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Posts

Thursday, 30 July 2015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餅乾都不餅乾了I


說起餅乾的英文,大家是否第一時間想到 cookie 這個字呢?

Cookie 應該是台灣大部份學生第一個學到代表餅乾的英文字。事實上,到了英國唸書後,我才發現不是所有的餅乾都叫 cookie,而且,在英國講 cookies可能還有人聽不太懂呢!

原來,不同類型的餅乾,說法可是不一樣的喲!
一般我們常吃的甜餅乾,在美式的用語就是我們所學的 cookie;而同樣的東西,在英國則是稱作 biscuits (如圖1)。

然而,在英國旅行後,一定會有人發現還有另外一個詞:shortbread (短麵包?),這個字的由來是因為 shorten 這個詞在動詞有代表加入起酥油的動作,也就是讓烘培的食物稍微變得脆一點。因此,shortbread 其實就是 biscuit (cookie) 的一種;而叫作 shortbread 的餅乾通常是叫那種英式的牛油餅 (如圖2),現在口語上則還是比較習慣單把biscuit 與 cookies 用來稱呼甜餅乾居多。
圖1:Cookies / Biscuits
圖2: Shortbread















最讓人困惑的,就是當你在美國說 biscuit 時,他們腦海中想到的,可能完全不是你想吃的餅乾喲!有沒有發現 biscuit 發音唸起來像「比司吉」呢?我們在某知名炸雞店所看到的比司吉,口感甜甜鹹鹹的,它們其實就是美式英語中所稱的 biscuit (比司吉)。只是很剛好的,因為英國也有口感類似,作法差不多的點心,它們則是叫作 scone (司康),比較講究的人們可能可以分得出來兩者的作法差異,但我個人是覺得大部份的人可能不易察覺。所以為了不想要讓人想要餅乾卻拿到比司吉、或想吃比司吉的人反而拿到餅乾,在美式的說法中,有時候便會直接以 American Biscuit (美式比司吉,如圖3) 來說明他們想要的不是英式的甜餅乾。

圖3: American Biscuits / Scones















所以,不同的國家對於特定的東西可能有不同的說法。雖然現在網路無國界,其實大多時候講錯了,別人一樣是聽得懂;不過如果可以一次就聽懂他人想要的東西,就更不會掉漆喲!最後就把這些圖片再整理一次給大家作比較嚕~

關於薯條、還有比較脆的薄餅與洋芋片,也有不同的說法,我們就分下次再討論了。

美式與英式的餅乾與比司吉說法

Monday, 20 July 2015

[Internal Marketing] 內部行銷 - 員工是資產


繼上上週我們聊到了自己對於定義成功的思考模式,或許,很多人也受了外在因素的影響,讓公司環境、同事、領導人與上司阻擋了自己往前往上進步的路。

所以我想來聊聊幾個主要的外在因素,想想這個問題:你的上司把員工當作資產嗎?

當員工在工作上提不起勁、無心投入自己所處的角色時,除了自己不適合這樣的職位或是能力不足等內在因素之外;公司、資方、管理者這些人,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當上司不把員工當作資產照顧,反而是不斷消耗員工時,工作的熱情將會消失得很快。

我曾經有個同事,剛好連續兩個月都各請了一天假,一次是感冒請了病假一天;另一次請了一天事假。結果老闆把他找進了辦公室…
老闆:「你為什麼一直請假?這樣你的績效、考績將會很差。這樣下去不行。」
員工:「我一天是感冒,但另一天我爸爸生病,我只好請假帶他去看醫生。」
老闆:「誰知道你講的是不是真的,就算拿出醫生證明,那種東西也可以作假。」

後續當然是被唸得很慘之後就草草過關了。只是,一次又一次這樣就假裝沒事嗎?
你的員工被如此拷問,企圖心不會被打擊嗎?如此不被信任,在工作上還有獨立思考的信心嗎?

員工是企業十分重要的資產,因為選人需要時間、栽培養成也需要時間、這當中的過程都是不斷的在支薪;如果聘到了不適用的人才,對企業來說,絕對是一種消耗。不忍心請員工及早去找尋他們的下一個春天,就像不適合的伴侶一直勉強在一起,不只浪費彼此青春,也在消耗兩人的體力。

反過來說,明明能力與條件都適合,但是資方與管理人員卻無法給出好的條件來好好留住員工,讓員工心灰意冷的跳槽到下一家公司、甚至在離開後再去向其他人告誡,讓他人不要再誤上賊船…長期下來,公司的形象將會越來越差、員工不再有戰鬥力、人才流失快速…這些終將讓企業付出更慘痛的代價。

老闆們、經理人們,你們用對方法來留住手邊的好人才了嗎?
以下幾個影響人才去留的關鍵點,讓已經身處管理階層的經理人與老闆、或是未來的主管們,思考看看是否有好好利用吧:

1. 讓員工驕傲的福利條件
台灣七成以上的企業可能都只是小公司,規模無法像跨國企業那樣能替員工設立安親區照顧小孩、或是辦公室有溜滑梯提升大家的創意力。但是,總有一些什麼想法是能讓員工覺得格外驕傲的吧,足夠讓員工能滿意的薪水當然是基礎條件,否則一位總是需要擔心自己明天繳不出電費、後天付不起房租的員工,很難能全心全意的在公司全力衝刺。

