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Posts

Friday 26 December 2014

[English Skills] 進階英文 - Another 與 Other 怎麼用才正確?



週末想要跟我家的狗兒練練握手功夫,想要叫牠換手舉另外一隻,要用the other one 還是 another one呢?

從一堆東西中隨意拿取一個,要用another one 還是 the other one?
從一堆東西中指定拿取某樣東西,要用anther one 還是 the other one?
要拿取超過2個以上的東西,又應該怎麼使用了呢?


我常常聽到許多人在使用another 與 other 的時候,不小心就混亂了,說不定下面的圖解比較能讓大家清楚記得如何使用:






1. One v.s. The Other One
1. 當兩者取其一時,手上拿的那個叫this one (這個)。剩下的那個,因為也沒有別的可以選了,所以它就是the other one (其他的那一個,使用the 是因為指定它)
* This one 當然也能視情況而改稱 that one或直接指名喲!

例如,因為第二杯半價而買了兩杯咖啡,就能跟店員說:(this) one with sugar, the other one without (一杯加糖,另一杯不要)


2. Ones v.s. The Others & Other One(s)
2. 延續第一項,一群物體中,如果拿取一部份 (可以用these 或 those - 這些或那些),要說明“剩下”的那部份,則可將剩下的那些全部視為一體,直接稱作the others (加s 因為是複數了)。

剩下的物體中,隨便再挑出一些都可以簡稱作other one(s) (加不加s請視數量決定)




所以,公司一口氣叫了10杯咖啡,5 regular, 2 with half spoon sugar, and other ones with no sugar (5杯正常,2杯半糖,剩下的都不要加糖 (也就是剩下的3杯不加糖))。


3. One v.s. Another One
3. 那什麼時候使用another呢?與使用the 最大的不同在於,有加the (定冠詞),表示有指定。也就是說,當使用another的時候呢,就是不指定了。

一堆物品中,順手拿起了一個,想要再隨便拿取另一個時,我們就可以說:take another one (再拿一個)。所以一堆物品中,每一個都是another one!


所以,正常的情況之下,我家的狗兒只能用前面兩隻腳來玩握手遊戲,當我握完左腳,想請牠換右腳時,我就應該說:The other one!(因為除了那隻腳以外,沒有別隻腳可以挑了)
*當然…如果有狗兒可以握後兩隻腳的話…用字可能就要修改嚕! :-)

Thursday 18 December 2014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比特與鮑伯們?


很多時候,我們會說“拉哩拉雜”、“哩哩扣扣”這類型的字詞來簡單表達、並且略過其他許多零碎小細節,那英文到底要怎麼說才能有一樣的效果呢?

美式英文中比較常講到的是:Odds and ends,或是英式說法中的:Odds and sods。
這兩個詞都可以用來形容零星小物、瑣碎事物等狀態。

但是,在英式的口語用字裡,還有另一種說法,而且了解它的由來後,更是好記又好用。

Bits and bobs! 好多個比特與好多個鮑伯們!很可愛的詞吧!

其實據說,這個詞的由來是這樣的:
在英國的舊幣制(1971年以前)裡,仍有一種舊錢幣是以3便士(penny)為單位,叫作threepence,當時一個三便士銅幣又口語稱為bit;而1先令則稱為bob。換算如下:
4 threepence bits (三便士銅幣) = 12 pence (便士) = 1 shilling (先令)
20 shillings (先令) = 1 British Pound (英鎊)
也就是說,當時每240個便士 = 1英鎊 (現在則是100便士 = 1 英鎊)

先不論到底是誰發明這種好難計算的進位法…但是,確實常常在買東西找錢後,整個口袋有一堆零錢,不管是3便士幣還是先令都有許多個,一把抓起來一時也數不清有多少個,因此就簡單稱為bits and bobs!

發展到現今的生活上,我們也常常有一些零碎的小事或小雜物一時講不清,就可以稱作bits and bobs。

例如:

A: Do you want to join us tonight? (你今晚要加入我們的活動嗎?)
B: Probably not, I got things to do. (可能不了,我有其他事要做)
A: What kind of things? (要忙什麼?)
B: Just some housework and some bits and bobs. (只是一些家事跟一些零星小事)

知道由來後,是不是覺得更好記了呢?:-)

Friday 12 December 2014

[Personal Branding] 個人品牌 - 禮賓大使教我的事


中國舉辦世博時、台灣花博與其他大型活動時,總有人會因為想要申請活動大使甄選而來問我應該如何練習自己的儀態、走姿等技巧。或者是想考空服人員的學弟妹們來與我討論如何在短時間內在眾人當中讓主考內滿意其表現。

想要練習讓自己走在台上時更有自信、更有氣質
想要讓主考官感覺我是個非常有禮且親和力高的人
想要在面試時得主管的緣
甚至只是單純想提升自己的好人緣

這讓我想起大學時期幸運的通過禮賓大使的甄選,也順利替團隊服務了三年半的生活。這其中的訓練不只簡報技巧、英文訓練、還有台灣較少用到的國標舞練習;事實上,還有很大一部份在學習那些最簡單的事 -- 如何隨時面帶微笑、如何用最圓融的字詞與人溝通以達成雙贏的局面、以及如何走路優雅、舉手投足讓人感受與眾不同的個人氣質…比較實際的生活習慣部份也有,例如餐桌禮儀、上下車與入座禮儀…等。

或許有人會認為,出了社會後,工作表現與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走路漂不漂亮、打扮得不得體、圓不圓融、甚至講話會不會得罪人,都不是那麼的重要了。

不過,試想:
面試時,當與試者的履歷背景差不多的情況之下,一位讓人相處感覺自在、談話得體圓融的與試者,是否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呢?

或者,想想看,當員工自然而然對每個人說話時都面帶微笑,不像機器人般只有在客戶或老闆出現時才立刻變臉微笑,這樣的工作環境與同事,是否更能讓人願意好好努力為公司付出呢?

反過來,購買東西時,店員雖然嘴上說著歡迎光臨、謝謝惠顧時,卻面無表情甚至連頭都沒有抬起來看過顧客一眼時…這些說出口的客套詞,到底帶有多少誠意?

姿態、禮儀、舉手投足這些小事,其實無形中,替我們做了個人形象與品牌的宣傳。這些事不重要嗎?它可能是影響我們在團體中是否得人疼、甚至是競爭中,是否有機會脫穎而出的重要關鍵呢!

通常,這些朋友們來與我討論如何能有機會被甄選時,我都會反問他們:
這些禮賓、美姿美儀的事,對你們來說的意義是什麼?

有的人只想在需要這些能力時,才特地來學習;就如同只在老闆等重要人士面前時,才要強調自己是個好員工那般。
但是,另一種人,其實是把這些儀態、禮賓的技巧,無時無刻的運用,甚至應該說,這些禮賓與美姿美儀的事,早已經是習慣、是不自覺的融入我們的生活當中了。

所以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常說請、謝謝、對不起;要多微笑、要對人禮貌…至今,又有多少人把這些確實的養成習慣,自然而然不造作的表現出來呢?

所謂禮賓大使所學的一切,目的不只是在校內迎接外賓時才需要使用。而是讓這些人才被培養出來成為與眾不同的佼佼者,在社會上的各個角落,都能用自己所學的一切,自然而然由內而外的表現並出來、並且影響他人一起往更好的方向走。

我想,只有當我們把這些學習來的待人之道,不用思考、自然無意識的表現時,才能不需言語的讓周圍的人,輕易的感受到我們的親和力比較高、我們的處事更圓融、而且,我們自然不做作。

應該從何練習起才好呢?

初學者我會建議從基本的走姿、坐姿、站姿等每日都有機會能練習到的事務學起。
想加強練習則可再加深項目的難度,例如女孩子可以練習穿低跟鞋的走姿、男孩子亦可練習加上比較商務 / 正式的穿著後的各種姿態。
坐在辦公室時,會建議在桌上放個小鏡子,隨時提醒自己要微笑。相信我,就算只是講電話,帶著笑容講與板著臉講,對方是感受得出來的!

進階一些則可開始練習中西餐桌禮儀。稍微觀察一下,你可能會驚訝原來周遭有這麼多人其實不會正確的拿刀叉或筷子;這些都是需要練習的。
心態上則會建議多往好處想,用正面思考的方式,讓自己在與人溝通時,就算對方再盧再番,都能盡量不動怒而心平氣和的與對方溝通。

高難度的當然就是練習讓自己面對客戶、同事、上司等他人時,不論狀況多棘手,都還是能心平氣和、面帶微笑(當然不是咬牙般的那種假笑…)的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

這些或許聽來都是稀鬆平常的小事,但是,能將這些小事都做到自然不矯情,卻是一大學問呢。

Thursday 4 December 2014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The Royal We, 皇家般的我們?!


圖片來源: The Telegraph

曾經有長輩這樣告訴我在發表言論時,可以試著減少使用的字眼,以減少聽者感受到的主觀刺激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表達意見,但免不了常常說出:我覺得這樣、我想要那樣、我認為如何又如何……這類型的主觀字眼,如果不小心再加上強硬強勢的說話語氣與態度,有時候就可能很容易造成誤解。
所以漸漸有人建議可以改說我們,讓語句稍微和緩,也提高聽眾的參與感。

英文裡確實也有可以把個人想法表達成we的用法,不過,這個說法與中文可是大大不同哦!

如果去查線上字典,可能會查到royal we的中文意思是,其實,我個人覺得現在這個詞已經沒有這麼沈重了。
據說,最開始將這個用字表達成我們的由來,是英國皇室家族的人當時認為皇室所代表的想法與上天一致,所以雖然是國王一人所說,但其代表我與天神之意,因此而開始使用we一詞。
漸漸的,我們也都明白縱使是天皇也不代表偉大的老天爺,於是,現今皇室所說的we,指的單純是我們家族,也就是一人代表全體之意。

所以,在用英文表達意見時,如果你將要表達的想法確實是整個團隊一起討論出來的結果,由你代表發言時,就可以we believe, we think, we would like……這類的句型當開頭。
如果單純只是個人意見,我會建議可能還是以“I”來當主詞會比較不自大。

這樣一來,應該就能感受到中文與英文所表達的我們,有時候代表的意義與動機可不太一樣哦!要小心使用。

或者下次有人以we表達個人意見時,如果對方是夠熟的朋友,我們也可以順口開玩笑的說: Is that a Royal We? 指的就是你在說反話嗎? 你講的只是單純你個人的想法吧?!”

