下所謂的「英式下午茶」,也是讓人感覺十分美好。

不過,我們所熟知的「Afternoon Tea (下午茶)」其實中間也有一些小故事;不只如此,我們最好還要認識一下它的親戚 - High Tea,才不會搞不清楚自己喝的是什麼茶喲!

英國大約在十七世紀時就從東方學得了飲用茶品的藝術了,不過一直到了19世紀時,才發展出所謂的下午茶習俗。
在這些時期中,英國各個地區的用餐習慣似乎不太一樣,有人說一天只用早餐與晚餐兩頓正餐、但也有其他說法,詳細的情況可能要再深入研讀過去的文獻才能更明白。但是關於下午茶的演進,最後最常被聊起的說法是:一直到了十九世紀的公爵夫人 - 安娜,因為一天只吃早餐與晚餐,所以總是在下午時段感覺肚子空虛,因此開始請傭人在下午時段幫忙準備一些簡單的茶點 (搭配十八世紀發明出來的三明治!) 來墊墊肚子。之後她也漸漸的開始邀請一些名媛朋友一起來聊天作樂,才漸漸的把這個下午茶習慣傳出去。

在貴族名媛的生活中,下午茶並非必要的一餐,算是午後兩點至五點之間的小零食,所以通常是坐在比較舒適的矮椅或沙發上,也有人稱之為「Low Tea」,但這個字現在已經不常見,大概在字典裡也不容易找到了。至於為什麼會有 low tea 的用法,猜測應該是因為相對於貴族富豪,其他勞工階級的人們,下午當然沒有那個閒暇時光坐下來喝茶吃點心,但是他們在下午五點下班後,回到家 (或者路途遠一些的話,會直接在回家前) 就直接坐在餐桌上,搭配著熱茶、冷食、以及一些熱食當作晚餐 - 這種用餐方式因為不是坐在矮椅上,而是坐在相對較高的一般用餐椅、而且食用的時段是下午五點過後,所以因此被稱作「High Tea (晚茶)」。

有此一說 I
High Tea 也有人說是使用在英格蘭以外的區域 (也有可能是貴族大多住在英格蘭的優越說法!),但是這些說法都沒有完整的紀錄與證明,也只能成為大家口耳相傳的民間說法而已。

有此一說 II
關於 High Tea,也有人說只要不是傳統的英式下午茶,所有其他的午後餐點就都應該稱作為High Tea,而這所說的英式下午茶,指的是連用餐器具、茶的種類、餐點的搭配都要有所講究 - 所以其實現代人根本很難真的完全達到此等標準了。

現代的用詞上,Afternoon tea 與 High tea 的使用定義其實已經很糢糊了,不過如果想要讓英文更上一層樓,讓人在你的用字當中察覺你的與眾不同,那麼把 Afternoon tes 與 High tea 在使用上做出差異就會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喲!

重點整理:
  • Afternoon Tea - 用餐時間為下午兩點至五點左右,除了茶以外,餐點大多為一些簡單的冷食或三明治,一些墊肚子用的點心,重點其實是與朋友之間的交流。再講究一點的話,則應該要在矮椅上進行,不應該在餐桌上。

  • High Tea - 用餐時間為下午五點過後,基本上算是可以取代晚餐的一頓餐。除了茶以外,餐點有冷食也有熱食,重點是要能吃飽。通常是直接在餐桌上食用的,使用的器具也比下午茶粗糙一些,例如杯子直接用簡單的馬克杯之類的。

Wednesday 5 October 2016

[Personal Branding] 個人品牌 - 擁抱心中黑夜,才能迎來曙光


本文經過潤飾刊登於2016年10月05日自由時報D9版副刊<<職場心情筆記>>特輯


認真踏實的努力生活中,難免有些日子會遇上主管上司的嚴厲批判、同事有心無心的刁難、親密的家人朋友話不搭軋…整個人心力交瘁、烏煙瘴氣的。然後我們任性的想著:「我不管!下班後我要買垃圾食物回家看電視大吃大喝!」、「我今晚要玩手機遊戲玩到睡著。」…可是,內心還有股力量在跟自己說:「不可以這麼墮落!你看那些名人偶像,誰不是隨時隨地充滿幹勁的努力生活著?」、「人家都說要正面思考,內心的這些負面情緒與念頭都不應該出現」、「減肥這種事是一輩子的,一分鐘都不能鬆懈」…天使與惡魔之間的拉扯就這樣在自己內心中為難著你。

只是,生活中絕對不全是正面力量,也不是每個人都像我們在電影當中、別人的社群網站、明星名媛所說的那般永遠光鮮亮麗。事實上,生活當中充滿著我們每天面對的那些烏煙瘴氣的鳥事;而我們能做的雖然是不斷的讓自己重新站起來繼續面對挑戰,但是,適時的接納自己的負面才是能重新站起來精神奕奕微笑的重要關鍵。

有人不斷追求著那美好的生活,卻無法接受生命當中的不美麗、也忘了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有人認為自己太弱太沒有成就,所以乾脆直接放棄的自暴自棄,再也不想努力進步。生命終究只是在追求一種平衡,過與不及都容易受傷害;而那些平凡的生活小事、雜事、或者是鳥事,其實才是生命當中不可或缺的點綴 - 那些影響著你的個人品牌的重點。

心情不好想要放縱一下、壓力過大想要發洩一下,在不傷害自己或違法傷害別人的情況之下,偶一為之真的沒有關係。因為透過自我發洩的管道,不論是去運動、大吃大喝、唱歌嘶吼、與好朋友們深聊整夜…等等,才能重拾那個精采的自己。
當然,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我」這個品牌的形象,我們的抗壓力如何、適應力、調節力是否高人一等,就是從這些生活中平凡卻又無時無刻挑戰我們EQ (情商指數)的小事中呈現出來。

那些面試問題中常問到的:「請告訴我們你處理失敗的經驗」、「你如何處理壓力?」、「低潮的時候怎麼辦?」…這些與壓力相關的問題,就是想要聽聽看我們如何把壓力轉化成「優壓力」,從這些經驗當中,我們又怎麼將聽起來不怎麼精采的經驗,化成美妙的正向力量。

平凡卻又不可或缺的小事,就是讓我們把自己歸零的重要關鍵。
所以不要害怕自己聽起來似乎不像想像中那麼堅強、也別擔心其他人好像總是看起來充滿正能量而我們卻沒有。只要能多多練習控制情緒、轉化想法,每一次的負面情緒,都將會是我們更深入認識自己的好時機。

最後分享2005年 David Foster Wallace 在 Kenyon College 的畢業演講給大家,生活看似平淡無奇,卻處處充滿力量,這就是水 This is Water。




Tuesday 13 September 2016

[English Skills] 進階英文 - 神秘的cakewalk由來


我們在學英文的過程當中,應該都有學過「A piece of cake」這個詞,表示輕而易舉之事。不過,有人思考過到底為什麼「一塊蛋糕」這個詞會與「輕而易舉」劃上等號嗎?

詞源學的研究有時候會因為找不到完整的文獻紀錄而只能由各式的說法中,勉強找到一些可以把故事串連起來的說辭,並把它們用來解釋現代用字的意義;而「A piece of cake」大概就是歸類在這種字詞中。

據說a piece of cake早期在英國確實只是單純被用來形容「一塊蛋糕」,例如:「She gave me a piece of cake and a cup of coffee. (她給了我一塊蛋糕以及一杯咖啡)」,當時,這個詞多數是在英國被使用。一直到1940年代才出現在空軍的紀錄中被用來描述十分簡單、不費力的任務 (例如:It was a piece of cake to find the target area (要找到目標地區簡直是易如反掌))。有人說,這個詞會如此被轉化,當然不是因為烘培蛋糕很容易(有自己嚐試製作糕點的人可能都知道,那可一點也不簡單!),比較多的說法是認為,因為蛋糕/或其他糕點十分美味,總是一不小心就吃個精光,所以把蛋糕吞下是多麼簡單的一件事呀!久而久之就逐漸發展出這樣的雙關用法。

註:所以也有人會使用「As easy as pie (像派一樣簡單)」來表達與「A piece of cake」一樣的意思。

但是同樣的詞,在美國的轉變歷史就顯得耐人尋味了,比英國使用a piece of cake更早以前(約18、19世紀時),美國當時仍然有奴隸制度,而在那個時期的白人社會之間有著一個稱作「Cakewalk」的活動,據說是特地開放給奴隸們參與的活動,但是美其名是讓他們有個娛樂,事實上卻是要他們學習白人主子們的優雅姿態,活動當中其中一個重頭戲就是一對一對的奴隸要圍著一個蛋糕繞圈圈,表現得最好的一對就能帶走蛋糕當獎賞 - 這種活動最讓人覺得諷刺的是:決定奴隸們要參加活動的是白人主子、決定活動內容的也是白人主子、就連批判誰應該得到(那個由奴隸們製作出來的)蛋糕,都是這些白人。幸好這樣的奴隸制度在最後漸漸的消失了,但是當時那個「Cakewalk」的詞卻因此被傳了下來,慢慢的被轉化成現在大家都不記得背景的新定義。因此,與「A piece of cake」同樣帶有「輕而易舉」之意的另一個詞就是「Cakewalk」,而最後語言之間的交流轉化,這兩個詞才慢慢的都被接受並可交互使用。

可惜文獻資料有限,英美兩邊在這個詞上的使用歷史都有各自的說法,哪邊先發明了這個用法、為何cakewalk最後會變成a piece of cake,都已經逐漸被人們淡忘。但是,認識字詞背後的小小故事,讓以後我們在閱讀文章時,如果看到這兩個詞,或許還是能想想這個帶有一點悲傷的歷史,別讓種族/性別岐視、或者是霸凌的這些議題,成為握權者「輕而易舉」的行為。


其他參考資料:
1. http://www.stuffyoushouldknow.com/blogs/cake-walk-the-strange-origin-of-an-unwittingly-prejudiced-term.htm
2. http://www.cracked.com/article_22920_5-common-sayings-you-use-all-time-with-awful-origins.html
3. https://britishisms.wordpress.com/2015/04/30/a-piece-of-cake/


Wednesday 7 September 2016

[Internal Marketing] 內部行銷 - 企業沒良心,拜媽祖也沒用


本文經過潤飾刊登於2016年09月07日自由時報D8版副刊<<職場開麥拉>>特輯


過去幾年以來,台灣不斷的爆發出黑心食品的事件,才終於讓企業與顧客們開始更加重視「道德」這一塊的議題。

據我所知,英國 Brighton 大學裡就有「行銷道德 (Marketing Ethic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這一塊選修科目,但是比起「國際行銷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Marketing)」、「行銷企劃 (Marketing Planning and Strategy)」等課程,選修的人數相對少了許多,畢竟大部份人可能會認為「幹嘛選那種課?這年頭沒有人會注意行銷道德啦!可以賣出去就好,誰管那麼多?」。

然而就像近十年前開始被重視的綠能議題,確實有些企業開始注重環保、綠能、以及社會責任這一塊是因為這可以變相的提升企業形象,然後最終可以加強顧客對該企業或品牌的忠誠度,進而增加銷售量。行銷道德這件事,也是近幾年才慢慢開始大量被討論的主題,而它本身也確實是企業社會責任裡的一環。
不過就算是抱著能提升銷量的動機去做的話,久而久之也會讓企業養成習慣的,這種正向循環就會是一種好的系統。

改變,絕對是需要時間去養成的。如同許多的社會運動,都是需要一次又一次被提起、被大眾所注意,然後才能漸漸被養成習慣,成就一種新的氣象。

所以我想起某次媽祖出巡時,有新聞報導所稱的「黑心企業」負責人也下跪祭拜,沒想到媽祖直接繞過他們,企業負責人們都傻眼;而這時旁邊有民眾大喊了一聲:「沒良心,拜媽祖也沒有用啦!」

行銷道德可以粗分成兩個方向去討論,分別是對外與對內的形象。
當這樣的意識逐漸被消費者注意之後,我們漸漸會願意花多一點點(但負擔得起)的價格購買 公平交易(FairTrade)的產品 (例如某知名咖啡所販賣的咖啡豆或巧克力)、消費者也開始喜愛有環保標章認證的電器產品 - 這些都是該議題被討論多年之後才逐漸的被接受與提倡,而這就是對外的形象營造,久了就會有雙贏的正向影響。

