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Posts
-
"Would you please take a hard copy of this document and bring it back to me? Thanks!" 在倫敦工作的時候,主管拿著一份文件這樣跟我說;我其實有聽懂她希望我把文件拿去影印...
-
Photo Credit: http://www.landin.com.au/leasing-commercial-property-central-coast 關於租借的英文單字,我們最熟悉的大概就是 Rent 這個字吧? 中文有租用、租賃、頂讓,這些不同的字...
Tuesday, 13 September 2016
[English Skills] 進階英文 - 神秘的cakewalk由來
我們在學英文的過程當中,應該都有學過「A piece of cake」這個詞,表示輕而易舉之事。不過,有人思考過到底為什麼「一塊蛋糕」這個詞會與「輕而易舉」劃上等號嗎?
詞源學的研究有時候會因為找不到完整的文獻紀錄而只能由各式的說法中,勉強找到一些可以把故事串連起來的說辭,並把它們用來解釋現代用字的意義;而「A piece of cake」大概就是歸類在這種字詞中。
據說a piece of cake早期在英國確實只是單純被用來形容「一塊蛋糕」,例如:「She gave me a piece of cake and a cup of coffee. (她給了我一塊蛋糕以及一杯咖啡)」,當時,這個詞多數是在英國被使用。一直到1940年代才出現在空軍的紀錄中被用來描述十分簡單、不費力的任務 (例如:It was a piece of cake to find the target area (要找到目標地區簡直是易如反掌))。有人說,這個詞會如此被轉化,當然不是因為烘培蛋糕很容易(有自己嚐試製作糕點的人可能都知道,那可一點也不簡單!),比較多的說法是認為,因為蛋糕/或其他糕點十分美味,總是一不小心就吃個精光,所以把蛋糕吞下是多麼簡單的一件事呀!久而久之就逐漸發展出這樣的雙關用法。
註:所以也有人會使用「As easy as pie (像派一樣簡單)」來表達與「A piece of cake」一樣的意思。
但是同樣的詞,在美國的轉變歷史就顯得耐人尋味了,比英國使用a piece of cake更早以前(約18、19世紀時),美國當時仍然有奴隸制度,而在那個時期的白人社會之間有著一個稱作「Cakewalk」的活動,據說是特地開放給奴隸們參與的活動,但是美其名是讓他們有個娛樂,事實上卻是要他們學習白人主子們的優雅姿態,活動當中其中一個重頭戲就是一對一對的奴隸要圍著一個蛋糕繞圈圈,表現得最好的一對就能帶走蛋糕當獎賞 - 這種活動最讓人覺得諷刺的是:決定奴隸們要參加活動的是白人主子、決定活動內容的也是白人主子、就連批判誰應該得到(那個由奴隸們製作出來的)蛋糕,都是這些白人。幸好這樣的奴隸制度在最後漸漸的消失了,但是當時那個「Cakewalk」的詞卻因此被傳了下來,慢慢的被轉化成現在大家都不記得背景的新定義。因此,與「A piece of cake」同樣帶有「輕而易舉」之意的另一個詞就是「Cakewalk」,而最後語言之間的交流轉化,這兩個詞才慢慢的都被接受並可交互使用。
可惜文獻資料有限,英美兩邊在這個詞上的使用歷史都有各自的說法,哪邊先發明了這個用法、為何cakewalk最後會變成a piece of cake,都已經逐漸被人們淡忘。但是,認識字詞背後的小小故事,讓以後我們在閱讀文章時,如果看到這兩個詞,或許還是能想想這個帶有一點悲傷的歷史,別讓種族/性別岐視、或者是霸凌的這些議題,成為握權者「輕而易舉」的行為。
其他參考資料:
1. http://www.stuffyoushouldknow.com/blogs/cake-walk-the-strange-origin-of-an-unwittingly-prejudiced-term.htm
2. http://www.cracked.com/article_22920_5-common-sayings-you-use-all-time-with-awful-origins.html
3. https://britishisms.wordpress.com/2015/04/30/a-piece-of-cake/
Wednesday, 7 September 2016
[Internal Marketing] 內部行銷 - 企業沒良心,拜媽祖也沒用
本文經過潤飾刊登於2016年09月07日自由時報D8版副刊<<職場開麥拉>>特輯
過去幾年以來,台灣不斷的爆發出黑心食品的事件,才終於讓企業與顧客們開始更加重視「道德」這一塊的議題。
據我所知,英國 Brighton 大學裡就有「行銷道德 (Marketing Ethic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這一塊選修科目,但是比起「國際行銷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Marketing)」、「行銷企劃 (Marketing Planning and Strategy)」等課程,選修的人數相對少了許多,畢竟大部份人可能會認為「幹嘛選那種課?這年頭沒有人會注意行銷道德啦!可以賣出去就好,誰管那麼多?」。
然而就像近十年前開始被重視的綠能議題,確實有些企業開始注重環保、綠能、以及社會責任這一塊是因為這可以變相的提升企業形象,然後最終可以加強顧客對該企業或品牌的忠誠度,進而增加銷售量。行銷道德這件事,也是近幾年才慢慢開始大量被討論的主題,而它本身也確實是企業社會責任裡的一環。
不過就算是抱著能提升銷量的動機去做的話,久而久之也會讓企業養成習慣的,這種正向循環就會是一種好的系統。
改變,絕對是需要時間去養成的。如同許多的社會運動,都是需要一次又一次被提起、被大眾所注意,然後才能漸漸被養成習慣,成就一種新的氣象。
所以我想起某次媽祖出巡時,有新聞報導所稱的「黑心企業」負責人也下跪祭拜,沒想到媽祖直接繞過他們,企業負責人們都傻眼;而這時旁邊有民眾大喊了一聲:「沒良心,拜媽祖也沒有用啦!」
行銷道德可以粗分成兩個方向去討論,分別是對外與對內的形象。
當這樣的意識逐漸被消費者注意之後,我們漸漸會願意花多一點點(但負擔得起)的價格購買 公平交易(FairTrade)的產品 (例如某知名咖啡所販賣的咖啡豆或巧克力)、消費者也開始喜愛有環保標章認證的電器產品 - 這些都是該議題被討論多年之後才逐漸的被接受與提倡,而這就是對外的形象營造,久了就會有雙贏的正向影響。
對內的行銷道德比較少被討論,因為身為員工,我們很難在企業做出不道德的行為時勇敢站出來與自己的上司對抗。尤其早期台灣的社會氛圍,總是提醒著我們「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常常也有人勸說「先忍一忍吧,人家發薪水給你,你拿人手短。」
在我們需要學習的階段,對於應該虛心受教學習的事務,當然是要吃得苦中苦,才能成為人上人。但是如果你明知道公司正在做不合法的事呢?如果企業為了想要增加利潤,不願意開源,卻變相縮短員工工時來節流,員工只能乖乖噤聲聽話嗎?老闆叫你摻毒奶粉就照做嗎?老闆叫我們把過期的食品改保存期限再轉賣,我們就聽話嗎?沒有良心與道德的企業,在資訊不發達的過去或許可以蒙混過關,但是現在,不只設備廠房應該升級,就連管理方式都應該隨著潮流進化。
身為基層小員工,我們或許有家庭壓力、有經濟壓力無法隨意的說出「我不幹了!」這種任性的話,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在求職時把「道德」的議題列入參考項目。或者也可以多多與朋友討論這樣的議題、了解工會存在的必要、思考勞資雙方的保護機制;越是讓企業知道員工與消費者在乎,彼此相互制約,才能成就一個更好的工作環境。
*參考資料:
綠色和平組織
公平貿易協會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