Friday 28 November 2014

[Personal Branding] 個人品牌 - 大公司小公司的迷思


常常很多職場新鮮人對於應該如何選擇公司而茫然,最常聽到的問題不外乎:
我覺得我英文不錯,想要進外商公司,因為這樣可以常講英文
大公司超棒的,錢一定超多
小公司這麼小,一定就是不太賺錢,這樣我進去了應該也沒辦法發揮”…

當然也有其他更誇張的問題畢竟對於尚未踏入社會的這些負有理想熱忱的年輕人們,這一切是讓人既期待卻又不安。

在自己親自待過外商公司、土生土長台灣工廠、大型跨國公司、小型貿易公司、代理商等等後寫下這些經驗,或許也能提供給年輕人一些方向。

大公司的迷思
許多人認為大公司一定有賺頭,事實上,薪資這種事,真的得依產業、依職務類別來分,並不能只因為它是大公司,員工幾百位就如此認定。
其實,大型公司的一個最大特點在於:制度與資源
越大型越複雜的公司,因為管理需求,一切都得制度化。所以可能會有分職等,每個職等的薪水範圍只有些微差異。能力再好的人,想要求加薪,那得要依公司規定走。

不過,好處則是,因為制度齊全,而且公司規模夠大,所以能提供的資源相對也較多。因此,能有機會不斷的利用公司資源多多充實自己,進而反饋給公司為公司效力。例如,廣達、3MGoogle、或Facebbook等大型外商公司就會每年規劃不同的教育訓練,讓員工們可以增進各式不同的知識。

另外還有一點,大型公司通常也相對擁有多一些資金來建構各式設備可以照顧員工,不過公司內有游泳池、有網球場、甚至有演藝廳,如果上層管理之下總是讓員工忙到根本無法使用,這可能又是另一回事了。

小公司的誤解
規模較小公司,不見得如同外行人所認為 - 因為事業穩定,所以錢就是每年固定賺那些,不會大漲也不會倒。
事實是,以台灣為例,許多中小企業,雖然都是很local的本國小公司,但是,他們handle的,可能是全球數一數二的零件供應。這些公司一方面受困於大部份年輕人想往外商、大公司跑的迷思,因此苦無傳承之道;另一方面,有些老闆其實寧願夠用就好,把多賺的錢分紅給忠實的員工們,保有小家庭般的經營方式,為了能夠穩定並且長期留住好員工們。

當然,反過來說,自然也會有大型公司所無法提供的專業教育訓練與資源。而這一點,通常得靠員工們自動自發去學習與補強。

所以我曾經待過一家只有少少約10人的小型貿易公司,但是公司老闆非常願意投資在員工身上,從各式的研討會、訓練課程、檢定證照、或是定期的英文訓練,只要員工覺得有需要,而且能夠提出來說服上司這些學習是有效並且能夠反饋回來於工作上的話,公司大多是非常願意投資的。

那英文這回事呢?
其實,據我了解,在台灣,不管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使用英文email溝通這回事,幾乎已經成為必備。所以,如果是以英文為考量點的新鮮人,倒是可以不用太擔心了。

不過,外商公司就真的常講英文嗎?

事實上,會有機會面對公司高層或其他國家分公司部門的人來訪而需要講英文,但是,機會其實可能不如大家想像的那麼高。除非是那些已經待得夠久、能力夠好而爬上高層的主管們,才有可能三不五時有conference call 等需要長時間講英文的場合。只是反過來想想,當我們已經爬上那個高層,英文能力應該也要相對被磨到某種程度了吧?

但是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公司,就是因為公司小,每個人都得身兼數職,因此,當有外國客戶來訪,每個同事都可能說得一口溜英文呢!例如台南某個小外貿公司專賣工程零件,某季因為業績稍稍下滑,老闆一聲令下,所有業務立刻各自飛往自己負責的國家 / 區域去拜訪客戶每段旅程都只有自一個人,飛俄羅斯、智利、義大利、南非各式各樣,萬般精采!

大公司小公司、講不講英文、常不常飛出國開會出差這些話題,總是在我的學生口中聊起。其實,與其不斷追求那些所謂的外在迷思與盲目虛榮,我倒是常常建議新鮮人們 (或者是想轉職的朋友們),回到最初那個對工作有期許與熱情的自己,問問自己這些問題後,再來判斷自己到底適合 / 想要 什麼樣的工作吧:

找工作的目的是什麼?
為了高薪、為了工作成就感?還是為了可以閒閒穩定就好?
這些都可以是理由,沒有對或錯。但要知道,想怎麼收獲就怎麼栽這個道理是不變的,極少會有超高薪但不忙不用做事的工作、為了理想或熱忱而衝的角色,可能剛開始薪水不高只能糊口

你希望能給公司什麼?
許多人總談論著 (尤其在面試的時候),希望進入職場後,能學得更多走得更穩但是,可惜職場不是學校,想從公司獲得栽培,就得思考著如何回饋給公司,畢竟,作生意的目的是要賺錢的,養一個只能吸收而無法付出的員工,遠比養三個保守聽話打一下走一步的員工還要讓人無法接受。


最後,還是要提醒,不論如何分析大公司小公司的好壞迷人厭惡之處,不要停止學習充實自己,才是讓自己隨時保有不被取代的最終之道擁有高價值的自己,才能有籌碼要求公司提供高薪、高福利以及對等的尊重。

Friday 21 November 2014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These Days 與 Soon 怎麼使用才對?


當需要在告知他人我這幾天會跟對方聯絡這幾天會打電話給他這一類的用字時,習慣講中文的我們,常常會在英文的句子裡寫下:“I will contact them these days”“I will give him a call these days” 其實,these days在英文的使用定義,是指:過去的這段期間。因此,它指的是過去式的東西,並非上述的未來式。 以前我剛開始在與外籍主管開會時,一方面又緊張壓力又大,另一方面當時的英文真的不夠道地。當主管問到xx案子的狀況,我常常會順口說出:“It is currently xxxxxxx, and I will contact them these days”,然後就會發現,所有人愣了一下,主管便說:“You mean soon?”
 幾次之後,我才發現自己錯在什麼地方,原來,用上未來式will與過去式的these days,讓外籍主管們大大的困惑了 (如下圖所示)。



我們中文所謂的接下來這幾天,在英文裡,通常是用soon (近期)recently (最近)、或者是in the following few days / weeks / months (接下來幾天 / / ) 這類型的字眼來說明。因為英文在時間的描述上其實是很準確的,例如a couple of weeks,通常指的就是兩週左右 (因為couple是雙的意思)、或是in these coming days, 指即將到來的幾天內

而大家常講錯的these days,則是指過去的一段時間到現在,而且這段時間其實是可以拉到很長的過去,舉例來說:
最近常常下雨:It rained a lot these days (指較短期的最近)
平板電腦的市場需求一直在下降:Tablet market needs has been decreasing these days (指較長期的時間)


所以,下次需要英文報告時,記得要小心避免發生像我這樣的烏龍喲!


Friday 14 November 2014

[English Skills] 進階英文 - 舒適圈 & 個人空間?聽嘸?


前一陣子剛好在公共場所聽見旁邊的人在抱怨著前往某國出差,因為文化不同,感覺該國的人與人講話都貼得超近,讓人很不自在…對話大概是這樣進行的…

A:還是台灣人習慣比較好,排隊很整齊,也不會整個人都黏上來,很擠。
B:對啊!我上次去X國出差的時候,每次跟客戶走在一起,他們講話都靠我好近,我覺得好不自在。而且,等車的時候,這些人也都黏很緊,一直影響到我的comfort zone,好討厭!

聽到這裡,我不斷的在心中想著:Comfort zone?! Comfort zone?! Comfort zone?!

原來,有人會把comfort zone與personal space搞混。

會混淆其實也不難理解,畢竟,當有陌生人靠得太近讓人不自在時,我們會聯想到,這讓人uncomfortable;只是,英文所謂的comfort zone,其實意義完全不同喲!

Comfort Zone
大概是在十幾年前開始流行的,是由專家學者研究出人類總是有習慣待在自己在安心的環境,拒絕挑戰與嘗試的心態,進而發展出來的專有名詞。如果要以中文的解釋,我會把它稱作“舒適圈”,也就是成語“以逸待勞”裡所呈現的“逸”。

大部份時候,如果我們已經對自己的生活環境有一定的滿意度,通常都會希望少點變動。因為變動代表不確定性、代表要改變生活型態、代表風險…

只是,很多時候,接受挑戰的人,才有可能得到更豐碩的成果。

所以學者用了以下的圖來表示comfort zone,提供給大家參考:
圖片來源:http://jonroumain.com/stepping-outside-comfort-zone/


Comfort Zone:個人舒適圈
Groan Zone:伸吟 / 慘叫區 - 指的是面對變動與挑戰時的陣痛期
Growth Zone:成長圈 - 指的則是挑戰成功後學得新技能而更成長








另外一個詞,其實才是當初那對陌生人想要強調的,叫做personal space - 個人空間。

這個名詞的定義相對的簡單許多,指的單純就是每個人自己對外人靠近時的安全範圍。如下圖:
圖片來源:http://www.almostsavvy.com/2009/04/06/is-there-such-a-thing-as-virtual-personal-space/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安全區,能站得近的是夠親密的家人朋友,遠一點的則是單純安全的社交範圍。

所以,comfort zone 與 personal space 指的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喲!可別搞混出糗了!

Thursday 6 November 2014

[Business Tips] 管理撇步 - 閃開!讓專業的來?!


*文章經過潤飾後刊登於「台南都會報」第22期

有個小小的夢想從小就一直在我心中 - 開一家咖啡廳,一家可以讓大家窩在一個安靜角落看上一整天書的小天地。可惜我一直沒有去實踐這個夢想;想偷懶的時候,甚至只要想起開了咖啡廳,我就再也沒有“週休二日”這件事,就忍不住退卻了…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在網路上看見別人批評著哪家店的服務不佳、態度不好…等等的狀況。三不五時也有許多人跳出來請批評者尊重專業。冷靜想想,我們的生活,還真的得感謝這些願意付出大部份的人放假休息的時間來服務我們,所以我們網購的東西可以5小時到貨、半夜買的東西今天上午送達、星期六日還能到銀行辦事、中午休息時間有人煮咖啡…

有人付錢有人提供服務,大家當然是各取所需。只是,別忘了,這些所謂的“服務”,都不是那些排得上榜的高收入職缺;這些人,付出了他們的專業,確實應該得到他們該被尊重的基本對待。

畢竟,生活上的每一個小角色,都有他們的專業。換成是我們,有沒有辦法在沒有菜單、電腦系統的情況下,2分鐘內記得8個人所點的早餐?而且還要照順序,不然客人會生氣為什麼別人比較晚點卻比較早拿到餐;還要記得有人的飲料要去冰、有的要少糖…

我們也可能沒辦法在忙不過來的情況下,突然長出6隻手要擦那桌的桌子、要送這桌的餐、要找A客人錢還要外送…或者是在大排長龍的便利商店,要結帳、要取貨、要微波、還要煮咖啡…太慢還會被客人譙…

就連B2B的產業也一樣,我們也不是每個人都懂行銷策略、無法完全了解出貨盤點、先進先出等流程、物流的配送、或者是業務談判採購議價的這些眉角。

這就是他們的專業。一分錢一分貨、使用者付費…還好,這些想法很幸運的慢慢在這幾年漸漸比較有人重視。

只是,反過來的。我們,都真的對得起這些自己所稱的專業嗎?