對內的行銷道德比較少被討論,因為身為員工,我們很難在企業做出不道德的行為時勇敢站出來與自己的上司對抗。尤其早期台灣的社會氛圍,總是提醒著我們「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常常也有人勸說「先忍一忍吧,人家發薪水給你,你拿人手短。」
在我們需要學習的階段,對於應該虛心受教學習的事務,當然是要吃得苦中苦,才能成為人上人。但是如果你明知道公司正在做不合法的事呢?如果企業為了想要增加利潤,不願意開源,卻變相縮短員工工時來節流,員工只能乖乖噤聲聽話嗎?老闆叫你摻毒奶粉就照做嗎?老闆叫我們把過期的食品改保存期限再轉賣,我們就聽話嗎?沒有良心與道德的企業,在資訊不發達的過去或許可以蒙混過關,但是現在,不只設備廠房應該升級,就連管理方式都應該隨著潮流進化。

身為基層小員工,我們或許有家庭壓力、有經濟壓力無法隨意的說出「我不幹了!」這種任性的話,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在求職時把「道德」的議題列入參考項目。或者也可以多多與朋友討論這樣的議題、了解工會存在的必要、思考勞資雙方的保護機制;越是讓企業知道員工與消費者在乎,彼此相互制約,才能成就一個更好的工作環境。

*參考資料:
綠色和平組織
公平貿易協會

Monday 29 August 2016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說到做到的 Talk and Walk


「My boss told me he will evaluate my performance and see if I can get a bonus this month. (我老闆說他會去看看我的表現再評估這個月能不能給我獎金)」

「Be careful, he talks the talk, but never walks the walk. (小心哦,他一向都說一套、做一套)」

生活英文當中,有時候會聽到像開頭所提到的這種片語 - talk the talk, and walk the walk.
直接從英文翻成中文的話,說你所說、做你所做;應該也不難從中猜出來就是要我們說到做到的意思。

相較於一些很古老的英文片語或俚語,其實這個片語比較近代,也是現代人口語上常會使用的字。不過因為整句講出來好長好囉嗦,有時候也會被直接簡化成:「Walk the talk」。
例句:
Son: 「Dad, I will study 2 hours every day to make sure I finish my homework.」
Dad: 「You'd better walk your talk.」
兒子:「爸~我會每天讀兩個小時的書,確保我把家庭作業寫完。」
老爸:「你就最好給我說到做到哦。」


職場上,我們一定也常常聽到同事、主管、上司、或老闆誇口說要做多少業績、要發多少獎金、保證多少福利…身為小員工的我們一定很常練習到這種例句:「Unfortunately, most of them do not walk their talks. (很可惜,這些人通常都做到卻做不到啊…)」

一起來把小員工的內心忿恨,化為練習英文的動力吧!We walk our talks!

Tuesday 23 August 2016

[Internal Marketing] 內部行銷 - 適當鼓廳提升員工幸福感


本文經過潤飾刊登於2016年08月23日自由時報D6版副刊<<老闆看過來>>特輯


近年來許多網路購物都會推出「上班族小確幸」這類的小物,內容不外乎是一些辦公桌小飾品、桌型小盆栽、桌曆等精美可愛的文具用品。不過,除了自己努力尋找上班小確幸來鼓舞自己努力工作之外,身為主管或企業負責人們,到底還能做些什麼來幫助員工提升工作幸福感呢?

有主管這樣說:「公司聘用員工不是要來一直跟對方說他好棒棒、做得很好,是要他們替公司賺錢。要一直被人鼓勵的話,去上幼稚園好了!」

員工真的不需要適當的鼓勵嗎?
表現不好當然不能還要硬是稱讚對方,但是,我認為適當的稱讚能提升工作幸福感,而這樣的感受支持著員工繼續做讓人滿意的事。久而久之,這樣的循環也會提高團隊向心力,企業更能長久的永續經營。工作小確幸,還有許多方向能一起努力:

  • 薪資與獎金
大家都努力想為自己與所照顧的家人提供更優質的生活環境,相信這絕對是努力辛苦工作的一大誘因與成就感來源。求職者當然需要努力加強自己的能力,才能握有談薪資條件的籌碼;相反的,為員工提供讓他們生活無虞的薪水當然就是雇主的責任。畢竟,如果你的員工每天都在擔心如何湊錢繳下一張帳號、家人小孩的下一餐有沒有著落,當然不會有心在工作上心無旁鶩的付出。

  • 工作環境
近幾年台灣的產業不斷的在轉型,就連以往不在乎廠房環境的工廠可能都為了吸引年輕一代的員工而願意投資去改善;不只能確保員工處在工安問題被減到最低的廠房環境,還能讓大家都越來越喜歡自己每天所待的公司,進而增加員工對企業的向心力。上班族的工作場所可能也有企業提供茶點、休息區、甚至玩樂區來激發創意等等。好的工作環境能提升員工的工作能力,正向循環的情況自然能為企業帶來更好的成就。

  • 工作成就感
善於給予稱讚的管理方式,更能增加工作成就感。各個團隊與員工自然有各自的目標或業績壓力,團隊或部門之間也或許有些競爭活動進行著;但是,適當的給予獎勵或口語稱讚,讓員工知道自己的表現是企業喜愛的,大家就會更喜歡達成各種成就來獲得這樣的幸福感。

  • 充滿企業文化特色的小福利
每一家企業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企業文化,當然要創造一些特別的福利讓員工更喜歡這家公司嚕!有些公司給員工放生日假,因為生日那天,你就是最特別的人;有些企業每週都讓員工享有下午茶,坐下來聊聊天吃點心,增加同事之間的情感。也有每個月有一天能帶寵物或小孩一起來上班的親子日、或者是每週可以自由挑選一天在外上班之類的…這些都是屬於各家企業的特色,也是留住員工、增加向心力的好方法。

你們的上班小確幸是什麼呢?

Monday 15 August 2016

[Eng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Fuzz, Fuss…傻傻分不清楚


「Which flavour would you like? Apply or orange? (你喜歡什麼口味?蘋果還是橘子的?)」
「I am not fussy, either would be lovely. (都可以,哪個都挺好的。)」

「The skin of peaches is fuzzy. (水蜜桃的表皮毛絨絨的。)」

有些英文字的發音很相似,但是字義卻完全不同,就像開頭所給的兩個例句,fussy 跟 fuzzy 的發音很像卻毫無類似的意義。

Fuss - 結尾的音為 s (可以點這裡聽劍橋線上字典的發音喲!)
這個字主要想要表達的是投入過多的情緒或注意的感覺,因此當我們對某些事物投入太多的注意力時,就可能顯得過於大驚小怪或是龜毛。
所以通常在對於某些太過堅持與吹毛求疵的情境上,就可以使用這個字。
Fuss - 可做為名詞或動詞使用,而作形容詞時,就在後面加上y - fussy,或者也可以用fussed (這比較偏英式用法)來表示。

* 延伸片語 - fuss over sb. 過份關注 / 寵愛
She's always fussing over her son. (她對自己的兒子總是過份寵愛。)

Fuzz - 結尾的音為 z (可以點這裡聽劍橋線上字典的發音喲!)
Fuzz是形容絨毛狀、毛燥或模糊不清的樣子,可作為名詞或加上y - fuzzy 變成形容詞。其中比較有趣的地方是,這裡所形容的模糊不清狀,幾乎可以用在各式各樣的情境,例如聲音聽不清楚、影像看不清楚、甚至是腦子思緒想不清楚都可以使用呢!

例句:I drank too much las night, my head is still fuzzy. (我昨晚喝太多了,腦子還是很不清楚。)

只是到底應該如何把 fuss 與 fuzz 記清楚呢?
我自己的記憶法是把 z 的想像成頭髮毛燥時漫畫畫出整個頭髮四周都呈現 Z 狀飛舞的樣子,所以就會記得 zz 結尾的 fuzz,是指毛燥感或模糊不清的樣子,這樣就能把兩個單字在腦中作分別了。

以後遇上相似字覺得記不起來的時候,記得要努力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在腦中利用圖像記憶法或是聲音聯想法來幫助大腦記起不容易背的單字,然後多把這些字應用在句子中,語感就會因此慢慢變強喲!

Monday 8 August 2016

[Business Tips] 管理撇步 - 實習還是免費勞工?!


因為工作上的需求,曾經幫忙帶暑期實習生,才因此關心起這方面的法律規章。沒想到不只台灣沒有在實習這一塊有完整的勞基法保護,其實國外也不是非常完整。

網路上關於這一塊的新聞與討論其實不少 (比較完整的解說與論述也可參考關鍵評論網的文章),主要的兩派輪調大概重點如下:

  • 支持實習不支薪派
因為認為薪資必須用能力當籌碼來換取,所以實習的學生因為是來企業學習,人家不只不嫌學生麻煩,還願意傾囊相授,應該要感謝了,怎麼還能再要求給與薪水?

  • 支持應該支薪派
認為就算是不需要高專業的打雜或跑腿等勞力工作,都因為付出了體力而可以換取打工的最低時薪,沒有理由使用在學中的實習生就可以因為法律沒有保護而不願意支付應有的薪資。


台灣的勞基法是眾所皆知的比較偏向保護資方,但是企業主們,你們的良心呢?

許多企業美其名是要教導實習生學習專業技能,但是,有多少管理者也同樣講過:「既然是免費的,很好用啦!」、「大家需要什麼都盡量叫他們做,反正不用白不用」這些類型的話呢?

專業固然是需要有能力的人才能勝任而換取適當的報酬,但是,老實說,有多少企業真心付出他們手下那些專業員工市場上相當的薪資?
而且,當使用實習生時,企業主們又有誰真正給與完整的教育培訓計劃來「傾囊相授」呢?

給不起應尊重對方薪資的慣老闆們,我們更應該抵制寧願直接去打工從基層學習起,至少從頭學起至少能被企業當成正式員工那般的培訓起,而不是被當廉價(或無薪)勞工,不只學不到專業、賺不到錢、而且還不被尊重。

因為曾經有過這種經歷,讓我深深不捨這些想要學習卻被如此糟蹋的孩子們。
我們或許在業界都是渺小如沙,但是如果可以,希望從現在開始,身為管理者的我們都能以身作則的為台灣企業做出轉型的第一步。

Monday 25 July 2016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想有好身材?更要學會低脂、脫脂怎麼說!


在台灣學英文時,畢竟沒有這麼常有直接應用的機會,所以大部份的單字都只會最代表性的而已,例如天氣,只會冷 (Cold)、熱 (Hot)、下雨 (Rain),卻不知有點冷、熱死了、毛毛雨、暴雨…這些有差異感的詞應該怎麼講。

同樣的,牛奶也只會說:Milk 這樣一個字而已。

如同台灣的牛奶分成脫脂、低脂、全脂等這三個大類,國外也是這樣分類的。所以如果買咖啡時想要請店家使用脫脂或低脂牛奶,就可以這樣說:

  • Full-fat / whole milk
Full-fat 很直接,就是全脂的意思;而通常在賣場看到的全脂牛奶有時則是會寫成 whole milk,指的就是沒有經過額外處理的「完整的牛奶」。

  • Non-fat / Skimmed milk
沒有脂肪的 non-fat,也很直接的可以理解就是脫脂的意思。
另外一個字就可能比較少見,skimmed,原形是 skim,指的是從表面撇過的動作,所以可以應用在煮湯或牛奶上把表面的渣或油脂去除的這種動作。因此 skimmed milk 指的就是把表面的油脂都去除之後的牛奶,也就是脫脂牛奶嚕!

另外口語上還有一個詞可以形容脫脂 - Fat-free
這個也很常見,尤其會被拿來當廣告標語,因為 xxx-free,指的就是沒有前面xxx寫的那種東西的意思。舉例來說,想要強調這項產品無糖,上面就可以寫上 Sugar-free,會瘦!聽起來就很有強調的效果吧!

  • Low-fat / Semi-skimmed milk
既然全脂是 full-fat、脫脂是 non-fat,同理可以理解,low-fat 指的當然就是低脂。
而前一段新認識的 skim,在這裡一樣有發揮的地方,就是在前面加上 semi- ,就能帶有「一半、部份的」的意思,所以 semi-skimmed milk 就是低脂牛奶的意思嘍。


要比較小心的地方是!
我們可能也常常聽到 Skinny (纖細的) 這個字,有時候常常會聽到搞不清楚狀況的人會跟咖啡店員說:With skinny milk please (請加纖廋的牛奶),其實通常沒有人這樣用的喲!
招牌上會看到 Skinny Latte 或是 Skinny Mocha 這種字,直接翻譯大概就是 「會瘦的拿鐵」、「會瘦的摩卡」這樣,但是裡面用的都是 Skimmed 或 Semi-skimmed milk,要小心別搞混了。
Skinny 這個字也常常會在牛仔褲的分類上看到 - Skinny Jeans,指的當然也是那種看起來又細又長的緊身牛仔褲。


* 同場加映:
到底有多冷 - 冷熱差異當然有許多字可以拿來表達!

