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Posts

Friday 22 August 2014

[Business Tips] 管理撇步 - 吃快打破碗的業績壓力


今年過生日的那個月份,我的某個銀行的業務員打電話給我。大部份的我們,接到這類型的電話都是快速的告訴他們whatever you are trying to sell, I do not need it and I am not interested in it. 這當然是因為這類型的電話銷售實在是太氾濫、太煩人了。

而我曾經有過被主管 / 公司要求一天要打出幾通電話這種經驗,雖然不是電話銷售的產業,但也真實的感受到那種無奈與壓力。剛好那天我不忙,而且心情不錯,就聽聽看對方介紹一下產品吧!尤其通常電話那頭都是對社會可能充滿理想與熱忱,只是可能工作經驗不多、或者是剛好所學的專業尚未累積夠多實力的年輕人,立刻被掛電話讓他們不只完全沒有達成業績的可能、練習cold calls的機會或介紹產品的經驗也就少了一次,甚至,我自己心想著,也可能又讓一位年輕人對工作少了一些熱情…光是這樣想著,我就不忍拒絕了。

既然對話那頭很多時候是經驗不夠的年輕人,很多時候,我心裡都替對方想著:“不行,用這種講話方式,根本就不吸引人”、“不行,對自己的產品不夠了解,一定會被問倒”…根本就非常雞婆的想順便給對方一堂免費的訓練課程算了。

但是這天,這個弟弟有做好功課、口才也不錯、交談應對也不差。嗯…這更讓我有興趣與對方談話了。

聽了對方認真的介紹了新的小額投資計劃,我那陣子也確實有這樣的需求在腦中計劃過,正合我意,很好!於是我也來來回回與對方問了更多產品細節,對方也確實有下功夫,都有回答到癢處。

不巧的,收訊不佳,電話斷了。

我試著回撥,可惜,我們都知道,這類型的call centre都是那種無法回撥給原撥話人的號碼,我無法與對方聯絡。當天之後,也都沒有再接到這位人員繼續打電話來了…

隔天,我在會議上,對方打來了!我很抱歉的說:不好意思,我在忙。你要不要給我你的聯絡方式,我再打回去給你?

對方大概擔心又是聽到這種一貫的回答,急了。忙著說,那他先幫我確認要買,他們的人員會再打電話跟我確認後面的細節。後續的對話大概是這個樣子……

我:我還想要多了解這個產品,但我現在真的沒時間。或者是你要不要跟我說你們這個產品介紹網頁,我今天晚點上去看看,再跟你們的人聯絡?
對方:不好意思,這個產品因為只特別開放給當月生日壽星而已,所以網頁上找不到。
我:那你要不要再晚一點再打來?
對方:這個產品是有時效而且有限額的哦,如果不早點作決定,可能之後就沒有了。
我:(嘆) 那還是你給我你的電話,我一開完會就打給你?
對方:歹勢,我們的電話都只能外撥,無法接來電。

之後我就火大了。

看到問題了嗎?這種類型的電話銷售在台灣有太多了,但是成交率有沒有想像中的高?效率有沒有想像中的好?

對於potential customers,我明白業務員都想快點成交定案。只是,一時為了業績壓力而反而讓潛在客戶放棄對談,到底是誰的損失?企業家們,你們有為最基層的銷售人員做好完善的support嗎?

我常常跟call centre的人員還有企業主說,不管產品多棒、多限量、多限時。如果你不提供給客戶有效的聯絡管道。我明白這樣的限制往往都是公司上層給的制度,基層人員其實沒什麼機會反應給上層。只是,這種溝通就成了單向溝通,這也是行銷學中最基本的4P之一 - Place - 不管是前半段提到的業務員對客戶、或者是公司上層對下層,這些溝通都是容易失效的。

通常我們會建議企業們,提供客戶夠多的溝通管道,提供給客戶方便,就會讓人感受到用心與貼心。

不讓客戶再找機會更了解產品,就無法讓客戶信任、也無法讓客戶感受“自己選的最好”這種行銷技巧。
不提供客戶主動的聯絡方式,同樣也是信任度問題。如果我無法完全信任我的銷售員,我怎麼可能購買他的產品?
急於將案子成交,也是極大的致命傷。一樣是信任感與溝通問題,客戶如何真心相信你們的產品能讓他們得到好處?(雖然很多時候,確實也是企業得到的好處較多,但是,作生意嘛…總是要給人賺的,不是嗎?)

近幾年,台灣的企業們慢慢比較重視雙向溝通的管道,雖然“marketing”一詞也因此被過度使用,甚至不是專業的人員都能掛上marketing specialist這類的職稱。只是,業主們,你確定把這些管道提供出來,一切就好了嗎?

有多少公司開了FB粉絲頁卻沒有去管理?設了網頁卻沒有去更新?開放了email給消費者可以聯絡,但卻從來沒有去開那個信箱?或者根本一週才管理一次?這些全都是不合格的行銷方法。

計劃、行銷這種東西都是長期的,不是配備買好了擺漂亮了就能交差。

我個人的解讀是,MARKETING這個字為什麼後面是ing,就是因為它是一件一直在進行的事。是要一直有人去照顧維護的。一時為了業績而吃快打破碗的案子、一條只能單向走的溝通管道 (不管是internal 還是 external)、一個虎頭蛇尾的行銷企劃,全都會成為最後讓單子流掉的關鍵。

對我來說,我只是少了一個花錢的機會。只是可惜了那位開頭做得很好,卻被公司制度狠狠的踩了一腳因而流失業績的年輕小伙子。



Chi -  你的個人品牌訓練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