有多少人掛著行銷的頭銜,卻可能連一堂行銷基礎課程都沒有上過?多少人當上所謂的經理人,卻真的管理過哪個有成效的專案?甚至,那些稱號上寫著xx達人、xx老師,到底,又有幾位真的是專業?

選擇服務業,就得要練習控制自己的情緒,記得抬頭看看每一位你接觸的客戶、記得給予微笑。
選擇當業務,就得學著厚著臉皮把冷場的會議聊下去,還要在閒聊中記得把能挖出來的資訊套出來,而且不讓客戶覺得我們討人厭…
選擇做行銷,就得讓自己看事情更全面化,從一個小動作就得聯想到後續全部會受影響的層面。
這些才是我們能直挺挺的站出來要求別人尊重“專業”,這才是我們的讓人心服口服的專業。
否則,讓人挑剔也只是剛好有機會再讓自己更進步而已,沒有藉口。

我的經驗是,學術背景固然可以不見得與之後所從事的行業相關 (雖然有相關可能可以上手得更快)。但是,不相關的話,資方更應該投資夠多的資源讓自己所聘用的人足夠稱得上“專業”,自己也更應該想辦法補充自己的不足,才能讓人對我們的專業認同。業界有許多開給專業人士進修的長中短期課程或證照,都是入門建立基礎知識的第一步。有基本的知識,才有機會更順利的在實做上表現,也才能在犯錯時知道從何下手去修正。

一陣子之前,我讀到了這篇文章,談論著主管、領導人員如果出了問題,團隊就一定會出問題。不管我們站在供應鍊裡的哪個角色,有經驗者也是有第一次沒經驗的過去,重點是,支持我們成長的資源是否足夠?你有沒有不斷的讓自己成長,還是一直在不進則退的潮流中?

如果我們不讓自己持續成長、學習、如果我們口中要求他人尊重我們的專業,但實際上自己根本一點也沒有專業的本事…;如果,我們的上層也不願意付出投資在那些所謂的“專業”員工身上。走一步算一步的實做練習,只是拿自己的客戶當白老鼠並且讓自己像無頭蒼蠅那般的事倍功半的走著而已。

專業,就是在自己所站的角色上,問心無愧、不違背自我原則與道德之下,提供能讓你客戶滿意的服務或產品。別忘了,在行銷的定義上,就算是內勤人員,每一個你每天面對到的上司下屬,都算是你的客戶,因為你的工作就是讓他們滿意,你才能拿得到酬勞。

所以,你專業嗎?我們一起努力進步吧!

Friday 31 October 2014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語感這回事


我的一部份工作內容,是協助許多商業人士矯正他們所使用的商用英文。其實老實說,並沒有所謂正式的什麼商用英文這種的語言;不過,就像我們的中文,會有一些用字聽起來比較不輕浮、比較正式,因此才慢慢的發展出業界大家所謂的“商業英文”。

不過,別被這個詞唬了!畢竟,老話一句,語言的目的,是溝通。只要把握住 - 內容清楚、簡單明暸、避免使用雙關語 (如果沒有把握的話)、還有誠懇,這四個要點,商業上所使用的語言,我相信對大家都不是什麼大問題。

所以我的業務內容,小至替客戶修正他們寫出的英文email、大至替他們修飾proposal、簡報等內容用字。最常聽到的feedback竟然是:我看完妳寫出來的句子,都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覺得“這麼簡單的句子,為什麼我寫不出來!!”

這其實就是我常說的語感

但是,在90%使用中文的台灣,我們,到底有什麼機會讓自己的語感上升呢?

這裡提供一些我從國中就不斷在使用的小技巧給大家參考,通常這些小習慣不需要花太多時間、也不太需要花什麼心思,只要慢慢讓自己養成習慣,慢慢累積就會見效。

1. 英文廣播
三不五時就讓自己聽聽英文,不論是國外的廣播電台、ICRT、TED演講…就算沒有時間專心聽內容,也盡量讓大腦習慣在一直聽英文的環境下。

* 小時候每次考檢定前一天晚上睡覺,我都把英文教材的CD放著用睡眠療法 - 可惜長大後太吵的環境睡不著,只好停掉這個習慣。

我個人很常用的方式是:下載一個Radio Alarm的 app,設定起床的時間、設定好自己想聽的廣播電台 (我通常是聽BBC Radio 4 或 CNN),每天早上在刷牙洗臉穿衣服時,就讓廣播當背景音樂。

2. 玩玩翻譯小遊戲
從國中高中騎腳踏車上下學時,我就喜歡把路上看到的店家翻譯成英文,例如:xx麵包坊 = xx Bakery

這個小遊戲我其實很愛,雖然小時候怎麼翻都那幾種店;長大後開始發現從生活上就能學會很多新字,所以到現在還是三不五時看到招牌就自動把它翻成英文

3. 唱歌、看影片
國中剛開始學英文時,因為很愛唱英文歌,又擔心自己一直唱著很糟糕的歌詞而不自覺。所以每一首我喜歡想學的英文歌,我就會認真的去查單字,自己去想像每個字組成之後的意境 (就算當時只是一知半解…)

不愛唱歌沒關係,看影集、電影都能有一樣的效果。在練習的時候,不見得能每個字都聽得清楚。但如果有聽懂的句子,可以學著跟著唸一次讓自己腦子加深印象。

* 進階版:可以挑自己已經看過的電影,選擇把中文字幕擋住,或者是切換成英文字幕,讓自己練習英文

這些小技巧都能簡單無負擔的讓大腦習慣於聽英文並且用英文思考。還有什麼其他的小方法可以一起分享喲!

下面這個影片是一家英文教育機構的廣告,提示著學英文的重要性 (其實其他語言的學習也一樣重要),笑一下吧~


Friday 24 October 2014

[Personal Branding] 個人品牌 - 糟糕,這種同事…?!


記得有一次去開會,與會人當中,有人講話講著講著就打出了長長的嗝,完全沒有說抱歉就若無其事的繼續講話。我深怕這種長嗝會有難聞的氣味,忍不住默默的閉著氣,也怕讓對方不好意思而只能輕輕的藉故把頭往下看了自己的筆記本。

不轉頭還好,一轉頭,另外看見了對方褲管大腿內側處破了個大洞…

我想起小時候電腦剛開始普遍,網路上有許多flash小遊戲在email之間互相流傳著,裡面就有一系列叫:Don't Do That的小玩意。

當年的畫質當然不佳,也只是動手把各個項目看過一遍後其實就不太會再繼續玩的東西。不過,我卻在開會當下分心的想起裡面有一個是office場景的狀況。

遊戲裡的當然是過於誇張;但是,職場上 (我甚至認為生活上也一樣)確實有一些需要小小在意的小眉角。我自己則是把它們訂為:Biggest no no at work!

*註:口語上講什麼什麼no no,指的是形容這種動作是讓人忍不住搖著頭喊著 no~ 的小禁忌。

以下是我自己給自己警剔用的清單,大家還有其他想法嗎?

1. 大打嗝
有時候人難免會有那種停不下來的短嗝,或者是有人可能腸胃不佳,所以常常會打嗝。我覺得這倒是情有可原,並不會見怪。
但是,我們應該都有經驗,很想放屁或很想打嗝時,我們神奇的身體幾乎都能盡量的把這樣的聲響降到最低。(Well…有時候可能不小心出槌…)

2. 停不下來的扳動指關節、玩筆上的按壓點、轉筆而不斷產生小噪音
有些會議很無趣,我們都經歷過,但是因為想讓自己別睡著或分心,有些人就是會忍不住動來動去。這些小聲響雖然平常在辦公室可能沒有什麼影響力,但是在會議室,只有一兩個人講話時,邊邊一直出現不斷的聲響,總是會讓人忍不住頻頻回頭看看那聲音是怎麼一回事。

3. 抖腳
古語說:“男抖窮、女抖賤”,這些話可能言之過重,但可以想見,抖腳這個習慣,自古以來就是讓人覺得有點不喜歡的動作。
會議上、辦公室裡,是個需要專注的場所,在訓練簡報技巧、面試技巧的課程中,我們也都會盡量讓大家把餘光會看見、耳朵會不自覺聽見的這些干擾想辦法降到最低。
尤其今天如果我們是站在台上的主講人,要記住,我們希望聽眾的注意力是在我們的簡報以及我們所講的句子上,別這些side noises使我們的分數打折扣。

4. 衣著專業
如同我之前遇上的經驗,看見與會的人穿著有破洞的衣服或是完全不適合該場合的衣服,容易讓人對自己的專業度扣分。
可以衣櫃裡的衣服少少,乾乾淨淨的就好。但是,別讓自己看起來寒酸、也別讓自己看起來極度不適合存在這個地方。
佛要金裝、人要衣裝,這些古時候流傳的話語,都有它們被流傳的原因。

5. 摸頭髮
這一點可能是對留著長髮的女孩比較容易發生,但也有一些男講者一邊講還一邊一直摸著頭髮。輕微的都無傷大雅,讓人不悅的是,這些人常常都摸到不自覺,讓聽眾也忍不住一直看著對方的頭上,想幫忙看看有什麼東西嗎…

6. 不專心
最後這一點其實是我自己對自己特別的要求,不見得每個人都適用就是了。
我認為,讓台下的人開始看手機、回email、離開講電話…等等,有一部份原因是因為台上的人所講的東西不夠有吸引力。
但是,當我們坐在台下,我們能做的,至少就是給予台上的人尊重,努力讓自己別因為想睡而翻白眼…因為,台上的人,或許只是因為第一次站上台而表現不完美,但給予時間,每個人都能有所進步。不給他們機會,又如何能進步呢?

你也有不佳的小習慣嗎?小心,這會影響工作表弄的喲!別讓自己的專業被這些小東西打敗了。

輕鬆一下,看看古老小遊戲的影片吧! :-)



Thursday 16 October 2014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到底有多冷


這陣子天氣逐漸變涼了。台灣終於算是進入秋天了。

想起小時候學過描述天氣的字眼,是不是只剩下:the weather is cold 跟 today is hot…這兩個字呢…

我們可能可以用中文說,今天有風,外面下毛毛雨、有點微涼…各式各樣的不同描述;其實,英文在這些形容詞上,也像我們中文一般有趣哦!