Monday 18 July 2016

[English Skills] 商用英文密技 - 片語好好玩


職場上常用的一些片語,copy and paste (複製與貼上)、meeting minutes (會議紀錄)…這些我們常講,但是都真正知道這些片語是什麼意思嗎?了解片語的由來,更能把這些常用詞記得更熟,應用上也會更貼切!

  • Copy and Paste
電腦上最常使用的複製與貼上,copy 大家都熟悉,就是複製的意思;paste 其實指的只是漿糊或食品常用的麵團與膏狀醬料。例如做茄汁義大利麵時就會用到 Tomato paste (蕃茄醬膏 - 一種比蕃茄沾醬再黏稠一點的食材);而在 copy and paste 這個片語中,指的就是剪下來之後,用漿糊貼上的動作。

  • Brick(s)-and-Mortar
相較於現在許多的虛擬商店 (可以稱為 eShop / eStore / Virtual shop (store)),實體店面也有它的專有名詞,就叫做 Brick(s)-and-mortar。看起來好像有點無法立刻聯想到中文意思吧?其實把字拆開來看就比較能理解:Brick (後面的 s 可加可不加) 很直接的翻譯就是磚頭的意思;mortar則是砂漿,以前還沒有水泥時,房子大多是用磚頭加砂漿建造而成的,所以有實際用磚頭堆砌出來的東西,就是人們用來販賣的實體商店。

  • Rank and File
指的是基層人員或普通職員。以前我讀到這個片語時,沒有查明由來就用自己的方式作解讀來理解:認為每天負責分類 (rank有分級的意思)並整理資料夾 (file),所以指的就是基層人員的意思。

不過,這個字的由來其實完全不是我想像的那樣!
Rank and file 以前是用在軍隊裡的詞,因為 Rank 作名詞使用時,有指列隊的意思 (與 Row 等意),而且是特指一個一個並肩排列的那種方式;而 File 則是指排成一行的意思 (與 Line 等意),所以 Rank and file 指的就是排列整齊的一群士兵的感覺。演變到今日的口語使用上,指的就是那些你可能不記得名字、人數眾多、一個一個排排座的那些基層員工或公務人員。

  • Meeting Minutes
第一直覺的猜測,或許大部份的人都會認為這個片語是因為會議時都需要非常詳細的把每分鐘所討論的內容記下來,所以才會用 Meeting Minutes 來表示會議記錄。

事實上,這是源自於古拉丁文,據說人們在修道院中學習時,因為牛皮紙、墨水都是消耗品,所以為了節省,他們發展出來的書寫方式就是把字跟字都寫得很密集,也因此當時有個古文的詞叫做「Minuta Scripture」,指的是寫得很小的文字筆記;最後才慢慢的被發展延伸定義成為「濃縮過後的統整紀錄」。


* 參考資料:
http://www.todayifoundout.com/index.php/2012/11/why-meeting-notes-are-called-minutes/
http://english.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114951/why-are-the-notes-or-protocol-of-a-meeting-referred-to-as-its-minutes

Tuesday 28 June 2016

[Business Tips] 管理撇步 - 客服人員隱藏的力量


本文經過潤飾刊登於2016年06月28日自由時報D6版副刊<<職場開麥拉>>特輯



「好的,我們會把您的意見反應給主管知道。」
「不好意思,是我們系統錯誤沒有處理好您的訂單,現在已經修正好了。」
「抱歉,這不是我能決定的,但我會幫您把問題回報給主管。」
「對不起,這是我們的規定,我沒有辦法處理您的要求。」…

這種類型的包裝話語,你是不是也聽得很多了呢?

其實不論是 B2B(企業對企業) 或 B2C(企業對消費者)的角色,有與客戶直接接觸的人應該就能很明白「有客訴時,首先要安撫好客戶的情緒」,而且很多時候,客戶只是一個需要有個發洩的出口而已。

但是,身為基層員工的我們,許多時候真的除了講出這種包裝語言以外,完全沒有處理的權力,想要多做些什麼讓客戶開心一點,卻因為不能亂開支票、亂承諾而無能為力。

2014年的時候有個新聞報導日本迪士尼在1998年時正好有一位小女孩跟著家長排隊想搭某一設施,因為身高差一點才達標而被工作人員拒絕了。可是,迪士尼可不是只有說出文章開頭的那些道歉句子喲!工作人員開了一張「未來通行證」給這位女孩,告訴她未來當她身高到達標準後,再入園就能直接免排隊的優先上座呢!

有感受到這種服務的差異嗎?
沒有任何補償動作的道歉,換來的結局可能是客戶失望透頂,而且從此不再上門。
想想看,當你吃而一家好吃的店,或許不一定會告訴朋友;但是吃過一次服務糟的店,從踏出店門開始,我們可能逢人就要講一次自己的遭遇,這種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應,就是行銷中所謂的 Word of Mouth (口耳相傳),而這個效果是業績成長的關鍵之一。

企業應該適度的下放權利給第一線面對客戶的人員,因為他們往往有能力把客訴的危機化為轉機。回到迪士尼的事件來思考,當女孩長大了,因為有了這張印刷成本或許只有幾塊日幣的通行證,她的家人為了要帶她再次前往,一共會至少買3張門票,而她因此對該品牌的認同感大增,這之間所獲得的價值,套句有名的廣告詞說的:「無價」。未來這種正向效益將會因此一直循環,好的業績將會再帶來更好的效益。

反過來說,如果基層的服務人員沒有決定權,無法適時的給予安撫客戶情緒的補償,再多的抱歉與話術,都將流為空談。當然身為消費者的我們也不應該為了獲得好處而惡意抱怨鬧場;不過在現今的社會裡,四處都有爆料達人的環境下,我想也不是每個人都想要因此爆紅吧?

身為主管或老闆的你,又給予基層員工什麼樣的支援與權力了呢?
有心一點,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思考之後,應該不難發現那些讓自己企業更上一層樓的靈感。

Monday 27 June 2016

[English Skills] 進階英文 - Lease or Rent?


Photo Credit: http://www.landin.com.au/leasing-commercial-property-central-coast

關於租借的英文單字,我們最熟悉的大概就是 Rent 這個字吧?
中文有租用、租賃、頂讓,這些不同的字來形容租借,你知道它們在英文中也有分別嗎?

學英文的過程中,基本上會接觸到三種與租借相關的字,它們的分別大概如下:
Lend: 借出,擁有者借出給使用對象 - 通常指短時間的借出,而且不會有金錢交換
Borrow: 借入,從擁有者那裡借東西來使用 - 通常指短時間的借入,而且不會有金錢交換
Rent: 租用,可以使用於出租者或租用者,應用範圍很廣,所有動產不動產都可以使用,租用時間長短都可,而且這其中包含有金錢付出作為租用的代價。

以上這些簡單的分類,相信大家都蠻懂的。
不過當我們再加上 Lease、Let、以及 hire 這些字下去比較呢?
這三種字都是帶有金錢做為租用代價的出租可以先從下面例句比較看看差異:

例句一:
They agreed to lease the flat to him. (他們同意把公寓出租給他。)

例句二:
I am planning to let our house (out) for the Summer. (夏天時我想要把我們的房子租出去。)

例句三:
We hired a boat for Dad's birthday party. (我們租了一艘船來舉辦爸爸的生日派對。)


廣義來說,以上的三種例句,都可以把租借這個動詞替換成 Rent,語句還是一樣通順。
不過,在進階英文裡,三個例句裡的動詞,都有其應用時機,可以參考以下為各位整理出來的比較表:

Rent, Lease, Let, & Hire 比較表

在租用產品時,相信以後不只使用 Rent ,而是能依照不同的情境來作各式各樣的替換嚕!

Wednesday 22 June 2016

[English Skills] 進階英文 - 拼字也有撇步的


我的家中是開旅行社的,所以從小到大都聽爸媽在跟同業講電腦代號時這樣說著:
「Taiwan T, China C, People P」,聽久了也很習慣使用這種拼字法來講英文。

到了正式學習英文的時候才知道,原來英文字母的唸法,是有一定的規矩的喲!
現在資訊交流方便,母語英文的人士其實對於我們外國人的拼字方法都很包容,基本上只要發音不要錯得太離譜,大家都不會刻意為難彼此。

不過,其實它有一套比較制式的用法,對於常常需要拼各種代碼或序號的人,或許對此有些概念也能有所幫助。
大部份的軍警、通訊相關的單位應該都很熟悉這一套用法,有人稱作「國際無線電通話拼寫字母」、或稱「北約音標字母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sation (NATO) phonetic alphabet)」,每個字母的詳細拼法如下圖: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sation (NATO) phonetic alphabet

裡面的用字大多是一般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聽到的名詞,而且完全不用形容詞,猜測主要原因是因為形容詞會因為上下文而可能造成語句的誤會。而這種拼寫字母標準的唸法是:A for Alpha, B for Bravo, C for Charlie…以此類推。

現在的口語說法裡,有時候突然想不清楚要用什麼字來表達時,也可以用不同的詞作替代,記住使用的規矩就是,用名詞、盡量不要用形容詞或其他詞性的單字,然後也要記得少用破音字或變音的詞,例如:W for Who (wh 開頭的字發音容易讓人誤解,聽不清楚的話會搞不清楚是 W 或是 H )、或者是像 I for Infant (in 開頭這種類型的字有時候會與其他 en 或 em 開頭的字混淆 - 所以原則就是使用最基礎簡單易懂的字較好喲。

下一次有客戶打電話來訊問email的時候,就可以使用這個方式來拼:
「May I have your email address please?」
Sure! It is Chi@gmail.com, C for Charlie, H for Hotel, I for India, @gmail.com
「Great, I will send you an email to confirm the order soon, thank you!」

Wednesday 15 June 2016

[Business Tips] 管理撇步 - 品牌重生之路


本文經過潤飾刊登於2016年06月15日自由時報D6版副刊<<老闆看過來>>特輯



過去四十年的時間裡,台灣許多中小企業靠著精實的苦幹建立出信賴度高的產品,為台灣的經濟成長過程寫下風光的一頁。只是隨著時光的演進,人才外流、價格競爭力遠遠不及那些生產成本較低的其他國家;所以工廠外流、跨國集團進駐、本土小店紛紛面臨倒閉風險。

不同的時期都會吹起各種復古風,就連企業也不例外;於是開始有了許多打著「古早味」口號的店家,也有老店新開或是結合復古風氣的創新設計…等等。

為什麼同樣是老口味,有些企業似乎再也沒有動力、人才盡失、整個工作環境毫無生氣;有些巷口小店只剩老闆默默的坐著看著電視,只因為房子是自己的,所以沒有房租壓力,賺一筆是一筆的苟延殘喘著。可是,有些公司卻是靜靜的小而美小而精的概念,雖不是跨國大企業,卻全公司都是外語人才,老闆一聲令下都能各自獨力前往陌生國度參展、看展、與開會;也有精實的路邊小宅,雖然一如以往的只賣幾項產品,生意卻絡繹不絕?

「那些都有財團在幫忙啦!他們有錢重新裝潢、改包裝打廣告,我們小公司都沒有那種本錢跟他們拼啦!」
「反正景氣本來就不好,產業外流都是遲早的事。現在就是把舊的訂單顧好就好了,不要再去奢望能成長多少了,公司不要倒就好了。」

是否對這些回答感到熟悉呢?

對於企業轉型與品牌重生這回事,或許有幾個方向可以提供給業主思考一下,是不是沒有下對藥方呢?