就拿最近變涼的天來說,英文上,不是只有hot & cold這兩種,中間其實還有許多程度分別。當然,感受溫度這件事本來就是主觀的,所以,使用上的程度,當然也就因人而異。

不過,比較基本的分別,可以這樣記:
Snowing - 下雪
Freezing - 超級冷、冷爆了!
Cold / Chilly - 這兩個字表達的程度,有些人是認為差不多。當然,cold前面也可以再加上very來增加強度。但,chilly的前面,我就比較不建議再加very,單純只是因為語感上怪怪的。
Cool - 微涼。可惜的是,現在cool這個字也成為酷的流行語,所以用來形容天氣的機會似乎相對減少了。
Warm - 溫暖的
Hot - 比溫暖再高溫一些。與cold相同,它前面也可以再加上very來增加強度。
Breezy - 微微有風,比windy程度稍低
Windy - 起風的
Drizzle - 毛毛雨
Rain - 可以加上heavy 或 light來增加或減少其強度
Pouring - 傾盆大雨 (也就是我們以前學的 raining cats and dogs!)

* Burning / melting- 這是比較可愛的講法,但不是用來說天氣要融化了,而是指人被熱到快燒起來、快融化了。

另外還有要小心的是 Chilly這個字,別跟Chile (智利) 和 Chili (紅番椒)搞混了。這些字的發音都一樣,但拼法不同!

增加不同的形容詞,才能增加講話時的豐富喲~ :-)

Thursday 9 October 2014

[Marketing] 行銷筆記 - 聲音對品牌也有影響


對於在台灣長大的人,對下面這些句子,是否有些共鳴?

“Always Open”
“乖乖~乖乖乖~”
“餓了~爸爸餓~我餓我餓”
“是你的~是我的~x商巧x”
“天天都便宜”
“綠x精、綠x精”

很多的廣告詞,無形之中在我們的腦海裡存檔,甚至往後就算是看到文字、影像,腦中也會立刻唱起這個廣告歌。

所以上回我們聊過了招牌在消費者心中造成的品牌印象。這一次,也要來談談,聲音,也同樣有一定的影響效果。

如同眼睛看見影像那般,RGB三原色卻能在人的眼裡變成五彩繽紛的各種顏色。人耳的構造,也有一套心理聲學在大腦中運算著,所以你能在特別想注意什麼聲音的時候,突然感覺那個聲音變大聲了。聲音與影像的交互操作,不只能讓消費者 / 客戶對產品 / 品牌更有印象,這個影響力還可能深入到整個企業 (例如,消費者開會對這家公司 / 集團所出品的東西都先有基本分的好感)。

當然,這些想法在現在的社會,大家似乎都慢慢把這些東西歸類為B2C產業的功課,不過,這些東西其實不只是B2C,以前的電視廣告裡,連全球知名的拉鏈公司也都有趕上潮流呢。



這時候,忍不住很想說,電影總舖師裡,鬼頭師說:“每個人都應該有他的主題曲,每一段時間,也要有他的插曲,等再聽到那首歌的時候,你就可以回到那個過去了。

所以,人都有自己的代表音樂,每個擁有自己生命力與生命週期的產品,可能都能找出一首它所代表的歌曲。這樣的品牌形象、產品印象,都相對的更加強烈了!


Friday 3 October 2014

[Marketing] 行銷筆記 - 命名的重要性


品牌,最直接的印象,幾乎都是從店名而來。近幾年,台灣因為“行銷”一詞氾濫,所以漸漸的,每個店名都有一個它的故事了,以加深與客戶之間的connection。

不過,儘管再怎麼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沒有引起人共鳴的店名,幾乎就很難讓客戶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它的故事了。

前一陣子旅行時,正好在路上看見各種不同特色的招牌,所以引發這些想法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第一瞬間讓人困惑的店名
有些時候,總是會有一些極為藝術的店名,但是…我看到的時候,確實因此在路旁停了一陣子,到底…是它外文店名寫的,是一家salon?還是賣茶的?賣藝術盆栽的?

花了心思設計的店,付出了不小金額的資金,最後讓客戶因為不明白到底葫蘆裡賣什麼藥而不敢踏入。








之後我逛市場時,驚喜的發現了這樣一家小店。大刺刺的直接寫著:婆婆媽媽、專櫃拍賣。

直接了當,立刻知道這家店賣的是什麼類型的產品。而且,連主攻什麼樣的客群,也都一目瞭然!讓人看了忍不住微笑了起來,多麼可愛又直爽。

直接了當的店名















所以命名重不重要?當然重要!
這影響的,是客戶敢不敢進門、對品牌的印象、主觀印象的想像…

正在規劃創立公司嗎?正在計劃開店嗎?還是已經體會到命名失敗苦果?小心,每個行銷的一小步,可能都影響著你的事業。

還有……

也別為了要讓大家都看到你的招牌,而反而弄巧成拙…就像下面這家店一樣…
(相信我,這不是我相機拍出來的眩光,是我連本人站在招牌前…我都看不清楚上面到底是寫什麼字…而且經過它時都因為太過刺眼而瞇起了雙眼…)

太亮了啦!

Monday 22 September 2014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壞頭髮日?!




細雨不斷的颱風天,濕淋淋的上班日。是否讓大家心情都忍不住毛躁起來了?

這種時候,當有人問起我們今天好嗎 (How are you today?)?說不上來到底哪裡不好,但是又不是好心情的時候…到底應該如何回答呢?

求學中,應該還記得我們有學過today is not my day,想要表達的就是今日有些不順、不開心,但又說不上來到底哪裡惹得我們不高興。

不過,除了這個以外,還有沒有什麼也能同樣表達今日沒有咚滋咚滋,只有卡卡卡卡的毛心情呢?

確實,還有另一種口語的說法,好記又好用喲!

想想這種情境,早上起床後,發現頭髮睡歪了,不管怎麼梳怎麼抹髮蠟髮膠髮油都沒有用;趕著出門又沒有時間重新洗頭吹頭…最後只好帶著翹起一邊、歪著一側的頭出門。
這一路上,我們總是會不自覺的伸起一隻手不斷的摸自己的頭髮;路人隨便一個眼神掃過,我們就擔心是否被人發現亂亂的頭髮…就這樣一整天都不自在著。

你也發生過這種情況嗎?

英文因此發展出了這樣一句話:bad hair day (頭髮很亂的日子)

發展的由來就是依這種情境而來的。現在我們則是把這個句子延伸出來解釋成“似乎有什麼不對勁、事事總與我作對的困擾感”

下一次,感覺總是心情卡卡的,不只可以說:Today is really not my day;也可以換個方式跟朋友說:I am having a bad hair day today...

*雖然大部份時候,這個句子是用來表達心情稍稍不悅的微怒感。但是,當我們哪天真的是頭髮不聽話時,也可以帶有幽默的跟大家說:I am having a bad hair day。這種雙關用法,總是能讓人會心一笑喲!


Thursday 11 September 2014

[Business Tips] 管理撇步 - 過分自信或者是過分自卑?


C小妹剛剛有了個新主管,於是也從主管手裡接下新的案子。其中有件主管處理到一半的專案轉手到C小妹手裡。一邊聽從著主管指示,一邊小心翼翼的與客戶接洽,卻在最後因為客戶認為另一家的產品較佳而拒絕了C小妹。

誠實向主管回報後,C小妹被主管特地叫到會議室,警告性的重新教育訓練了一番,主管認為她對產品不夠有自信不夠有說服客戶的把握。站在白板前的主管一手插著腰說著: 妳知道這有多重要嗎? 我可以接受客戶不用我們的產品,但是我不能接受客戶批評說我們的產品不夠好,而且重點是,妳竟然沒有跟對方在當下立刻反駁?! 妳要是覺得不確定,好歹也把電話接給我,我來跟他說我們產品是完美的!

完美無缺的產品?嗯,聽起來很有趣…你們有完美產品嗎? 或者,有認為自己產品完美的主管上司呢?

在我的認知,一個購買行為的循環,涵蓋的影響因素有太多太多了,產品本身先不說,光是外在掌控性較低的因子就有許多。包含客戶看你這個業務員得不得緣 - 這種事有時候就真的是緣分問題; 公司本身的品牌形象 - 這牽扯到公司長期的產品品質以及社會形象,包含環不環保道不道德都是可能列入考量的點………

再討論回我們掌控性較高的產品本身,什麼叫完美的產品?

外型美不美?這是主觀認知,主管認為極美的,或許其他人怎麼看都醜爆了!
功能好不好用?這當然也是主觀,但是硬要客觀的說,確實會有某些產品就是普遍都讓人喜愛,我們況且把這項列為“可能”是完美的條件吧。
產品本身所帶的品牌印象、產品價格、客戶用得順不順手滿不滿意、甚至公司上層幕僚人員的社會形象…全都是客戶買不買單的考量。

你的產品完美嗎?

我的認知是,只要客戶不買單,就不是完美。畢竟做生意,最後的目的都是得要有獲利的雙贏。

所以過於執著於堅持自己的產品完美,到底是過分的自信,或者,其實是自卑導致無法面對客戶真實的反應?

聽說,後來這位主管連續好幾天都不斷的在各個場合刻意提起那個客戶所給的負評,然後拼命的批評這樣的負評是無稽之談…聽得大伙都很無言…到底,要耿耿於懷多久呢?

其實,沒有所謂完美的產品 / 服務。就像我們永遠也無法取悅每一個人。重要的是,你對自己的產品認識多深?對競爭對手的產品了解多少?對目標客群的鎖定是否準確?如同行銷學大師所給的基本4P,其他延伸出來的7P、12P、4C、12C…這些其實都是大同小異,把這4個P掌握好,就是不完美中的完美了。

Friday 22 August 2014

[Business Tips] 管理撇步 - 吃快打破碗的業績壓力


今年過生日的那個月份,我的某個銀行的業務員打電話給我。大部份的我們,接到這類型的電話都是快速的告訴他們whatever you are trying to sell, I do not need it and I am not interested in it. 這當然是因為這類型的電話銷售實在是太氾濫、太煩人了。

而我曾經有過被主管 / 公司要求一天要打出幾通電話這種經驗,雖然不是電話銷售的產業,但也真實的感受到那種無奈與壓力。剛好那天我不忙,而且心情不錯,就聽聽看對方介紹一下產品吧!尤其通常電話那頭都是對社會可能充滿理想與熱忱,只是可能工作經驗不多、或者是剛好所學的專業尚未累積夠多實力的年輕人,立刻被掛電話讓他們不只完全沒有達成業績的可能、練習cold calls的機會或介紹產品的經驗也就少了一次,甚至,我自己心想著,也可能又讓一位年輕人對工作少了一些熱情…光是這樣想著,我就不忍拒絕了。

既然對話那頭很多時候是經驗不夠的年輕人,很多時候,我心裡都替對方想著:“不行,用這種講話方式,根本就不吸引人”、“不行,對自己的產品不夠了解,一定會被問倒”…根本就非常雞婆的想順便給對方一堂免費的訓練課程算了。

但是這天,這個弟弟有做好功課、口才也不錯、交談應對也不差。嗯…這更讓我有興趣與對方談話了。

聽了對方認真的介紹了新的小額投資計劃,我那陣子也確實有這樣的需求在腦中計劃過,正合我意,很好!於是我也來來回回與對方問了更多產品細節,對方也確實有下功夫,都有回答到癢處。

不巧的,收訊不佳,電話斷了。

我試著回撥,可惜,我們都知道,這類型的call centre都是那種無法回撥給原撥話人的號碼,我無法與對方聯絡。當天之後,也都沒有再接到這位人員繼續打電話來了…

隔天,我在會議上,對方打來了!我很抱歉的說:不好意思,我在忙。你要不要給我你的聯絡方式,我再打回去給你?

對方大概擔心又是聽到這種一貫的回答,急了。忙著說,那他先幫我確認要買,他們的人員會再打電話跟我確認後面的細節。後續的對話大概是這個樣子……

我:我還想要多了解這個產品,但我現在真的沒時間。或者是你要不要跟我說你們這個產品介紹網頁,我今天晚點上去看看,再跟你們的人聯絡?
對方:不好意思,這個產品因為只特別開放給當月生日壽星而已,所以網頁上找不到。
我:那你要不要再晚一點再打來?
對方:這個產品是有時效而且有限額的哦,如果不早點作決定,可能之後就沒有了。
我:(嘆) 那還是你給我你的電話,我一開完會就打給你?
對方:歹勢,我們的電話都只能外撥,無法接來電。

之後我就火大了。

看到問題了嗎?這種類型的電話銷售在台灣有太多了,但是成交率有沒有想像中的高?效率有沒有想像中的好?

對於potential customers,我明白業務員都想快點成交定案。只是,一時為了業績壓力而反而讓潛在客戶放棄對談,到底是誰的損失?企業家們,你們有為最基層的銷售人員做好完善的support嗎?

我常常跟call centre的人員還有企業主說,不管產品多棒、多限量、多限時。如果你不提供給客戶有效的聯絡管道。我明白這樣的限制往往都是公司上層給的制度,基層人員其實沒什麼機會反應給上層。只是,這種溝通就成了單向溝通,這也是行銷學中最基本的4P之一 - Place - 不管是前半段提到的業務員對客戶、或者是公司上層對下層,這些溝通都是容易失效的。

通常我們會建議企業們,提供客戶夠多的溝通管道,提供給客戶方便,就會讓人感受到用心與貼心。

不讓客戶再找機會更了解產品,就無法讓客戶信任、也無法讓客戶感受“自己選的最好”這種行銷技巧。
不提供客戶主動的聯絡方式,同樣也是信任度問題。如果我無法完全信任我的銷售員,我怎麼可能購買他的產品?
急於將案子成交,也是極大的致命傷。一樣是信任感與溝通問題,客戶如何真心相信你們的產品能讓他們得到好處?(雖然很多時候,確實也是企業得到的好處較多,但是,作生意嘛…總是要給人賺的,不是嗎?)

近幾年,台灣的企業們慢慢比較重視雙向溝通的管道,雖然“marketing”一詞也因此被過度使用,甚至不是專業的人員都能掛上marketing specialist這類的職稱。只是,業主們,你確定把這些管道提供出來,一切就好了嗎?

有多少公司開了FB粉絲頁卻沒有去管理?設了網頁卻沒有去更新?開放了email給消費者可以聯絡,但卻從來沒有去開那個信箱?或者根本一週才管理一次?這些全都是不合格的行銷方法。

計劃、行銷這種東西都是長期的,不是配備買好了擺漂亮了就能交差。

我個人的解讀是,MARKETING這個字為什麼後面是ing,就是因為它是一件一直在進行的事。是要一直有人去照顧維護的。一時為了業績而吃快打破碗的案子、一條只能單向走的溝通管道 (不管是internal 還是 external)、一個虎頭蛇尾的行銷企劃,全都會成為最後讓單子流掉的關鍵。

對我來說,我只是少了一個花錢的機會。只是可惜了那位開頭做得很好,卻被公司制度狠狠的踩了一腳因而流失業績的年輕小伙子。

Friday 15 August 2014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為什麼要取英文名字?


常常有外國朋友問我,你們到底為什麼要取英文名字?

其實,這個問題也困擾我好一陣子。小時候第一次上英文補習班,老師就拿出男女生英文名字清單,請大家一人選一個 - 我選了Lucy…。到了高中,又一次老師把不同的英文名字寫在黑板上,又要請大家挑,我從此改了名,叫做Claudia。確實,我其實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動作的原因;就連學西班牙文的姊姊,大一時也被迫取了西文名,Clemencia。

直到2005年,我第一次要前往西班牙找住馬德里的姊姊玩,她很認真的在電話跟我警告:“我的朋友們全都很認真的在練習妳中文名字的發音,妳不要笨笨的來這裡跟大家講妳叫什麼Lucy還是Claudia哦!”

我當時百思不解,直到直接與外國朋友們聊起,我才明白,道理其實很簡單,他們說:“我們用真實的名字與你們交朋友,不懂你們為什麼要取一個隨時想換就換的名字來跟我們認識,這讓人感覺好不誠懇,感覺像是在作假、不真心。”

這背後其實也有可以理解的原因,首先是許多年前當全球的經濟起飛,西方國家展露頭角成為強勢國,大家都想追求那個所謂的“西方夢”,我們似乎也不例外,我仍記得當時的社會只要出國鍍金的回來的,隨口講上一句I am sorry. Great. OK這種洋字,大家就覺得這個人很強。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因為母語是中文的我們,並不像日本人、泰國人、越南人等可以將發音直接以羅馬拼音寫下;當時我們的社會環境,除了官方生產出來的護照外,要把名字直接以羅馬拼音寫下,個人覺得其實還蠻難的…尤其台灣的羅馬拼音法印象中似乎也換過幾次(?)。同理,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因為網路的發達,大家開始都有電子郵件帳號,而這些帳號又無法以中文表示…

當我們一股腦的用各式各樣花俏的英文名字來表達自我時,其實常常忘了那個根本的自我與動機。所以有人取的英文名字其代表的感受如同現代有人的名字仍叫“罔市”、“罔腰”般的老舊、或者有人取的名字根本不是正確的單字、或者是照常理不應該屬於名字的字眼 (例如:Great 或 Win)、甚至有人把姓拿來誤用成名了(例如:Janeway)...這些其實都常常在外國人眼中鬧笑話。

我們,是否在曾在這些外文迷思中,忘了自己的根本?

或許是台灣人經歷不同的歷史變化而成就出來的無根性與自我否定習慣。我們,都太常忘記要好好珍惜這個父母給予的、富有意義的名字;也忘記承認自我的自信。是否…從近代開始,我們都能學著好好認識自己、好好肯定那個值得被尊重的自己?

Sunday 10 August 2014

[Personal Branding] 個人行銷 - 我們都需要的職涯顧問

感謝朋友的小貓 LaLa 特地當麻豆。

*文章經過潤飾後刊登於「台南都會報」第23期


前一陣子在經理人雜誌上讀到一篇文章 - 困境的起點: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註:原文已從經理人雜誌上不見了…只剩這個Facebook簡介 - 或者請自行尋網路上其他人的備份) 這樣的現象,我自己體驗過,也從客戶身上常常發現。

我在求學的過程中,雖然看似一直有自己的方向,卻總是在不理想的成績中承受極大的挫折;畢業後的工作也曾讓我面對自我實現的極大挫敗感。最後不斷的回頭重新思考檢查自己、把自己放到各種不同領域中才慢慢看見自己想像中那個夢想的自己 - 才發現,那個是我想要的自己。

有些人是不斷的讓自己呈現在忙錄中,卻總是覺得自己與環境格格不入或者,可能根本就不開心不享受於這樣的環境。有一些人,可能更辛苦一些 - 已經面臨失業。(有過工作經驗而想要轉職的人們,也可以參考這篇,看看自己能從什麼方向先下手。)

很多時候,我們的教育背景,填鴨式的把大人長輩們自己認為我們長大後會面對到的一些全都一股腦的教給了我們;卻沒有人教我們,什麼時候該拿哪一項技能出來試戰、甚至,該挑哪個戰場出席?

許多許多的問號,總是在頭腦旁轉動。這種時候,我們需要自己把自己好好的剖析一番,心沉靜得下來的人,建議可以多閱讀來找出自己的方向並且檢視自己。但是,有些時候,我們就是會困在自己的盲點上,走不出去。

這種時候,除了由各種書籍雜誌中學習 (例如關鍵評論這篇裡提到的幾項大概念),這裡也提供幾個方向幫助各位突破盲點:


  • 你,開不開心
  • 目前擁有的技能 - 專業技能、證照、語言能力
  • 個人特質 - 善於社交、冷靜思考
  • 夢想中的自己 - 想達到什麼樣的境界
  • 檢視現有環境,要達到夢想中的自己,已經擁有什麼、還缺什麼?
  • 尚未達到的原因? - 因為經驗還不足?某項技能還沒獲得?
  • 現下的外在環境與未來走向,是否適合自己走向那個夢想的自己?適合與不適合的原因?
  • 找可以信任的親朋好友聊聊上面所思考的想法,聽聽了解你的人的想法
  • 在適當的場合裡,與你尊重的人或是已經達到你夢想境界的人聊聊,聽聽看他們如何達成他們的目標
  • 尋找專業的職涯顧問
前面三分之二的項目,都與自我檢視較相關,可以靜靜的讓自己思考,慢慢想清楚;但是,建議別讓自己困在裡面太久,當然,我認為 - 你,開不開心,這是最大的重點。當我們對自己已經了解到一定程度後,個人比較建議就開始進行最後的三項,越是多與了解你或者是走過你期待走上的路的這些人聊,越容易讓我們發現自己沒注意到的盲點。

關於最後一項 - 專業職涯顧問。我相信我們在人生當中都會遇上一些剛好適時能點醒我們的人生導師;職涯職問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如此。有需求的時候,因為專業,他們所帶過的經驗較多,也可能有些曾經經手過的客戶與你面對一樣的困境,正好多聽聽別人如何提升自己的經驗以及看看故事最後的走向。


關於個人職涯規劃,這是以前給過客戶的簡報,也給各位作參考:

英文版

Monday 4 August 2014

外語導遊證照輕鬆到手小撇步!(四 / 四)


想要考取外語導遊證照考試,我們已經於第一篇說明了筆試的應考技巧、第二篇聊了一部份口試的題型、也於第三篇繼續整理出來台灣觀光景點;最後則於這篇把一些個人描述性與計劃性較高的題型也一併整理出來給各位參考!