行銷 = 業務?
太多企業把業務人才掛上行銷之名,過去二十年來因為「行銷」這個字被濫用過度 (如同曾經的「某某科技公司、某某光電」那般),似乎認為改了名字,命運就能有所改變。據說曾經有位打火英雄 Red Adair 這樣說過:「If you think it is expensive to hire a professional to do the job, wait until you hire an amateur - 如果你覺得花錢聘請專業人才來做事很昂貴,那就等到你聘到外行人後再來看看哪個付出的成本高吧」。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科目都是單獨成立的一個科系,因為各個角色都有他們應該擁有的專業。
行銷,不等於業務;會講外文,也不等於能做口譯。或者,資深,不等於能擔任管理職;文靜也不等於應該做助理或其他內勤工作。

產品差異性
對於自己所賣的產品,最自豪的特點是什麼?
我見過太多主管直接在員工教育訓練的時候跟下屬說:「我們的產品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啦,要說便宜,人家強國都比我們便宜的多;但是你們還是盡量去拉客戶,反正會買的就會買。」這種對自家產品一點自信都沒有的主管,又怎麼能讓新進人員信任這家公司呢?
產品差異性指的不只是貨品本身的品質,其實還有包含「與客戶如何維繫情感」、「售後服務」、「企業形象」、以及「品牌價值」等等。一個銷售行為後面是有著各式各樣的情緒因素引導而成的效果,經濟起飛的時的台灣,或許只要打開店門有人顧店就能賣得出產品;但是時代在進步、消費者在進步、科技也在發展,如果無法把銷售的各種因素都考量進去作包裝與行銷手法的話,又如何能在眾多同業當中脫穎而出呢?

內部行銷
不要認為行銷只有對外 (這就是為什麼行銷不等於業務的原因之一),除了對外需要重新思考策略,對內也要有所計劃。人才流動率高的環境,在不斷找新人與重覆教育訓練的循環之下,都是營運的隱形成本;如果你的人才受過訓練之後可以專心穩定的做職位上專業的事,才能更加提升工作效率,當然也能替公司省下金錢。內部行銷指的是每個人都把與自己一起共事的人視為客戶,目標自然就是讓客戶滿意,也就是讓同事或主管滿意;這樣的正向循環才能帶起整個工作環境的氣氛與動力,讓你的員工都能成為公司的活廣告。


還在認為別人的成功只是砸錢就好嗎?如同家要常打掃那般,過去十幾二十年都沒有好好經營的企業要立刻轉型絕對有些難度,但是小預算也有小預算的玩法,如果不趁著近幾年的轉型潮,你覺得你的企業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如果你的管理人才從來沒有上過任何一堂管理課程、如果你的業務只是個愛講話的人,請記住,外界那麼多免費或付費的管理課程不是開假的,而且愛講話與講對話根本就是兩回事。對內把你的人才訓練成專業人才而不是外行人,對外把產品形象與企業形象重新想過一遍,找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挺過這一波轉型潮。


同場加映:
把員工視為資產
以及讓員工成為活廣告
產業升級,才能提升員工忠誠度

Monday 6 June 2016

[Business Tips] 管理撇步 - 電子商務知多少


隨著科技的發展,各行各業無不跳入「電子商務」的懷抱當中,只是…在人人自稱「小編」、每家公司都有 FB (Facebook)、24小時用 LINE、Skype、與 WeChat 溝通的世代,我們對於所謂「好」的電子商務策略知多少?而業主們是否有用對人才、走對方向呢?

以前在加拿大想買某知名品牌的巧克力,無奈的網路科技尚未像現今這般成熟,而且雖有分店地址,但對地理位置也不太了解。結果發現網頁上有個 online chat (線上咨詢) 字樣 - 這對當時英文能力還不太自信的我而言,無疑是個大補丸 - 可以一邊線上查字典一邊打字,不怕寫錯呢!那時是 2006 年,這樣的線上真人服務讓我印象很深刻,也從此對該品牌印象加分許多。

近幾年最紅的幾個行銷字眼不外乎 Big Data (大數據) 或是 O2O* (離線營銷模式)。但是你以為每家公司都去開設一個社群網站、放宣傳就等於經營電子商務嗎?那麼為何許多公司網頁都架好了,生意卻依舊沒有起色?

起步之前,建議經理人們可以先思考幾個大方向:
1. 會上網不等於懂電子商務
許多中小型企業為了節省成本,簡單的架了網站、或開了粉絲頁,就叫工讀生或內勤同事上去發表文章。事實上,發表文宣的「時機」、「內容」、甚至是「文字」都是需要經過訓練的,你的客戶大多是哪些時段上網你清楚嗎?提供的宣傳內容以及文字所表達出來的口氣,口味有合目標客群嗎?沒有掌握好關鍵,重新創立再多個粉絲頁,可能都無法傳達給正確的目標對象。

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責任制讓許多老闆們希望員工為公司賣命、客戶有問題都能24小時線上通話解決問題。只是要記得:「給香蕉就只請得起猴子」的道理。如果沒有預算安排24小時輪班服務,但是又很需要做到隨時線上服務的話,建議也可以參考現在許多的自動系統,花點工夫把可以預想到的問答都輸入資料庫 - 透過自動問答系統,可以在員工下班後的時間先替顧客作第一層的服務。
想清楚你想從電子商務中提供哪些服務,才能準確用對工具。例如想引導顧客親自到店,那麼宣傳活動就得與實體店面作搭配;或者是想要增加網頁的曝光度,則可以反過來從店面提供打卡或 QR Code 等資訊讓客戶快速能夠上手操作。

3. 產業升級
想要踏入電子商務的圈圈,不只人才要加強培養,更要記得把工具升級。除了第二點提到的加入新型設備,也要記得把舊的工具升級才能讓效果事半功倍。
很多業主在早期電子化的時候就花大錢架設內部系統,功能完整,可以線上報帳、請假、簽核、分享參考資料等等,可是最後系統只被用來紀錄打卡上下班,其他還是一樣都用傳統的紙本方式處理。如果不能好好利用工具,消耗掉的不只是設備費用,浪費掉人才的時間與精力才是最大的隱形成本。

思考了人才、工具、以及電子商務方向策略後,才是踏入這個圈子的時機。只是要記得,不論是線上或離線的行銷策略,都是一個持續進行的步驟,不是網頁架、粉絲團開好了,就一曝十寒的努力幾天,然後又回到從前的擺爛狀態。行銷的效應有時候是長期投資,要看的長遠才等到開花結果的美妙。

*註:O2O - 這個字可以是雙向的,Online to Offline (線上帶動離線營銷) 或者是 Offline to Online (離線帶動線上營銷),指的是現在虛實店面的交錯操作,讓線上宣傳的操作提升消費者到實體店家購買的實際成果。或者是反過來因為實體店家的宣傳,帶動線上購物的風氣。

Monday 30 May 2016

[Internal Marketing] 內部行銷 - 地基穩固的企業文化


曾經有位擔任主管的朋友向我說,她面試完的人,在面試結束當天很有禮貌的寫了電子郵件來謝謝他們願意給予面試機會,然後在文末對方也順便寫了:「另外想要跟您提醒一下,  貴公司的網頁做得很漂亮,不過如果排版可以再調整一下,圖片請美編再精修過後的話,一定會顯得更加的專業!」

另一個類似的故事是這樣的:品管部門的測試人員總在有客訴出現時,在會議中大聲向同事與主管們告誡:「人家那種大公司對這些東西都有固定的SOP,所有步驟都要照程序來走,沒有過上一關就不可能把案子傳到下一個人手裡。我以前在xx公司,人家都這樣做那樣做,你們當主管的怎麼每一次都讓同樣的事情一直發生?」…每次可以半小時解決的會議,都會拖到2個小時之久。

有看出讓人忍不住皺眉的點嗎?

每一個團體、每一家企業,都有自己的氣息,這些企業文化,雖然是人養出來的,但是物以類聚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我們確實在初出社會之時、或者準備重新進入下一段職場的時候,對一切充滿著理想性與抱負,我們渴望付出、期待改變、甚至,我們都想要讓世界變得更好。只是,許多的改變,都不是一夕之間可以完成的,也不是表現出野心就能達到的。

其實,我們都有那個潛力握有一定的影響力來讓整個組織、甚至社會變得更好,但是在我們吸取足夠的專業知識、實戰經驗、以及人脈與智慧之前,把眼前的本份先做好就是身為基層人員的我們唯一應該做的事。行有餘力,當然還能進一步在空閒時間去學習新的技能或知識,加速我們前進的腳步。

當然,隨手一找都能出現許多文章列出那些失格主管的特質,統整出來不外乎以下幾點:

1. 能力不足
2. 溝通力不佳
3. 不合理的擾人制度與限制
4. 不完整的教育訓練與升遷制度
5. 未來藍圖與走向有分歧

只是,每一個團體、每一家企業的文化,都是經年累月走出來的。在我們握有改變遊戲規則的權力之前,就應該拿這些方向來作為自己的借鏡,把自己養成更好的人,未來才能有機會成為更好的主管。當然,如果綜合衡量工作崗位上所獲得的物質福利、成就感等等項目後還是讓人覺得這個角色難以忍受的話,通常只有一句結論:這個工作不適合你;又或者應該是「你不適合這個工作」 - 因為要是一家企業這樣都能生存下來,表示至少裡面的人是能接受那個環境的,不適合的,是你。只是,在選擇轉身離開之前,還是要記得的:「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每家企業都會有它的問題,如果沒有試過去努力就逃走的前往下一份工作,難保仍會遇上類似的問題,而這就是我們到達想要的境界之前需要磨練的,不是嗎?

在握有發牌權之前,服從遊戲規則是基本的。因為不管怎麼樣,不是企業應該來適應你的觀念,而是我們要讓自己像水那般的接受雕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所以還沒有成為企業內的負責人員,就請先別「善意」的建議企業為了你的主觀改變網頁的設計、也別告誡非直屬主管應該怎麼設立遊戲規則吧。

Monday 23 May 2016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土豪與暴發戶


過去幾年出現的新名詞「土豪」漸漸的打敗了以往所說的「暴發戶」,不過,當我們想要用英文表達這些字的時候,你想到的詞是什麼呢?

其實這個字應該要先切割成兩個部份:
土 - 沒教養、文化低落、或是鄉下來的土包子之類的
豪 - 富有的人
兩個字搭起來大概是:因為某些原因而頓時變得十分富有的沒文化之人

這個詞在英文的發展中,大概是從一開始的電視連續劇的「Beverly Hillbillies」而延伸出來的。拆開來先看「Hillbilly」這個詞,猜測應該是因為當時「Billy (比利)」這個名字是菜市場名,所以山丘上的比利,就被用來稱呼住在山丘(或郊區)的那些土包子。
而如同台灣的帝寶那樣,當時在美國也有一個住滿名人富豪的地區,也就是有名的「Beverly Hill (比佛利山莊)」。所以這個電視劇就很有創意的把這兩個字結合在一起,演出那些土包子們進駐比佛利山莊的趣事。

不過,如同大家腦子裡想的…
並不是每一位有錢人都住在比佛利山莊、也不是每一位土包子都是住在山丘上。
就連幾年來中文所發展出來的「土豪」,其實當中還是帶有些許的歧視意味,似乎總認為短時間內突然變得有錢的人都一定沒文化沒教養。
倒是以前中文所使用的「暴發戶」還比較客觀一些。

不得不說語言的進化真的也是能看到文化的發展,現在短時間內變得有錢的人可能學歷、文化素質都很高。所以,這幾年下來,英文的 Beverly Hillbillies 也漸漸的被替換成比較不得罪人的形容字眼了。其中兩個最常用的大概就是:Nouveau Riche 與 Upstart

* 點單字連結可以到Cambridge線上英中字典聽發音喲!

Nouveau Riche 應該可以看得出來,它其實是法文,只是或許它是最早開始被大量使用或者有其他不可考的原因,現在在英文當中,也可以直接用這個字來表示暴發戶的意思。其實若是真的記不太起來法文的寫法,也可以直接成「Newly Rich (最近變得有錢的人)」,只是與原本的法文比較,似乎還是法文用法比較常見哦。

Upstart 則是比較主要形容很年輕就變得富有的人,比較像是我們所說的「新貴」就像現在許多新創公司的老闆們那樣,又年輕又多金(的鮮肉)呀~。這算是簡單好記的新單字了,不過還是要小心形容的對象最好年紀不要太大。

另外,如果上網查關於暴發戶或土豪的英文的話,相信也有一部份的人會查到「Parvenu」這個字。其實它一樣是法文來的 (法國人為什麼很愛形容暴發戶呢?),雖然一樣是暴發戶的字義,但是使用這個字的時候要更小心,因為它帶有的貶意比較多,會容易得罪人喲!