除了前面一些說到一些比較制式化的題目,基本上準備方向就是記好各個點的大特色,然後讓句子順利表達出來就會算是比較順利完整。

當然有時候,會抽到一些需要有思考度的題目,例如:
1. How do you introduce Taiwan luxury goods? 台灣精品
建議的答題方向有:MIT標章精品、台灣的3C產品、台灣國際品牌的發展與特色、或者是,台灣伴手禮與美食;當然,台灣特色食物也能單獨考為一題…列舉如下題

2. What special Taiwanese food that you would recommend to your foreign friends?
你會如果向你的外國朋友們介紹台灣食物
可以考慮為個方向:小吃、禮盒伴手禮、或者針對北中南各區的一些傳統美食作分類…

3. Introduce 3 places in Taiwan to foreign friends 向外國朋友介紹三個台灣景點
這種是較長的題型,準備時可能容易主題模糊 (因為太多好玩的地方了!)。建議挑自己直覺最熟悉最好玩的一些點來準備,例如:大溪 / 安平老街 (Daxi / Anping Old Streets)、平溪天燈 (Pingxi Sky Lantern)、鹿港 (Lukang Town)、甚至可以針對各地特色溫泉 (Hot Springs)作介紹,都能有很豐富的回答

4. Introduce 3 places in Taipei to your friends 上一題說的是全台灣,但有時候考題會指定某一個地區,這裡以台北為例。
這種時候,當然也是記得要把幾個關鍵字查好,例如:台北101 (Taipei 101)、士林官邸 (Shilin Presidential Residence)、淡水紅毛城 (Fort San Domingo in Tamshui)、總統府 (Presidential Palace)、故宮 (National Palace Museum)、中正紀念堂 (National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好多好多可以挑

5. 變化題型包含:Your point of view about Taiwan tourism / Design a 3-day tour and explain why / Design a 2-day weekend theme tour, and explain your reasons / W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that you think to be a great tour guide needs to have?
旅遊相關的題型,基本上都免不了要想好“為什麼”,才能讓自己想說的內容變多。所以如剛剛提到的最後一題問到:你認為當一位好導遊最重要的工具是什麼?這種時候,當然別說是帶著一支大麥克風以防後面的人聽不到解說…比較建議還是以好的態度、積極這種正向的回答較有發展空間。

* 小提醒:還是擔心回答得太少的話,記得在行程安排中,也一併介紹台灣民宿、台灣高鐵等交通與住宿的話題,會讓主考官覺得有為行程設想周到而且有做功課的感覺喲!

最後還有三組變化再多一點的考題:

a. 考慮異國文化,考題也可能出現:
- 請為西班牙旅客設計行程
- 要帶法國旅客觀光,需要再特別注意些什麼
- 餐桌禮儀
- 英國的旅客想家了,想吃炸魚與薯條時怎麼辦

b. 一年四季各地不同的節慶或活動
- 台灣主要大節日,例如:春節 (Chinese New Year)、中秋節 (Mid-Autumn Festival)、端午節 (Dragon Festival)
- 各地大活動,例如:鹽水烽炮 (Yanshui Beehive Fireworks)、澎湖花火節 (Flower Fire Festival in Penghu)

c. 緊急事故處理
- 遺失護照時
- 巴士於半路故障時
- 發生車禍
* 注意:這類型的題目,要記得先上台灣觀光局了解基本的處理流程,以防到時講出天差地遠的程序喲!

原則上,針對這些準備方向,應該就能讓自己答題順利了!

* 還是擔心準備得太少嗎?這種時候,可以發揮唸書時練習過的技巧 - 句子加長。例如:有個女孩在等公車 (There is a girl waiting for a bus),兩秒就講完了;我們可以試試:快下雨了,公車站牌前有個穿紅洋裝的女孩撐著傘在等公車 (It is about to rain, there is a girl with red dress waiting at the bus stop (in front of the sign))。當我們把細節慢慢添加進句子後,不只增加了回答的時間,同時也增加了情境的豐富度喲!

最重要的一點,深呼吸,有條有理的慢慢講。千萬別讓自己亂了自己的陣腳!

Thursday 31 July 2014

外語導遊證照輕鬆到手小撇步!(三 / 四)


關於外語導遊證照考試,我們已經於第一篇說明了筆試的應考技巧,還有第二篇先聊了一部份口試的題型;由於準備考試的筆記實在有點多,雖然都只是題目清單,不過還是列上來讓大家可以直接拿來作準備嚕!

目前台灣有9個國家公園以及13個國家風景區,只有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暫時是不對外開放的 (所以個人猜測應該不容易考這題)。

不管是什麼樣的觀光景點,我們建議的準備主軸都不變 - 每一個項目找一至兩個大重點,記下來!回答時就繞著這些重點,再加上個人想法或者是親身旅遊的感受與經驗下去回答,就能很完整了。尤其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對這些題目都不算是專家,準備得太細太多,只會讓自己在應答時一時緊張而完全忘記或記錯重點,這樣可就得不償失了。

II. National Parks 台灣的國家公園
1. Kenting 墾丁
2. Yushan 玉山
3. Yangmingshan 陽明山
4. Taroko 太魯閣
5. Shei Pa 雪霸
6. Kinmen 金門
7. Dongsha Atoll 東沙環礁
8. Taijiang 台江
9. Shoushan National Nature Park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III. National Scenic Areas 台灣的國家風景區
1. Northeast & Yilan Coast 東北角暨宜蘭海岸
2. East Coast 東部海岸
3. Penghu 澎湖
4. Dapeng Bay 大鵬灣
5. East Rift Valley 花東縱谷
6. Matsu 馬祖
7. Sun Moon Lake 日月潭
8. Tri-mountain 參山
9. Alishan 阿里山
10. Maolin 茂林
11. North Coast & Guanyinshan 北海岸及觀音山
12. South West Coast 雲嘉南濱海
13. Siraya 西拉雅

IV. Aborigines 台灣高山族
註1:要小心的是,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的網頁裡,英文版總共列了14個族;中文版卻有16個族 - 因為新的兩個族是今年 (2014) 6月才剛由官方承認的族,我猜英文版之後才會上架。那麼這裡是提供給英語導遊考試所準備的,所以就依照英文版只列下這14個族的中英文給各位參考了。
註2:台灣原住民的英文其實有兩個字可以形容:aborigines與indigenous都可用來稱呼台灣的原住民。不過,據我了解,其實aborigines以前是主要形容澳洲的原住民,但現在原則上兩字都是能夠形容某地區的原住民

1. Saisiyat 賽夏族
2. Rukai 魯凱族
3. Puyuma 卑南族
4. Atayal 泰雅族
5. Amis 阿美族
6. Yami 雅美族
7. Bunun 布農族
8. Paiwan 排灣族
9. Thao 邵族
10. Tsou 鄒族
11. Kavalan 噶瑪蘭族
12.  Truku 太魯閣族
13. Sakizaya 撒奇萊雅族
14. Seediq 賽德克族
15. 卡那卡那富族
16. 拉阿魯哇族

剩下一些個人描述性與計劃性較高的題型,將另外統一放於第四篇嚕!

Wednesday 30 July 2014

外語導遊證照輕鬆到手小撇步!(二 / 四)


前一篇聊到了導遊證照筆試的準備技巧,接下來要聊聊口試如何準備。

口試題型清單的篇幅有點長,所以會分別將清單放於這篇以及接下來的第三篇第四篇

基本上,如果外語能力有到可以講得出句子跟簡單應對的能力,我覺得就能夠順利準備好這類型的簡單口試。

首先,通知單上寫明了需要準備自我介紹 (包含報考動機、經歷嗜好、旅遊經驗、理想抱負等),然後會考“本國文化與國情”、“風景、節慶與美食”三部份,所以我先乖乖的把自己最希望表達的自我介紹重點式的整理下來。

自我介紹的部份,我的準備方式是:學歷背景、工作經驗、旅遊經驗都各挑二至三個最想表達的重點 (例如:在英國唸書工作以及歐洲跑透透的旅遊經驗),練習與正式考試的時候,要記得不管語句如何二二六六,重點就是要把每一項目的兩個重點講出來為主!

* 強烈建議不要一句一句寫下來用背的,因為都用背的話太多了,到時候一不小心忘掉一個句,就可能整個人慌張到完全亂了手腳而無法繼續。

自我介紹以外的兩個考題,雖說每年不太一樣,但我查了一下,其實都大同小異,所以我整合了我簡單查到的幾位前輩列出來的考題,把它們當作我的準備方向,以下列出中英文給大家參考 (大部份的景點其實都有官方網站,而且很多都可以直接點選英文版來讀,我覺得這個在準備上能幫上很大的忙 - 但其他國語言的考生們,可能就得辛苦一點了):

*由於版面關係,這篇先只放關於台灣的基礎介紹,另外還有幾個重要景點與話題的清單則會分開放哦。

I. 關於台灣
1. Introduce Taiwan (include Taiwan sport history / favorite athlets / music culture / singers...etc)
    介紹台灣 (包含體育狀況 / 最有特色的文化 / 音樂環境…等)
2. Roadtrip in Taiwan 台灣的公路旅行
3. National religion culture 台灣的宗教信仰
4. Military position of Kinmen & Penghu 金門馬祖的軍事地位
5. Tourist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and outlying islands 台灣離島與外島的觀光發展
    *注意:要搞清楚哪些是離島、外島,以及各個點最有特色的地方
6. Foreign workers / labours in Taiwan 台灣的外籍人士
    *注意:這裡的foreign,要包含的不只是來台從事勞動工作的人,還有白領人士也都需要聊
7. Alternative energy 替代能源
8. Merging different culture in Taiwan 台灣多元文化的發展
9. Taiwan diplomatic situation 台灣的政治現況
10. Taiwan economy 台灣的經濟發展狀況
11. Cultural /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aiwan 台灣的文化與創意產業發展
12. New inhabitant / immigrant residents in Taiwan 台灣新住民
      注意:如同第6點的分類針對娶台灣老婆或嫁台灣郎的新住民,還有來台工作後喜歡台灣而定居的人們
13. Taiwan trading stractures / status 台灣的貿易結構與狀態
14. Birth rate & government actions in Taiwan 台灣的生育率狀況與政府的相對措施
15. Situation of Taiwan and China 台灣與中國的關係
16. Taiwan politics 台灣政治狀況
17. Languages in Taiwan 台灣的語言

Wednesday 4 June 2014

外語導遊證照輕鬆到手小撇步!(一 / 四)


由於從小家中經營旅遊業,我雖然從來沒有在家中上過班,從小到大也頂多是幫爸媽跑跑腿送個票收個件而已;結果就在今年,家人說:全家都有考到一張證照ㄟ,妳要不要也去考一下…就這樣,我匆匆忙忙的報了名繳了費,然後把一切忘光光…直到收到準考證,才想起自己得要用功準備…不然沒考到似乎有一點落漆…

所以,對於一位完全不是旅遊業從業人員無法從實務中學習時,到底應該如何準備起呢?這篇就先來小聊一下筆試,下一篇我們再來聊口試的部份!