*當然,如果只是單純想形容對方很有錢,可以簡單用 RichWealthy、或是 Affluent 就好。


同場加映:
雖然前面有介紹幾個形容土包子的用字,不過呢,或許因為早期地廣人稀的關係,資訊不容易傳遞。所以一樣是代表鄉下土包子、或者是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其實有好多好多不同的字可以使用哦!但是不管怎麼樣,要用這些字的時候都要記得注意其中的負面感受!

Peasant - 其實原本的字義是指農人,但是竟然也是形容人是「粗人、沒教養之人」。
Redneck - 大概是一種常常吵架到臉紅脖子粗的感覺,這個字也有形容人是鄉巴佬的意思。
Bumpkin - 土包子,這是同場加映三個字裡面我個人最推的,因為它的字義簡單,不容易讓人誤會的模糊意思,而且,還可以用來開玩笑的說:The first time I saw a new developed human robot, I was too astonished to speak, that was so embarrassing! I looked like a little country bumpkin!! (我第一次見識到人形機器人的時候,驚訝到完全講不出話來ㄟ,真的是太丟臉了!我看起來像是鄉下來的土包子那樣!)

Monday 16 May 2016

[Marketing] 行銷筆記 - 凍檸茶的把戲


菜鳥:「主任,我把新的廣告宣傳單作好了,請過目。」
主任:「幹嘛要辦滿千送百?這樣跟打9折有什麼兩樣!改成滿五千送五百!」
菜鳥:「這…?這樣不是一樣的道理嗎?」
主任:「你果然是菜鳥,大部份的人無法一口氣買到五千,所以我們的五百就可以省下來;要是有人真的硬湊到五千,那我們的業績飆高了四千五,也是一件好事啊!」
「還有,你的五百不要送現金,要送禮券!」
菜鳥:「禮券跟現金不也都是要花掉?有什麼差別啊?」
主任:「當然有!禮券上要加註,只能買沒有特價活動的產品,還要限制兩週後就失效,這樣才能確保我們替公司省點錢。」
「另外,所有的特惠組都要在前面加上『限量』兩個字!就算庫存還有超多貨也要讓人以為是限量,這樣才會有搶購潮。」…

這種類型的笑話不斷的在網路上傳著,相信大家都有些印象。許多的廣告宣傳手法都大同小異,沒有統整出來的話,許多人可能就忍不住跟著「限量」、「獨家」這些用詞影響。
這種行銷包裝術,就像台灣許多年前就有檸檬紅茶/檸檬這種產品,但是近幾年又重新因為香港用詞的關係,開始在夜市看到的「凍檸茶」,說到底,不就是「(很)冰的檸檬茶」嗎?

凍檸茶
同樣的產品可能已經在市面上流動許多年了,但是,時代在變化、產業在轉型、潮流在改變、消費者也在成長,如果不在產品中加入額外的「附加價值」,例如新的包裝、不同的服務、不一樣的人情味…就算品質一樣的產品,就是可能被競爭者比了下去。
就像以前的網路咖啡,現在可能有「電子競技場」等新的包裝名詞,這是銷售產品時不變的道理,也是刺激消費者的招數。這些或許都是不斷的故技重施,但是沒有這些小小的創新,市場又有什麼樂趣呢。

銷售產品需要不斷的用新招術把一樣的產品作包裝,以前適用的詞現在或許已經不合潮流。以前賣得好的產品,也有可能不再受顧客喜愛;反過來,在充斥新花招的市場,複古有時候也能殺出一條創新的路,就看業者如何分析了解市場需求而作調整了。

人才也是產品,當我們要去應徵的時候,也要把自己想像成產品,用適當的方式包裝自己,才有機會向未來的公司銷售自己,不是嗎?
例如以前的自傳都會強調自己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媽,生長在小康家庭…」,現在許多新創公司可能不太買單這種說辭,因為他們想認識的是「你」,你能替公司帶來什麼?你做過什麼成績?所以,包裝術不創新的話,要如何把冰的檸檬茶改裝成新鮮的「凍檸茶」呢?

Tuesday 10 May 2016

[English Skills] 商用英文密技 - 官僚作風


有看過 Zootopia (動物方城市) 的朋友們應該都對裡面的公務員,閃電俠,印…象…很…深…吧…關於太過誇張的官僚文化,其實也有幾個適合使用的英文可以學習。下一次想要與人談論職場文化時,或許可以派得上用場哦!

1. Hierarchy (等級制度)
這個字在形容組織單位上很常見,不太容易唸,但通常記起來後也不會太容易忘掉。
所有的組織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分層以方便作管理,所以這個詞本身是中性的,沒有任何褒貶之意。但是如果被人說:too much hierarchy (過多的等級分層),可能就表示管理上的限制與包伏有點讓人吃不消了。

例句:Social hierarchy can be seen in some animals, such as dogs or monkeys. (種群階級有時候也會在其他動物族群中看見,例如狗或猴子)。

2. Bureaucracy (官僚作風)
相較於第一個字,Bureaucracy 就負面許多了。這個字的原意或許沒有特別負面,只是眾所皆知的,許多官方單位確實總讓人覺得速度慢、不積極等負面評價,英語系國家中也難免出現這樣的公務員,所以漸漸的才會發展出負面意味。

例句:I have to deal with the government's bureaucracy if I want to apply for a new ID card. (想要重新申請一張身份證,我得要先應付政府的官僚作風)

3. Red Tape (繁文縟節)
原本指錄音帶或膠帶的 「Tape」有時候是可數的,但是放在 Red Tape 這個片語的時候,它其實是不可數的 (換個角度想,當繁瑣的手續多到數不清的時候,也難怪這個片語不可數了)。這個詞的意義其實不難理解,會這樣使用的原因是據說十七、十八世紀的時候,公文依照重要程度分別用粉紅色或紅色的緞帶封著,所以步驟越多越煩雜的,相對被重覆綁上緞帶的次數就越高。

例句:If we want to improve our efficiency, it is better to cut through some unnecessary red tape. (如果想要提升效率的話,我們最好克服一些不必要的繁文縟節)

4. Go South / Go West (完蛋、毀滅之意)
這兩個詞其實都有很強烈的本位主義,一個是美式用字、另一個是英式用字。美國的南邊是墨西哥,站在美國的本位主義思考來看,去永遠住在墨西哥就是如同被打入蠻夷之地,所以才會發展出 Go South 的片語。同樣的,以前在倫敦的西邊有個因為行刑人數多而因此出名的刑場,所以在英國則是習慣講 Go West 來表示一切完蛋了的意思。

例句:Our project has completely gone South, we need to re-start everything now. (我們的案子整個失敗了,現在要全部從頭開始了)

那如果是真的要往南方或西方走怎麼辦呢?
其實只要在句子後面多加上要去的地點就能讓語句明確,減少誤會的產生喲!

Tuesday 3 May 2016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鬆餅家族


之前我們介紹過關於土司與土司麵包的差異,這次,還要來問問大家印象中的「鬆餅」英文應該怎麼說呢?

你腦中想到的是「Muffin」、「Waffle」、還是「Pancake」?
其實它們在我的分類中都是鬆餅家族的成員,只是有的國籍不同,有的長像不同罷了。(文章最後有圖片統整喲!)

一般我們在假掰咖啡館所見到的那種格子鬆餅大概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鬆餅類型,它們的名字統稱叫作「Waffle (格子鬆餅)」*。不過,如果有餅乾的包裝上寫著「Waffle Biscuits (或Cookies)」,有時候是表示它們是格子鬆餅狀的餅乾零食 - 所以說語言是活的,了解字義之後,想要怎麼搭配都可以呢!

* 那些台灣早期剛開始瘋舶來品時常講的「威化餅」,雖然唸起來像 waffle,但是其實它們是叫 「Wafer」喲!

沒有格子外觀的鬆餅,如同麥x當早餐裡的鬆餅餐,長得圓圓厚厚的軟餅,它們也是鬆餅家族的成員哦,不過它們的名字叫作「Pancake (本文以「圓鬆餅」以作為與格子鬆餅作分別)」。現在有些店家也會稱它們厚鬆餅,但是其實都是煎餅的一種。但是如果它們再薄一點,像是台灣春捲那種餅皮這麼薄的話,就變成了法國人吃的「Crepe (法式薄餅* - 可麗餅)**」了。

*圓鬆餅與法式薄餅在配方上可能還是有些許差異,但在本文就單純以一般人可判斷的外觀來作分類了。
** 另外可麗餅在台灣也大多被改良為脆餅,其實一開始它們都是軟的捲餅喲!

Muffin 則是前文提到的不同國籍的朋友,一般沒有強調的時候,它們通常代表美式馬芬麵包,比較被歸類為一種麵包點心,而不是鬆餅。而且,它們跟杯子蛋糕 (Cupcakes) 長得很像,通常比較簡易的分類大概就是上面有沒有用糖霜等食材作裝飾,有裝飾的就是杯子蛋糕,這樣應該能夠很快速的判斷了。

如果有強調是 English Muffin (英式鬆餅),通常才會是指上次提到的滿x堡麵包。當然有人也會把 Scone (司康) 叫作英式鬆餅,但我想,現今普遍大眾或許都比較能夠分別英式鬆餅與司康的差異了。

鬆餅家族大集合

同場加映:
餅乾都不餅乾了I
餅乾都不餅乾了II

Wednesday 20 April 2016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英文中的外語用字


會講台灣話的各位,應該不難理解打火機的台語雖然有人叫「番仔火」,但是有時候它們也會被稱作「賴打」,原來就是英文的「Lighter」音譯而來的。同樣的,蕃茄的台灣話被稱作「拖麻多」,也其實是因為英文原文叫作「Tomato」而來,比較特殊的是因為台灣還有被日本管理過,因此這些字其實有可能是先由英文轉成日文發音之後,才又變化成台灣話。

英文的發展過程當中,也有不少字其實是因為週邊幾個鄰近國家的語言發展進化而來的,有一些我們生活上常用,但是真的知道它們的原意嗎?

1. Bon Appetit - 源自法文
appetit 是英文的 appetite,指的是胃口、食慾的意思。而法文的 bon 則是指「良好的」的意思。或許是因為法文美食世界聞名,所以這個在開動前祝福對方有美好食慾 / 開心享受食物的用詞,漸漸的也在英文中被廣為使用。
如果不想要刻意的使用英文以外的語言,也可以用「Enjoy your meal」來替代喲!

2. Bon Voyage - 源自法文
如同前一個 bon appetit 那般,bon voyage 也是從法文延用而來,所以 bon 一樣是美好之意。而 voyage 則是指旅程,整個詞的意思就是在祝福「有個美好的旅程」的意思。
那麼,想要用英文表達同樣意思的話呢?那就是「Have a nice trip」就可以了!

3. RSVP - 源自法文
這個字通常會在喜帖、各式活動的邀請函上見到,但是大家都知道它的原文是什麼嗎?
同樣是從法文發展而來的 RSVP,整句的原文蠻長的 -

répondez, s'il vous plaît;但是請別被長長的一句外文嚇倒了喲!它其實就是指「Respond, please - 請回覆」。用在重要場合的邀請函上的話,也可以寫成「敬請賜覆」這般,受邀的人們就會有倍受尊重的感覺了。

4. Etc - 古拉丁文

這可不是我們以前的高速公路收費系統的那個ETC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哦!

許多人在書寫英文的時候會在列舉「…等等」時,用「…etc」作表達,但是不只許多人完全不記得這個字應該如何發音*,而且可能連原文都拼不太出來。

它是發源自拉丁文的寫法 et ceterus 後再慢慢演變成 et cetera,現在的人雖然幾乎不會再把原文完整的寫出了,但是知道一下由來更能記得發音喲!

這個字在使用上已等同為英文了,不過如果真的想要用別的句子來表示的話,也可以在列舉的句子最後寫下「… and other similar things (以及其他類似的等等)」。

*小插曲:畢業後第一次面試的時候,看到接下來面試要考唸英文文章,範例裡就有 etc 這個字,讓我緊張到趕快與旁邊其他應試者一起討論那個字到底要怎麼唸。雖然之後那場面試我並沒有考過,但是對這個字卻從此牢記在心啊。

5. Et al. - 古拉丁文

這個字比較會在書寫時遇到,尤其最常見於期刊論文、書本作者名單上的情況,原文是「Et alia」,指的是英文的「and others (以及其他人/物)」。要小心的是,雖然原文是指 others (其他的),但是在用法上,它比較常會被用來指人。

*同場加映:同樣是 alia 的用法,還有另一個相對少見的用法是 「Inter alia」,指的則是「among others (指特定群體中除了被提及的項目以外類似的其他物件)」,有時也可以簡單的被理解為「還有」的意思。

6. N.B. - 古拉丁文

筆記型電腦剛上市時,因為輕薄如同一本帶著走的筆記本,所以它們因此被稱作「Notebook」,而許多人也因此直接簡稱它為NB。不過!在英文的使用上,如果是在紀錄筆記等事項前面寫上 NB 的話,它代表的其實是拉丁文裡的 「Nota bene」指的是「特別注意」的意思。在英文的使用上可以表達為「very important (很重要)」或者是「note well (仔細注意)」來作替換。

7. Bento - 日文

最後的介紹的這個是近年才發展出來的新字,與我們台灣的生活用語也比較相近,所以更容易記得。這是日文的「弁当」的意思,發音也與我們台灣話的便當相似;通常指的是日式的外帶便當 (lunch box)。不過這個字眼因為是比較新興的字,有時候可能有些歐美人士會因為還沒有跟上潮流而聽不懂喲。

還記得以前求學過程中有講到的「語言是活的」嗎?從這些歷年發展而來的新舊字中,相信就能感受出來英文與中文都是活的語言,今天我們的常用字,也有可能在未來被其他的新字所取代呢!

Wednesday 13 April 2016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充滿爭議的羅伊案


前一次介紹了巴拿馬密件的爆料者 John Doe 而提起了常用的幾個英文化名,其中女性名字的代表 Jane Roe 也是美國知名訴訟案 - 羅伊案的代表。
為什麼羅伊案會這麼的有名,不只是因為它正式的終結了墮胎犯法的歷史,其背後還有一段打臉的立場變化事件。

背景是美國70年代,當時墮胎是違法的行為;由於女權意識的抬頭,漸漸開始有一派人馬認為女性應該能有權力決定肚裡孩子的去留。所以有律師因此找上了 Norma McCorvey,一位當時剛好懷孕的女士來簽自白書,聲明她被強暴而懷孕,因此想要墮胎,她應該要有權利自己決定是否同意墮胎。訴訟的對象是當時該州的刑事法官 Henry Wade,因此案件被簡稱為 Roe v. Wade。最後該案件越滾越大,一直轉手到美國最高法院去處理,才在1973年判決確認根據美國憲法,政府沒有權力影響他人的人權。因為這個案件,美國大部份的州都取消禁止墮胎的規定 (當然,仍有一些特殊情況為例外)。

打臉的是,在1987年,化名為 Jane Roe 的女主角 Norma McCorvey 本人出來承認訴訟當時她所簽的自白書有部份內容並非真實,而且從此宣佈她反對墮胎。

關於墮胎、人權、以及其中的道德問題雖然至今都還是充滿爭議,各方都有其道理。不過其中倒是有幾個重要的專有名詞很值得學起來喲!


  • Abortion - 人工流產,口語上討論這個議題時最常使用到的字。
  • Pro-Choice - 主張人工流產為合法的 (這是形容詞喲!)
    • 這個詞從表面上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其實 pro- 有「贊成的」的意思,後面的 choice 雖然譯作「選擇」,但是兩個字結合起來後,指的是「贊成選擇權」,也就是主張人有自由選擇意識 - 所以可以自己決定是否使用人工流產的方式。
  • Anti-Choice - 反對自由墮胎的 (這也是形容詞!)
    • 相反於 pro- 的詞,anti- 指的是反對的意思。有了 pro-choice 的解釋後,應該就不難理解 anti-choice 的字義了吧?指的就是因為認為胚胎就是一種生命,所以不應該輕易的殺掉一個新生命而反對這種自由意識。
      • 例如:These people are pro-choice demonstrators (這些人是支持人工流產合法化的示威者。
      • 例如:The anti-choice lobby (反對自由墮胎的遊說團體)
另外在討論墮胎是否合法的議題時,也常常會有人拿出另外一個字來爭論 - Pro-life,不過這個字的涵義其實又更廣,非常不建議拿來等同於 Anti-choice 使用。
類似於前面談到的 pro- 的意思,Pro-life 是主張人權至上的原則,因此才會常常被人搞混的把它拿來指「反對自由墮胎」的意識。事實上,Pro-life 所包含的人權也包含「安樂死 (Euthanasia)」「死刑 (Death Penalty)」等這一類的人權問題。因此這個字所討論的議題其爭議性又更大更複雜,在使用上要小心哦!

* 有興趣了解羅伊案簡介的朋友,也可以點選這裡看看BBC替大家整理的說明。

Friday 8 April 2016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到底誰是John Doe?


John Doe: "Hello, this is John Doe, Interested in Data?"
(你好,我是John Doe,對資料有興趣嗎?)

最近最火紅的爆料新聞 - 巴拿馬密件,爆料者自稱叫 John Doe,不是什麼 Mary, Jack 或 Susan,而是 John Doe。這個名字的背後其實有著一段可愛的故事。

在說故事的時候,為了簡化名稱,我們會把出場人物取上名字,中文大多稱之為小明、小英、小美;或者較不重要的角色則直接稱作為某甲、某乙…等等。另一種情境是當訴訟所需,但不確定(或想隱藏)原告或被告的名字時,也會以各種化名來表示。

而在英文中,也同樣有這種類型的做法,不過它實際的由來已經不可考了;只知道大約是在西元14世紀那時慢慢開始有這樣的使用方式。一開始是使用在訴訟、辯論這類型的事件上需要正反雙方的名字,而為了保護當事人或需要一位代表人的時候,就取了 John Doe 以及 Richard Roe 這兩個名字來作雙方代表。主要原因推測是因為這是當時比較熱門的名字,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菜市場名,所以比較能代表一般大眾。

不過 John 與 Richard 都是男性的名字,所以當需要稱呼女性的時候,就因此發展出另外一個名字叫 Jane Doe 或者是 Jane Roe 來代表。男性稱呼有巴拿馬密件的加持而出名,而女性化名的範例,則有知名的「羅伊案 (Roe v. Wade) 」*作代表。

70年代的時候,人工流產手術在美國是違法的,不過當時正吹起了女權運動的風潮,開始有一部份的人主張女性可以自己決定肚子裡的寶寶是否要被留下。所以主張人工流產合法化的團體便找了一位懷孕的女性化名作「Jane Roe」來控告當時該州的刑事法官 「Henry Wade」,最後官司一直打到了美國的最高法院才判決宣告墮胎合法化(當然其中還有一些不同情況的限制),羅伊案因此聲名大噪。

漸漸的,這些國家在需要使用化名的情況下,都會直接以這些名字作為替代。當人數比較多的時候,也就慢慢的還有一些其他的名字可以作選擇,最常見的是:
John Doe / John Roe
Richard Doe / Richard Roe
Jane Doe / Jane Roe

其他則還有:
Joe Bloggs
Joe Blow
John Stiles
Richard Miles

另外,如果不想要化作他人的名字,但是也不想要公開自己姓名的時候,還有另外一個單字可以使用:「Anonymous」,這個意思則是「匿名的、不公開的」。就像近年來的網路羅賓漢「Anonymous (匿名者組織)」就是用這個字來作代表。

*關於羅伊案會如些聲名大噪,背後還有一段打臉的精采故事。等到下次要說明人工流產相關單字時,我們將會再一次提到羅伊案的詳細內容。

Tuesday 29 March 2016

[Marketing] 行銷筆記 - 佛要金裝


所謂「佛要金裝,人要衣裝」,可以想見外在包裝的重要性;以前我們討論過關於把人才培養成公司的「活廣告」,這是人才包裝的一種,那麼產品呢?

以前上品牌行銷課程的時候,教授問了大家這樣一個問題:「你們都怎麼挑洗髮精的呢?」
全班20位同學一個一個這樣的回答:
「我挑品牌!品牌代表品質。」
「我挑價格!便宜才是王道。」
「我都打開偷聞氣味…因為我覺得讓頭髮聞起來很香很重要…(全場一陣大笑!)。」
「我看包裝設計順眼就拿了,沒有什麼原因。」

然後教授又說了:「那麼,你們為什麼需要買洗髮精呢?」
「當然是要把頭髮洗乾淨啊!」同學們立刻回答。

「那麼,為什麼沒有人考慮你買的東西洗不洗得乾淨呢?」

全場一陣安靜。
我們為什麼都忘記想起這件最基本的事呢?


是的,成熟度高的產品,在競爭上就幾乎不再是以基本的訴求為銷售重點了,因為這些核心功能大概已經成為使用者/消費者在購買時的基本條件。取而代之的,就會是其他的附加價值來決定最後的選擇重點。*

那麼哪些會是產品的附加價值呢?這就是行銷的漂亮之處了。
附加價值,是我們可以決定並賦予產品的副產品,這包含各式各樣的方式:口碑、品牌形象、價格、氣味、口感、色彩、聲音、命名…所有你想的到與產品有關的項目都可以創造出一定的附加價值,端看操作者想要如何去塑造這些元素了。

你的產品有適合的包裝設計嗎?
這其中不只包含包裝方式 (數量、包裝材質…),還有品牌形象設計 (Logo、色系…)、外型、標語、廣告 (平面或動態…)、評價、報導…許多許多的因素都默默的在影響著我們產品的銷售成果。

新興的產品為了搶下市佔率,通常會對這一塊特別小心注意,以消費性產品來說,其實就有許多讓人耳目一新的包裝設計,讓產品不只有用,而且也充滿樂趣。
例如 Bomb01 替大家集合起來的這些產品設計,讓人看了心情也跟著好了起來呢!


不過,有些老品牌的產品因為已經佔有一定的市場知名度與市佔率,在維持傳統、復古感與創新之間,就變得十分難以取捨。

這時候倒是可以往以下幾個方向去思考,並進而選擇適當的操作方式:
1. 銷售量是否有在下降?
2. 銷售量下降的原因:是由於產品不再被需要、或者是被競爭對手的產品搶走市場?
3. 進一步分析自身產品與競爭產品的異同處 (這時候行銷 4P 就能派上用場嚕!)
4. 如果與競爭者的產品並無產品功能、價格、銷售管道與廣告宣傳上的大差異,那麼可能就需要想想我們的產品是不是慢慢的失去包裝的光采了。

當然,每個產品都有其週期,銷售的成果也不會是單一因素影響。只是包裝如果是可以提升效果的一種方式,那麼,選擇創新或者未來我們會再提到的「品牌重生」技巧或許會是一種不錯的新選項。


* 關於產品發循環圖,可以參考下圖
Five Product Levels Model

Wednesday 23 March 2016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咦?土司跟土司麵包不一樣嗎?


「I would love to have some toast for breakfast, but the nearest breakfast shop is quite far away, I am lazy.」(我好想要去早餐店買個土司來吃,可是就算是最近的早餐店都有點遠,我懶惰。)
「Oh, that is easy, we can buy it from the 7-eleven nearby!」(很簡單!旁邊的小七就能買了啊!)
「They make toast too?!」(小七有賣那種東西?!)
(((((walked to 7-eleven, and showing my friend the "toast"))))) (((((走路去小七,驕傲的展示了所謂的“土司”
「Look, they have toast!」(看吧!就說他們有賣!)
「Well...that is a toast bread...not a toast」(ㄟ…這個…這是土司麵包…不是土司啊!)

上面這種對話,是真真實實發生過在我身上的…我國中時就知道 toast 這個字是土司,也知道 bread 這個字叫麵包,可是我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會在這兩個字的使用上有被糾正的一天 (大大打擊了我的自信心啊!)。

當時一陣雞同鴨講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麵包與土司在英文裡面,其實有太多太多不同的種類了,一樣是四四方方的”土司”,主要可以先簡單的分成:
Toast Bread and Toast

Toast bread (土司麵包) - 用來作「烤土司」的麵包
Sandwich bread (三明治麵包) - 用來作「三明治」的麵包**


*其他現代生活中又創新出來的一堆類型,我們就不贅述了,今天的目地是要先作個簡易的分類喲!

**據說,三明治用的麵包比較薄 (大概是為了夾很多層後不會太難入口)。不過實際的分類或許各家店還是會有些許不同。



所以,這樣一點,應該就可以不難理解當初我為何會這樣鬧烏龍了吧?
原來,我一直以為土司 = 土司麵包。在英文裡面,單講 toast 時,指的是經過烤 (或煎等熱過的處理方式) 這種步驟的食物,只要是冷冷的、未處理過的,它們基本上都還是麵包而已。

還有還有,記得土司麵包的單位詞,是 Loaf (一條),複數是 Loaves 喲!