筆試的部份總共考4個科目 - 導遊實務 (一)、導遊實務(二)、觀光資源概要、以及外國語。外國語的部份就依個人需求報考。

這一關,我完完全全都只寫考古題,為了怕太久的考題與時事不符合了,所以我是從最近的一年開始往回寫 (考選部有每年的考古題可以下載喲!但是最近一期只到前年)。只是…完全沒有唸書就憑直覺來寫考古題,寫出來的結果就會像我一樣,平均只拿40至50分,非常的讓人挫折!於是,連續寫了三天考古題的我,立刻改變讀書方法,把寫過的考題拿來對答案背答案,用自己可以理解消化的方式把答案背起來,例如:題目問了以下哪些是國家風景區,不只要看答案,還要去把目前全台灣13個風景區都確認好,這樣選項如果有變動,也不會寫錯。

如此這般的,我前三個考科大概唸了兩週,由於平時還有工作要顧,只寫了2012、2011、2010、跟2009的考古題 (但我同時練習了領隊以及導遊的考題,以確認自己能習慣題型),每個年度都寫過一次再加背過一次。

至於外國語,我選考的是英文導遊,覺得考題沒有特別難,幾乎就是靠自己求學時代的英文能力直接去考,英文能力比較弱的朋友,也是很建議直接以考古題來加強是最簡單又最快速的方法,比較需要注意的大概就是大概3至5題旅遊業比較常用的字,例如:FIT是什麼 (Free / Foreign Indenpendent Traveller / Tourist) 。不過…平時累積下來的英語實力還是很重要的!

最後還有一個要注意的是,雖然初試的通過標準是四科平均60即可,如果外國語低於50分的話,就算其他三科都考滿分,還是直接不錄取喲!

我最後順利的通過了筆試,雖然沒有極高分,卻也蠻開心至少抱佛腳有用。所以總結一句,領隊 / 導遊筆試的小撇步 - 拼命寫考古題跟背答案!好玩的是口試呢!:-)

Tips:
外語導遊證照輕鬆到手小撇步!(二 / 三) - 自我介紹 & 認識台灣
外語導遊證照輕鬆到手小撇步!(三 / 四) - 國家景點 & 主題
外語導遊證照輕鬆到手小撇步!(四 / 四) - 思考度較高的變化題型

Friday 9 May 2014

[Personal Branding] 個人行銷 - 完美面試與行銷自己


*文章經過潤飾後刊登於「台南都會報」第25期


最近,我的一位學生正要離開校園踏入大人們所謂的殘酷現實世界 - 職場圈。她的名字裡有個S,就暫時稱她S吧,如同她即將面對的那些彎曲未知的路。

S一直以來都是學校內的高材生,成績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到目前為止最大的挫折是當初碩班推甄沒上台大,只上了她的第二志願…; 還好她也不是早期我們普遍認為的那種沒生活圈的書呆子,求學生涯中也參加了許多各式各樣的實習與領導訓練營隊。如同她做事以往的習慣,在論文只有大綱初成時,她就找上我,她說: 我看到其他人也開始在看應徵工作的事,所以我希望能在準備論文的同時接受妳的英文面試訓練,直到我拿到我要的offer。

她確實非常的有規劃與執行力,甚至第二次正式上課時,她拿出一本“英文面試考題大選”,另外印了影本給我,說著以後每次上課可以挑裡面的問題來讓她回答。我不反對事先準備好自我介紹、事先了解一些八成都會問到的問題確定自己在聽到時不會亂了手腳; 不過如果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也有這種類型的書,我要建議: 記得把書上的罐頭回答先遮住,針對每個問題,請先準備好你自己真誠真實的答案後,再參考書上提供的“方向”與“文法”或“句型”來做修正與調整。

之後的幾次練習,我除了用各種問題讓她回答以外,也分享一些分析技巧,你要知道,面試官問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 他並不是真心想知道你是不是用週末來睡到飽吃到爽,他們想知道的是: 1. 你的組織表達能力如何? (尤其是英文面試時); 2. 你的生活除了求學或工作,是否還有所謂“人”的生活 - 也就是,你會不會只是鞭一下走一步,還是頭腦確實能獨立思考並且做一些求上進的事。

你說,可是我週末真的睡到中午耶…那所以面試要說謊嚕? 我們來看看S妹妹的發展…

如各位所想的,S確實將每一個可能的題目都用最正面態度的方式準備了一套答案,大概就連問她How do you put a giraffe into the fridge? 她都能從容不迫的回答。然後在某家大型企業的集體徵才流程中,她第一關去跟HR的人聊完後……就被刷掉了; 而她有位她總是認為沒有突出表現的同學,卻進入了下一關…(p.s. 還是要說,我們不鼓勵隨便就拿人當假想敵或是自己覺得對方較差這類的惡性循環哦! 還是跟自己比較、突破自我比較正面 :-) )

S說: 我覺得我每個問題都回答得很正面很順呀。

我說: 妳所回答的,都是妳自己真心的想法嗎? 她安靜。

面試沒有所謂一定完美的答案,也不一定只能說正面正向的答案; 就像直銷或所謂的激勵講師只告訴你保持樂觀正面就能擁有一切想要的; 卻沒告訴我們,是要帶著樂觀心態去努力去跌倒再站起來一試再試才可能成功,這樣的片面正面思考,聰明如你一定也不會買單。我們需要會的,其實是如何包裝自己來呈現最好的一面。所以我們可能真的都週末就睡到飽,so what? 就真的平常都不夠睡嘛! 我相信面試官也有這樣的心聲; 但是,重點來了,一整個週末,我們一定有除了睡覺外值得拿來講的事,例如,可能睡到中午後,整天也沒剩多少時間了,但是我們很有好奇心的每週都去試一家新的餐廳踩踩地雷 - 你的回答可以是,我喜歡利用週末的時間跟家人嚐試不同的異國料理,分享我們對食物的想法。這樣的回答代表了什麼? 這個面試者不怕挑戰新東西,而且樂於分享。而根據這樣的想法慢慢衍生,就能順利將自己的生活小事,包裝成不用說謊但又誘人的想法。

那次與S聊完後她說: 原來面試這件事,不單只是外表漂漂亮亮、舉止回答到位、其實求職者自己的心態跟想法也好重要耶! 我覺得這一次沒有像平常上課般狂問問題跟回答問題,但是心裡感受到更認識自己的那種成長感,其實也真的夠我回去好好消化了。

面試,是雙向的,是對方要找適合的新人,也是我們求職者要挑選合得來的東家。如果我們只為了獲得這份工作而作假,就如同買到包裝漂亮華麗裡面卻不是糖果而是泡菜的狀況。泡菜也很好,也會有想買它的人,但是如果泡菜都打扮成糖果,不只想買糖果的人失望、想買泡菜的人找不到貨、就連泡菜都會難過怨嘆自己為什麼總是遇錯人、糖果可能也會發起反泡菜運動來抗議自己的工作被搶走…你說,這種惡性循環人生怎麼會快樂幸福美滿?

完美,就是用對得起自己的真誠與努力好好做自己,然後認真的把該發揚光大的重點包裝呈現。

Wednesday 2 April 2014

[Internal Marketing] 內部行銷 - 自信與養成


*本文與「傳承與溝通」一文經過澗飾後發表於第24期台南都會報

我們之前討論了關於上對下的傳承經驗與溝通模式;這一次,也需要反過來看看,那麼下對上呢?有什麼溝通上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常常會有這樣的C小姐總是說著:“為什麼都要叫我做這個、做那個?這個又不是我應該做的!大家都欺負我!” 或者是“這個明明就很簡單,為什麼自己都不做,都要推給我?大家都覺得我是新進來的,所以就什麼都叫我做”…也有這樣的B先生說著:“我這次的簡報沒有講好,因為他們給我的資料不夠;因為他們最後一刻才叫我上台講。我沒有把訂單簽到手,因為主管根本沒有跟我說這個客戶會問那麼深的問題,所以我沒有準備…”

我們,都有對手邊的任務以及自己的表現不夠滿意的時候。有時候,這些是企業文化與制度問題,不見得能一口氣全改善,得需要時間慢慢來;不過…有時候,我們會不自覺的落入如同長輩們所嘆惜的一般:“一代不如一代的草莓啊!”

沒有人會想要被貼標籤吧?

企業文化這回事,當然,很多時候是需要上了賊船才知道的,這種時候,我通常會建議要努力調整自己,確認這樣的職場環境,到底是不是自己喜歡而且能適應的。有人會說,不管怎樣都要撐下去!我不反對這樣的想法,但是,這其實是應該分兩個層面來看的。應徵面試的時候,我們都在試探自己喜不喜歡這家公司,不只對方在挑人,我們也在挑公司;只是,看見的很多都是表面的光鮮亮麗。撐下去確實能看得到更多的業界狀況,更了解自己適不適合這個產業以及生態;不過,換個角度想,如果是企業本身的管理與文化問題,那就算撐再久,我們可能都無法開心工作 - 就像是有些人雖然也沒有長得特別不一樣,但那個臉就怎麼樣都不得我們的緣啊…

而關於自信、自大與自卑這三者之間的界線,永遠沒有一定的答案,一切都在於如何拿捏自己與人溝通之間的分寸。不過,在我們還沒有摸清楚公司文化 (甚至是派系)之前,就算我們有再多支的刷子,我都還是會建議先收起來,等到需要的時候再派上用場才是比較安全的做法。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前面提到的C小姐與B先生,也總是常常有G天才們是極度深藏不露的,不到必要時候,我們可能不知道那個默默發文件的總機小姐,原來精通四國外語;可能不知道辦公室坐在旁邊的小職員,原來是公司的top sales。

那麼,覺得自己不受重用?沒得發揮?綁手綁腳的時候,怎麼辦呢?

我曾經與C小姐深聊過,除了聽她每天的抱怨外,我問了她:所以妳期待生活什麼樣的工作環境呢?

她想了很久,跟我說:我也不知道,反正不是現在這個地方!

發現問題所在了嗎?