其他小知識 (參考圖片在文章的最後面,不要錯過嚕!):
麵包還有許多不同的分類,簡單介紹幾種比較常見的,以後才不會像我一樣鬧笑話哦!
1. Bagel (貝果)
2. Focaccia (佛卡夏) - 義大利麵包,內容物常有一些香料與鹽等材料作調味,所以常用來做比蕯餅皮、或配餐的麵包。
3. English Muffin (英式鬆餅) - 英式鬆餅是我們在某速食店買到的滿x堡那種麵包喲!(另外還有馬芬跟鬆餅這些不同類型卻又容易搞混的詞,我們可以下次再聊。)
4. Naan (印度麵包) - 這在印度餐廳非常常見。
5. Soda Bread (蘇打麵包) - 是愛爾蘭的麵包,因為是用蘇打粉而非一般的酵母來製作而得名。
6. Tortilla (墨西哥玉米餅) - 墨西哥餐廳常見的餅,不過,要小心的是,在西班牙的 tortilla,通常在英文裡要講 Spanish Omelette,指的則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西班牙蛋餅 (用馬鈴薯與蛋製作而成的)
7. 餐廳常見的Panini (帕尼尼) - 這其實不是指單一種類的麵包哦!使用上需要小心。
Sandwich (三明治)這個詞是通指兩片(或以上)的麵包夾料而成的點心,但是義大利三明治則叫做Panino (帕尼諾,複數就是大家常見的 Panini!),作法與三明治大同小異,唯一比較明顯的差異就是,帕尼尼使用的當然就是義大利麵包嚕~為了方便夾料,大多是選用比較軟的長條型麵包。(如下圖)
不同麵包作成的Panini

同場加映:除了麵包分類,材料使用上也大有學問呢!
一般的白土司就直接叫作 White Bread,但是其他的呢?

Wholegrain 全麥
Millet 小米
Rye 黑麥
Wheat germ 小麥胚芽

在國外也能自己上超市採買而不怕買錯了!食物的世界是不是充滿樂趣(問號)呢?
以後還有許多與食材有關的生活英文要與大家分享喲!

常見的麵包種類

Tuesday 15 March 2016

[Internal Marketing] 內部行銷 - 人才投資術


上一次我們談論到了關於如何更進一步了解自己、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真心喜歡現在所處的環境、以及應該從哪些方向來訓練自己成為更有能力的菁英。這一次,我們也要反過來聊聊,當你是資方(或者是主管)的時候,能夠從哪些方向來投資有潛力的人才呢?

* 工作的奴性與前進的動力(上)
* 工作的奴性與前進的動力(下)

在我們晉升管理角色之前,是否常常聽見周邊的同事(或者自己也常這樣)抱怨著老闆/主管:
「什麼都沒教就要我們會,怎麼可能!」
「一直叫我有問題就要問,但是我什麼都不懂的時候,還真的連問都不知如何問起啊!」
「我主管根本就不會帶人,什麼都自己搶著做,下面的人是要怎麼有機會發揮啊!」
「業務不見得會懂行銷,為什麼要一直叫業務的人來兼職做行銷?」
再寫下去,這些抱怨大概可以填滿我這篇部落格的篇幅了…

有機會被拉拔成為主管之後的我們,是不是忘了自己當初多常抱怨上層呢?
有沒有什麼方式,能讓雙方更加進步,替公司爭取更好的成績呢?

以前我最常聽主管說:「公司請你來不是來讓你上課的,無法等你慢慢學好再開始做。」
我認為,這句話對也不對。許多基本的工作態度、對於一般文書等資料的處理,真的是自己就應該有既定基礎。我印象很深刻,以前公司聘過一位助理,在面試時說她英文能力與電腦操作能力都屬尚可。進公司後教她用公司電腦備份資料時,其中一個步驟我說:「然後妳按 Esc 跳出」,結果她很慌張的開始一個一個鍵打著E、S、C…。如果基本的溝通語言無法在同一個等級,有時候還真的是很難帶人啊!總不能我說:「來,打開一個Word檔」,然後對方開始在電腦上輸入W、O、R、D吧…。

但是,隔行如隔山,每一家公司有自己的作業程序、企業文化、以及不同的做事方法。對於公司產品、制度、系統操作等事務,我就不認為主管能講出「聘你來不是讓你來上課的!」這種話。至少,想想大家最終的共同目標 - 「讓公司更好」的前提之下,就算需要花時間教導對方,也該心甘情願的提供應有基本教育訓練。

那麼,在我們有能力主導下屬的教育流程時,除了剛進公司時的基本介紹以外,還有沒有其他方式能長期的培養人才呢?

1. 內部課程
許多公司內部都有不同的產品線,藉由彼此之間的產品發表會議來訓練員工增加對產品的熟悉度、以及讓其他非本部門的人更了解公司其他團隊的業務。這樣的訓練方式不只是讓上台的人更了解自己負責的產品,更能藉此拉近同事之間的感情;還能讓大家更清楚知道公司有哪些業務,加強整個團體的向心力。試想,如果你在公司待了1年以上,卻完全不知道另外其他業務部的同事都在賣些什麼,這種感覺很難讓你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有強烈的認同感吧?

每當有新人進來,就讓他們花點時間學習產品資訊,然後找機會分享給其他同事,訓練自己也同時維持情感。
這樣的課程不只包含產品,就連內勤同事的工作流程、職務內容等介紹都能拿出來分享。內容或許相對簡單,卻也同時能訓練每一位同仁的簡報技巧。

2. 外部課程
據我所知,台灣許多的中小企業主管們,幾乎都只是靠著年資升遷,卻鮮少人真正上過管理等相關課程。主管不只要能有一定的專業經驗,帶人還得要帶心,如果公司沒有提供相關課程讓他們去學習與成長,要如何無師自通的把下屬帶好?更別說希望團隊能有向心力了。

國外很多主管階級的人才是到的需要時才再次回到校園去進修,就是因為知道自己會需要這樣的能力。台灣流行唸書要一股作氣,但是,即使不拿完整的學歷,其實坊間也有許多短期的課程能讓主管(甚至是老闆)們去學習進修。不是當了老闆、當了總經理就突然樣樣都會了,人總是有些強項與弱項,不斷的學習才是進步的關鍵。

* 參考資訊:
救國團:通常提供比較基礎入門型的語言、管理、溝通、口才訓練等課程
外貿協會:外語與外銷相關的應用經驗分享與課程
PMP認証:資策會與許多顧問公司都有提供 PMP (國際專案管理師)的認証課程與考試
各國的文化協會:例如BCCT (英國在台文化協會)等也會有許多各式各樣的社交活動或課程
台灣教育網:集結各種勞工相關的訓練課程
想要網路上課也可以找找:台灣全民學習平台

3. 開放實習
近年來,台灣慢慢有企業願意開放實習機會、或者實施一些產學合作方案,讓年輕學子有機會在求學過程就到各大企業去了解業界生態。只是,也有許多公司只是變相的把這些年輕人當作免費的工讀生般使喚。他們說:「沒辦法啊!業界都鼓勵要這樣做,可是進來的小孩子們什麼都不懂,是能做什麼事?」

我說,就是不懂才會需要有這種方案來學習了解。如果不放手給他們機會真正深入去參與會議、聽聽看決策者們的討論方式與角度,再實習個一百次也只會是個打雜的。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新進的基層員工,許多時候,是要在上位者願意放手,孩子們才會有機會成長的。

有一天我們都會老去,不能因為他們現在不懂,我們就什麼都扛下來自己做,然後再反過來怪他們什麼都不會。這種惡性循環不只無法讓企業升級進步,反而會不進則退;當有新興競爭者願意以開放的態度、共生的角度對待員工,他們就會不斷不斷的繼續往前進直到把其他老舊對方拋在腦後。


身為主管階級的你們,有沒有努力讓自己成長呢?
有沒有思考出一套帶人的標準程序來讓公司新人後輩個個充滿信心的認同這個團隊、進而增加向心力且願意真心為公司付出呢?

Wednesday 2 March 2016

[English Skills] 商用英文密技 - 縮寫大亂鬥


還記得去年三月時討論到幾個關於商用縮寫英文的用法嗎?想要回味一下的朋友,可以由此去 - 「[English Skills] 商用英文密技 - 縮寫只是小蛋糕,難不倒你的!

不只是職場上,其實許多口語用字也都會用到各式各樣的縮寫字,而且幾乎每種字都還有其變形體,常常讓人看了眼花潦亂,字義猜錯可能整個句子的意思就錯了。

除了最常見的 OMG (oh my god),這個應該無人不曉以外,我們接下來就來看看其他的字囉~

1. 關於報表 - TBC, TBD, ETA
在訂單或其他報表上,可能常常會看到這幾組字,有些人會用卻不知道原文、有些人則是常見到它們卻總猜不及意思。

TBC - To Be Confirmed,待確認。
TBD - To Be Determined / To Be Developed,待決定 / 待發展。
這兩組的最後一個字母可能還有其他變形,不過只要抓準規則,記得TB開頭的大多是指 to be,最後一個字母就不難猜測。

例如有時候有些表格資訊沒有全部都拿到手,尚有幾個項目待查的時候,就可以用 TBC 來解釋。有些項目是還得等主管作決定,就寫 TBD;或者是有些簡報資料頁面還沒有完全做完,也可以先寫上 TBD 告知讀者 - 此頁待發展中。

另外一個 ETA 的形式雖然跟前者不太一樣,但是也是在商業上會常用,它的原文是:Estimated Time of Arrival,指的大多是貨物運送的到達時間。在口語上,與朋友有聚會但人正好塞車在路上時,有時候也可以直接傳訊息告知對方:「我塞車,ETA 18h45」,簡單明暸吧!

2. 關於禮貌與客氣 - IMO & BRB
現在線上咨詢的服務很多,許多公司內部的討論也都直接於線上開群組作協調,因此除了打字快速成為討論時的必備條件之外,不失禮的縮寫字也能幫助我們在討論時不因文字而讓溝通失溫。

所以當想要客氣的表達想法時,就能用 IMO 來表示:In My Humble Opinion (個人淺見) 或是 In My Honest Opinion (老實說)。這樣的表達方式既簡單又謙卑客氣。

如果有時候有些人的討論太多太長了,我們可能正需要接個電話或者跑廁所,這種需要短暫離開,但是擔心對方講完後苦苦等不到你回應的情況時,就要記得先寫一下:「BRB」,這個字表示:Be Right Back - 馬上回來。這樣就不會讓急性子上司一下子等不到回應而生氣失去耐性嚕~

3. 關於笑鬧 - LOL, ROFL, LMAO, LMFAO…超多的!
文字聊天當中總是會有些好笑的事讓我們超級想大笑啊!但是除了有可愛的 LINE 貼圖之外,其他的線上溝通工具可能不見得都有這麼豐富的圖庫可以使用。
這種時候除了只能打出「ha ha ha」這種簡單的字以外,到底還有什麼能夠強烈的表示這種「笑爆我了!」、「我的天啊…超好笑」的感受呢?

最基礎的用法是 LOL (不是打遊戲的那個 LOL 哦!),它是 Laughing Out Loud (放聲大笑)的意思。但是就是有人講話喜歡再誇張一點、動作再大一點,所以就慢慢發展出以下這些用法:
ROFL = 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 (笑到在地上打滾) - 下次注意看一下 Skype 上面那個滾動的表情圖片,它的縮寫就是 (rofl),以後想打這個圖就不必特地去點開表情圖片的按鍵了,直接打 (rofl) 就可以嚕!
LMAO = Laughing My Ass Off (笑掉我的屁股了啦!)

看了上一個詞,應該就不難聯想另外這個 LMFAO 的原文了吧?
LMFAO = Laughing My Fucking Ass Off,其實它的意思與 LMAO 是一樣的,只是加了個點綴性的用字來加強語氣而已。

關於笑鬧的這些字,它們的變形家族字很多很多,甚至還有超長的 ROFLMFAO 這種東西;但是知道大概的字義之後,相信它們再怎麼延伸,應該都難不倒各位了!

4. 關於失控 - OTT, WTF, & FFS
既然有笑鬧之詞,當然也會有聊到生氣的時候吧?
這種時候除了基礎版的 OMG (我的天啊!)之外,也可以用以下這些來形容有點惱怒的感覺:

OTT = Over The Top (太超過了!)
WTF = What The Fuck (搞什麼嘛!),也可以有「這啥毀*?」的可愛感喲!
FFS = For Fuck's Sake (行行好!)

例如你想跟同事抱怨另一位討人厭的煩人精講話太超過了,就可以說:「She even asked me to buy her dinner! That's really OTT! (她竟然還進一步要求我應該請她吃晚餐,這根本就是太超過了!)」

WTF 比較常用,在生氣的時候可以用來表示「三小*?!」、「搞什麼東西!」這一類的情緒。但是在與熟人閒聊的時候,想要表達某件你覺得十分無言的情境,也可以用 WTF 這種字來形容。

最後的 FFS,以前是 For God's Sake / For Heaven's Sake / For Christ's Sake,這些用法比較文雅,意思是指「看在上帝的份上!」或「看在老天爺的份上!」。但是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是信上帝的,也不是每個人講話用字都這麼文雅,所以慢慢有比較粗的用法而延伸成 For Fuck's Sake,指的其實也是大同小異的意思喲。

* 啥毀與三小 - 台語,都有表示「什麼東西」的意思,但三小稍微比較粗一點哦,使用上請格外小心。

Wednesday 24 February 2016

[Personal Branding] 個人品牌 - 工作的奴性與前進的動力 (下)


藉由上集的討論,你可能已經對自己有再深入一點的認識了。

想要擁有更多挑戰,想要刺激自己的極限,而且超想成為世界頂尖的菁英人才嗎?
那麼與其抱怨自己現在沒有舞臺能夠發揮,為何不創造自己的舞臺?

想要成為世界菁英,你能做的,就是告訴自己:「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投資自己的方式有兩種,一個是自己主動前進:另一種則是被動的讓貴人來投資自己。下次我們會找機會談談資方能透過哪些方式來投資人才,而這邊我們想談的,是你還能從哪些方向投資自己。

1. 語言能力
想要成為世界菁英,可想而知的自然是一定程度的語言能力。不論是學習哪一種語言,千萬別讓自己因為身處台灣就因為沒有使用環境而放棄學習;不管是被動一點的靠補習班逼著練習、或者是積極的自修學習,其實要記得現在網路無國界,有許多當地的廣播或電視就能讓我們身在台灣也能有身歷其境的學習環境。但是不管如何練習語言,還是要記得它們的目的是用來溝通的,別讓自己陷在害怕講錯而羞於開口的惡性循環。

2. 專業經驗
現在的菁英訓練,很大一部份是看重個人的專業技能,某種程度上它雖然與年資有關,但是不代表每一位高年資的前輩都是該領域的菁英 - 重點還是在於自己究竟學到了多少,還是有許多人佔著茅坑不拉屎的號稱資深上司,卻什麼也不會。

所以說,有些時候被指派做一些不是自己本身職務內容寫明該做的事,只要你還沒有能力把那些事做到熟練,我都會建議要心甘情願的努力做努力學。學會了將會是你能帶走的新技能,只要情緒與壓力都還在能忍受的限度內,沒有把該角色能學的東西學完之前,都不要輕易離開 - 要記得,我們要看的是那長遠的目標,而不是與人一時的小鼻子小眼睛賭氣。

*當然,如果是明顯違反勞基法等事宜,除非你自己心甘情願的被欺負,不然的話,個人建議這種事就不應該容忍了。

3. 有同理心的溝通能力
許多職場上的誤會與紛爭,其實都只是各方都只站在自己的立場、講自己聽得懂的話,而忘記去替對方著想、用對方聽得懂的話來溝通。
想要成為菁英,你不能只是獨立作業的能力很強、專業度很高,你還要能把你的專業用「人話」拿出來與其他外行人溝通。書唸得好的同學不一定能當好老師、會賺錢的老闆不一定能當好上司,都是一樣的道理;想要成為頂尖人才,你就得要有能力在不同的時機場合,把專業的知識用各式各樣的表達方法拿來與人溝通。

溝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做事順利,所以這種時候不要為了想要強調自己比人厲害而狂用專有名詞或技術字眼來電爆對方、讓人聽不懂;也不要為了氣勢而不願意聽他人意見。這樣都無法讓手上的案子往前進步,只會讓雙方更加討厭彼此,誤會也會越來越大,誰都得不到好處。

你正走在成為世界菁英的路上嗎?
這些投資自己的方法,希望能對想要進步的每一個人都能有所幫助。

只是,安安穩穩的簡單工作、朝九晚五沒有什麼不好,誰說每個人都要西裝筆挺的坐商務倉飛過來飛過去、熟知投資、還要人人都是CEO?
放假睡到爽、愛吃好料狂拍照放閃曬恩愛也沒有什麼不對,只要不傷害人,我們愛的就是最好的事。

不管你選擇在世界上、社會上、職場上成為什麼樣的角色,只你夠了解自己;無論如何,你所在的崗位都是能有所貢獻的,那麼,你就應該抬起頭,驕傲的扮演好自己。

套句某知名女性用品的廣告詞所說的:「做自己,好自在!」

[Personal Branding] 個人品牌 - 工作的奴性與前進的動力 (上)


「我真的覺得老闆給我的工作量太多了,很多雜事根本就是助理的工作,卻是我要做,做不完好痛苦!我應徵的職稱是業務ㄟ!可是老闆又一直跟我說因為我沒什麼背景知識,所以應該要忍一忍,忍久了、手上了就會好轉。」

「哼,很多事都是我這個助理幫那些業務多做的ㄟ!他們都閒閒沒事做,我幫他們多做還一直被罵,也不想想看我是為了他們好!」

「要不是看在這裡每個月還可以領得到這些錢,我早就跳槽了!外面機會那麼多,我只是還沒有去找而已」

這些話是不是很常出現在工作環境中呢?或者是你/妳也常常順口講出了這種話呢?
不只身邊的人,可能連我們都常常不自覺的發出這種聽起來像是不滿現狀、期待有所發展、渴望面對更多挑戰的抱怨聲。

但是,事實上,我們應該問自己的是:
我有多想要進步?還是我其實喜歡(或者是適合)安於現狀?

台灣的教育影響之下,很難讓孩子們在成長過程當中有足夠的自我空間、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或許大家還有印象2014年商業周刊上的文章,討論著教育方法如何影響著台灣人的奴性;求學的過程當中,我們不斷的被動接受安排,被強迫做自己不願意的事,而且沒有相互討論的空間…這都成就出那些大聲抱怨自己沒有受重用、發揮空間不夠,然後又對於自己的進步無能為力的人們。

作家吳居叡也在關鍵評論網的文章中提到「想要成為最好,就得承擔最痛」。對於想要有所進步卻又只是嚷嚷的我們,其實可以自己反思一下,想想看自己想要前進的動力是什麼?這個力量又是否夠強大呢?或者,我們的能力其實就只是適合現狀,成為世界菁英這檔事其實根本不適用在我們身上?

「你,有多想要進步?」

安安穩穩的簡單步調與生活並沒有不好,許多人因為覺得自己薪水不達所謂的平均(或者是世俗認為可以結婚養家的薪水等級?)而總是羞於啟齒自己的職業。進而喪失自信也因此讓負面情緒不斷的拖累自己,還可能因此影響(遷怒)他人。

思考一下,以下的這些想法,哪一個才是你真正的心情呢?

1. 我真心喜愛現在所處的環境
只是有些時候,因為礙於別人似乎都汲汲營營的在人生的崗位上拼命往上爬,我其實真的只想要現在這種平平靜靜的小生活而已,卻常常因此而被人覺得是我們不知上進。
所以我們只好跟著抱怨環境來假裝自己也想要努力爭取那些所謂的菁英生活 - 但是,我自己心裡最清楚的是:「我覺得這樣的日子很好啊,工作安穩、準時下班、錢不夠但我夠用,下班後的時光都是我自己的,多好!」

2. 我不太知道我喜不喜歡現在的環境,好像很沒fu
先進一步想想,你是不是連自己喜歡什麼、愛做些什麼事都不太清楚呢?
沒有了解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什麼,就很難進一步與內心對話。
想想看是哪些因素造成現在的負面情緒?或者,我們的抱怨是否只是習慣?

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在空閒時候喜歡運動、喜歡郊遊、或是像電影裡的氣質美女那般的都只去看藝術電影跟看美術展!
我們也可以只是喜歡靜靜的在家擺爛看電視、週末就是要先睡飽吃好再說!
所以不要讓自己真心喜歡的興趣因為同儕的壓力而變得羞於啟齒,真正的認識自己、做自己才是你的人生重心。想過這些之後,再來判斷自己有沒有想要改變現在的環境吧!

3. 如果不是真心喜歡現在所處的環境呢?
這樣的話,那麼就可以反過來想想,有哪些項目是我現在想要改變的?
這些因素之中又有哪些是我能夠主動掌控的呢?

把需要克服的目標訂下來,就能更清楚接下來能朝哪些方向去克服,讓自己朝更幸福開心的人生前進。然後,我們可以再進一步閱讀下集來看看如何讓自己進步成為菁英人才。


安安穩穩的簡單工作內容沒有什麼不好,誰說每個人都要能精通外語、熟知投資、還要人人都是首席業務?
週末擺爛、愛吃愛睡覺也沒有什麼不對,每一件我們選擇去做的事都是自己真心喜愛的,那才是最重要的。
社會中的每一顆小螺絲都是無與倫比的重要,缺一不可,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合作,誰都無法成為世界菁英。

* 但是如果想訓練自己成為頂尖人才之一的話,也可以參考下集來看看可以從哪些方向讓自己更加進步!

Thursday 28 January 2016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事後諸葛的1.0視力


「我就知道會發生這種事!那時候跟你說你就不聽!」
「I told you so (我就說吧~)」
是不是覺得這些句子很耳熟呢?這些後見之明的話語,常常讓人聽了想翻白眼啊!

中文可以用「事後諸葛」來形容這種情況,而英文呢,則是有個可愛的說法:
20-20 Hindsight 或者是 Hindsight 20/20

在解釋這個詞的由來之前,需要先簡單介紹一下如何用英文來表達視力。
除了簡單說明
近視(nearsighted 或 shortsighted)
遠視(farsighted 或 longsighted)
當然也可以用更專業一點的醫學用字:Myopia (近視)、hyperopia (遠視)。

但是要表達度數的時候怎麼辦呢?

母語中文的我們通常會很直接的告訴對方,我近視800度 (800 degrees). - 其實這是錯誤的說法哦!因為講出來會讓對方一頭霧水聽嘸。

原因就是因為英文在視力的表達上,是以屈光度或是視力表的規格來說明 -
屈光度 (diopters) = 近視100度數*
視力表 20/xx - 由於視力表通常是放在20英尺遠的地方,所以前面的分子一定是20不變,而後面的數字同樣是20時,表示你站在20英尺的地方可以看到標準20英尺應該看見的東西 - 所以標示成 20/20。如果有近視的話,例如視力 20/30的人,代表著你站20英尺所看得到的字,是別人站30英尺時就能看到的了。

小補充:視力表大概的區分方式為:看到下排倒數第4欄就是大概1.0的視力(20/20)、倒數第3欄為1.3 (20/15)、倒數第2欄為2.0 (20/10)…以此類推

所以想要用英文表達視力度數時,可以說:
I have 20/20 vision (我視力1.0)
或者是 I am nearsighted with 8 diopters (我近視800度)


那麼後見之明的1.0視力,就是所謂的 hindsight 20/20了
這個字有兩種通用法,20-20 Hindsight 或者是 Hindsight 20/20。
個人覺得比較難克服的是這個詞的發音:

首先是那個20/20 或是 20-20 到底怎麼唸?
可以直接唸 twenty twenty hindsight (或 hindsight twenty twenty)
或者是改成 hindsight is twenty twenty
(同前段的範例所示:在表達度數時,則可以加vision 於20/20後)

另外則是那個hindsight的發音。
老實說,我自己第一眼看到這個字的時候,會把前面的 hin…發成 hint 的音,不曉得有沒有人跟我一樣的?
所以不要犯了同樣的錯誤哦!這個前面的 hin,其實是 behind 的那個 hind,也就是後方的意思。

下一次再有人跟你說那種「我就知道!」的話時,你就能說:
" Right, I know your hindsight is 20/20 (好好好~我知道你有視力1.0的後見之明。)"


*註:由於本文的重點是在解釋 hindsight 20/20,所以其餘實際的眼睛近視/遠視原理與解說就請詢問更專業的Google大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