我們到底要的是什麼?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環境、想要什麼、以及需要 / 期待什麼,到底要怎麼追求?所以也難怪不管到什麼環境都抱怨連連而成為C型人。也有另一種C型人,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但是期待與能力落差極大,眼高手低…嗯…我的建議通常會是:如果這家公司的發展與未來是自己喜愛的,那就努力堅持。因為磨到最後,要嘛是自己慢慢被磨成了那個自己期待中的自己;要嘛就是被企業標記為不夠適合而傷心離開 - 而這時,也才能激起自我反省與檢視的機制而讓自己進步!

所以,如何找到自信的平衡點?如何慢慢養成自己的能力?這都是我們這些可能被標示為草莓的新世代需要更了解自己的方向。

當上層的主管人員願意聆聽、願意放手讓我們去做時;我們要問問自己,拿不拿得住棒子?也需要問問自己,我們的表現有沒有對不起自己?

草莓沒有不好,誰說未來幾年的市場不會突然喜歡上這些外表鮮明可口,內涵酸酸甜甜有不同層次感的新鮮水果呢?重點在於,我們如何讓自己的色彩吸引眾人目光,咬了一口之後又能有各式各式讓人深刻的驚奇口感呢?

So, tell me what exactly do you really want and have you ever think about how to achieve your goals?

Tuesday 1 April 2014

[Internal Marketing] 內部行銷 - 傳承與溝通


*本文與「自信與養成」一文經過澗飾後發表於第24期台南都會報

有一天,她傳了封email跟我說她要離職了,離開了那個她才進入不到3個月的公司。我很驚訝,她是個對工作非常有野心非常有熱忱的人;她哭著說,她非常不能適應公司的管理方式,5天的工作天裡,她有3天都是哭著搭車回家。而她的另一個朋友,一位外商公司的高階主管,只冷冷的說了一句:主管欺負妳對不對?這種事情我看多了。

台灣正在經歷一個社會 / 文化的轉型階段,一個年輕世代將要用他們的所見所學來付出給這個社會的時代;只是,有多少的我們 / 企業的上層人員,願意做到傳承與溝通呢?

在全世界的大型企業中,我們常常看見在上位者看不慣下屬的做事方法而百般出主意、插手、甚至不願意放手相信他們自己聘請 / 培養的員工,而這些情況又更常出現在像台灣這類型的中小企業 / 家族企業,因為掌權者擔心那些改變的不確定性、擔心自己在公司的地位不保、擔心下屬能力太好很快的就把所有的老員工們都踢掉了…所以下屬們不能有自己創新的做法、不能太過突出、不能對現有的體制有意見、只能一輩子做個完全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員工,然後等著 / 或妄想著…哪一天自己會被重視?

很多企業的問題其實都出自於內部管理與溝通,新世代的年輕人們當然要培養自己的能力;而同時,上司們 / 長輩們,也需要適時的放手以及放下手上的權力,讓公司的其他人有機會展現自己而替公司爭取更好的未來。

有人說:但是這些人就能力還不夠啊。
有人說:但我看不慣他們想法那麼多,舊的制度要被改掉很麻煩。
還有人說:年輕人什麼都不懂,乖乖做就好了,不要多提想法。

我只想說,親愛的,這些人,是你們自己挑進來的,為什麼不相信他們的能力呢?還有,制度是人訂的,是會隨時間老去的,有人不斷的來檢視與挑剔讓制度不斷更新,為什麼不好 (尤其很多公司的標語寫著“創新”兩字,但卻一點也不創新?)?我們,都曾經是那個什麼都不懂的年輕人,但是我們都走過來了,把屬於下一代的權力,慢慢傳承給他們吧!

內部行銷這回事,不只是在下位者需要加強自己的能力來證明自己能夠被人信任;更多的時候,在上位者,才是常常扮演著推動搖籃的手的角色,讓新舊之間沒有隔閡、讓對話沒有代溝、也讓企業能夠長久的傳承下去…。

(談完了上對下的溝通,接下來想知道下對上能如何追求自我而不衝突,請由此去)

Thursday 6 March 2014

[Internal Marketing] 內部行銷 - 我們都是公司的活廣告


剛好很幸運的同時擁有理工背景與商科背景;我才突然發現,不只化學與行銷無所不在,其實每一個專業科目都與生活習習相關。對話中無法沒有數學,不然我就沒辦法向姊妹們說身上穿的洋裝是打了多少折才搶購到的;報告中無法沒有美麗的文字,否則只有圖表,到底什麼人看得懂?又有誰能不用語言來解釋這些圖表?我們以前所學的每一個科目,原來…四處都能應用得到…(然後我在求學的過程當中,竟然都沒辦法把這些串起來…)

所以,許多企業都誤解行銷 = 銷售 = 業務團隊;其實真的是把行銷想得太窄了;事實上,行銷不只是公司那些業務的責任;也不是只有那些大眾以為的“廣告人 / 行銷經理 / 產品經理”才應該把行銷做好。每一個我們,其實都是公司的活廣告,都是無時無刻的行銷著自己與公司。

舉個例子來說好了,某天我正好站在便利商店外等人,看見一位身穿著制服的男子騎著機車來買罐飲料。我快速看了一眼,只知道他是電器行的人員,並沒有太大的印象。不過,他拿著飲料出來後,打了通電話。對話中,客氣的先告知對方他是XX電器行的人員,然後表達聽說客戶有冰箱要修,現在是否有人在家,方便他大約15分鐘後到家作維修嗎?

就這樣簡單幾分鐘的對話,我卻從不太在乎對方是誰,到仔細記得店名,想想以後家裡有東西需要維修時,也要找這麼有禮貌的專業人士。我見到的這個人或許根本不需要出門跑業務,只需要依照公司指派的去修理電器就好;但是,就這麼簡單的,一個可能完全只在公司做內勤的人員,以為一輩子也不會對公司有什麼大貢獻的小員工,也可能只因為一次與友人的對話,就讓旁人對該公司有完全不一樣的認知。

我們都是公司的活廣告,一舉一動,一言一語,我們都不知道會有什麼人看見聽見,而會造成什麼影響,這就是內部行銷的重要性。讓公司的每一位同仁都深深的以自己的崗位為榮、自然而然的散發自信與專業,就能無形當中替公司增加品牌形象。

例如在咖啡廳聽見內部主管用不雅的言語指責下屬,當下就算原本對該店的印象極佳,也可能會因為這樣的兩句話而對其形象稍稍扣分;一次兩次三次下來,每一個員工都因為小細節而讓客戶默默扣分之後…公司的形象還佳嗎?所以不要以為一個臭臉沒有人看見、不要以為一通電話聯絡供應商時因為對方看不見就可以口氣無理、不要以為在社群網站抱怨自己的公司或同事就沒有人看見;這種小事,很多時候就是影響他人對公司的第一印象與評價。

經理人們,你們有讓自己的下屬們成為公司正面形象的推動者嗎?

Sunday 9 February 2014

[English Skills] 進階英文 - 台式英文與英式英文


在台灣,我們花了國中三年、高中三年、甚至加上大學前兩年基礎科目的時間唸英文 (現在的社會環境,可能是連國小階段都已經在學英文了),老實說,只要我們紮實的把那些單字都記熟,台灣人的英文程度,應該早就遠超過“可以溝通”的程度了。而且,不管求學時期我們的英文程度如何;在職場上,我們可能在很多場合會需要用到英文,那麼…當我們的英文程度已經是“可以溝通”的等級以上了,到底…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的英文能力與眾不同呢?如何讓他人一聽即可判斷我們的英文能力不只是“尚可”,而是“佳”,甚至是“優”呢?

其實主要的差異在於,用英文思考以及用中文翻成英文去思考這兩件事。上次我正好經過了一家烘焙坊,門口的英文大大的寫著以下照片上的字:Delicious, because everything is just made!

我又忍不住再一次的問:寫英文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是因為店開在這裡會有外籍人士經過而進入購買?還是…?

有人跟我說,店主很有心啊,就算現階段沒有外籍客戶,但是寫了,哪一天有人看得懂,就能有機會做到外籍人士的生意。

那麼,我就忍不住的想再問…所以,寫出這樣的台式英文,如果不會講中文的外籍人士,真的看得懂嗎?而且…門口的標語寫了句英文,但進入店後的所有告示都只有中文,以及店員只會講中文的情況之下,這樣所謂的“有心”,到底是助力還是阻力?

行銷概念上,先利其器這類型的理論,我們下次可以另開一篇文章作討論;這次這篇,我想指出來的是,如果所寫的是“台式英文”,我們如何指望在英語溝通上,對方能準確的明白我們想表達的想法呢?而這樣的英文,正是想讓英文程度與眾不同的我們,需要加強的地方。所謂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魔鬼都在細節裡;意指細節成就完美),如何把所寫 / 所講的英文句子,準確到位的表達,就是讓我們脫穎而出的關鍵。

所以,回到照片中的英文:Delicious, because everything is just made! 問題出在哪裡呢?

Everything is just 'made',重點在於,make這個字所帶的涵意太多,因而讓句子的語意模糊;看得懂中文的我們,可能可以輕易的猜出它想表達的意思是說:我們的食物都是現做 (just made) 的。只是,make這個字,卻因為同時帶有被製造、使…做…、甚至有刻意做出的意思,因此整個語句也同時帶有“所有東西都是作假的 / 人工製出的”這樣的意境。

所以,用英文去思考英文,跟用中文思考英文,所表現出來的句子,差異就出來了。個人覺得,比較建議的寫法,可以改成:everything is handmade / everything is fresh!

P.s. 但是, fresh後面記得別又因為台式英文而寫成 fresh out哦!因為fresh out的意思就變成“售完”了…意思就又完全不一樣了喲!

Monday 13 January 2014

[Personal Branding] What is Your Personal Brand?

A lot of times we see people walking on the street with fashion hair style, pretty dress, or professional outfit...etc, all of these makes us wondering what do they do; in other words, we get interested in people merely from the way they look.

What we wear / present every day is probably not we think it is pretty / handsome. It is because we "think" how others will think about us. In short, our personal images are a reflection of who we are , which means it is our Personal Brand.

So, how do you look after your own brands?

Of course, we do not judge people from their look however, you know how important it is to build up a good first impression in people's minds, say an interview, your first date, any kind of events...

When I was at University, I was a member of a team called PA, Protocol Ambassador; it is a group that in charges of all important events in the university in Chia Yi, Taiwan. We represented as the first impression for our place; when guests came, we were at the front line to meet them. Therefore, we did a lot training about how to dress up and being professional that could represent as a host of our place; also, we were trained to be a tour guide for our guests in our campus. As well as hosting a ceremony, how to put proper makeup, how to walk, and how to smile!

Every tiny little thing needs practice, even the professional postures and smile. That is how we build up our personal brands, even years after I left the team, I still use those skills everyday, including how to dress properly, walk, guide, and present friendly and professional services.

How about you? Do you take care of your personal brands? Feel free to share your ideas with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