其他的小福利也能有許多新花樣 - 例如我以前有老闆會讓每一位員工有生日假,因為每年的那天,你是獨一無二的,可以任性不要上班。也有看過有公司會在員工期滿一年時,在辦公室替他開趴慶祝,歡慶他們撐過來了!或者是有朋友每週五可以帶自己的寵物去上班…

2. 價值觀
企業價值是否一直與實際的企業文化相對應呢?求職者會以公司所標的企業價值來判斷自己的人格特質是否與這家公司相符;但是如果進入公司後才發現,口號寫著「創新」的公司,其實又保守又古板…這種結果很難不讓人灰心。

3. 員工訓練
小公司或許不夠有經費三不五時就去上課學技能或考證照;但是基本的產品訓練、文書操作或簡報訓練都是應該能夠提供的。許多小型公司甚至只提供產品傳單介紹,就叫新進人員自己讀資料消化,然後就把他們都推上戰場了;實戰的經驗確實能直接學習,但是,也會最容易讓員工在站出來時讓客戶感覺不夠專業、丟了公司形象的臉也讓自己挫折感加倍。

提供最基本程度的員工訓練,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重新受訓,不只是讓下多更有感覺被支持的動力,也提醒員工時時記得最基本的知識與原則。

4. 升遷規劃
小公司向上升職的機會或許不多,但是讓員工在面試時就清楚知道公司的考績計算方式以及未來可能的升遷管道,能讓下屬有目標的前進。有方向的努力比盲目向前衝的感覺踏實得多了。

5. 信任與權力下放
如同之前介紹到的幾款「職場小人」,如果企業的老闆或經理人是這些類型的職場小人,不願意信任自己的下屬、不肯下放權力或甚至不斷的插手員工所做的每件事 (好聽的說法是:凡事親力親為…);員工感覺自己不被信任,進而覺得自己十分的無能,最後會變得沒有野心與工作動力。

經理人與老闆們,你們用了哪些方法留住手邊的好人才呢?
小員工們又做了什麼來讓上司認為我們是值得付出的菁英呢?

Tuesday, 14 July 2015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好害羞!你想要一個乳頭嗎?


"Take a break! Would you like a nibble?"
下午時段,同事拿著一盒小零食靠近我,然後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嚇了一大跳,整個人緊張到臉紅心跳的,他為什麼問我要不要一顆乳頭?!

看到我那麼驚嚇,我同事突然笑了出來,然後進一步解釋給我聽:

原來 nibblenipple,兩個字的發音很像,只有中間短短的 b 與 p 的些微差異,在快速的對話當中,有時候真的不太容易聽出差別。認識這個兩個字之後,才能直接由上下文的對話來了解語意。

是的,我們胸部上突起的乳頭,英文就是叫"Nipple"。不過,其實,如果想要形容任何乳頭狀的凸起物,都是可以用 nipple 來形容的,例如小嬰兒在使用的奶瓶,上面那個吸嘴處,就是叫 nipple ;現在口語上,也有用 teat 或 tit 來形容,唸起來比較簡單。

那另外這個不小心讓我很害羞的字 - Nibble 呢?
Nibble 其實跟乳房完全沒有關係,它的意思是指一點一點的…例如,吃東西時,一小口一小口的吃;或者是一點一點的消化資訊,都可以用這個字來形容。

所以我同事帶著零食出現在我身旁時,他其實是想要問我:「下午了,休息一下吧,要不要拿點小東西吃一下呢?」

所以,下次有一點點嘴饞時,就可以跟旁邊的人說:I need something to nibble (我需要一點小東西吃一下);或者是把 nibble 作名詞使用 - I need a nibble, do you want anything from the corner shop? (我需要零食,你有想要我順便從路邊小販那裡帶些什麼回來嗎?)。

只要小心別把 nibble 講成 nipple 就好嚕~

Friday, 3 July 2015

[Personal Branding] 個人品牌 - 成功的定義


今年年初的時候,我從科技產業資訊室的文章中讀到一份關於如何在新的一年,給自己一份新的策略評析的方面的分析。內容很有趣的提到不論是在自我生活或是職場環境中,個人與企業都可以利用「策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來幫助自己評量目前的表現以及展望未來的路程。

那篇文章在我的資料夾中躺了許久,每次我打開讀完時,都信心滿滿的想要給自己來個深度評估、好好計劃一下。但是,當我拿起紙筆時,我又突然茫然不知所措了。

到底為什麼下不了手?我不斷的思考著這個問題。我並不是一個對自己沒有想法與規劃的人,怎麼會無法順利的寫下對未來的想法與策略呢?

同樣的問題,或許也發生在許多人身上吧?甚至,有些人也真的從來沒有好好認真的想過自己對未來的想法吧?

我因此再往後退了一步,從網路上讀了許多探討個人的文章 - 然後發現,更重要的一個基本思維 - 我們得要先知道自己對成功的定義為何?

對於追求「成功」,總有幾個黃金法則,包含:不斷的進修,充實自己才能開拓新的視野,也因此才能思考成功對我們來說是什麼、不怕挑戰、在計劃當中也給自己有限度的彈性空間可以隨時調整計劃…。只是,再更深一層的思考下去,到底…成功對你來說,定義是什麼?

沒有對自己先定義好成功,就無法知道自己往前衝的時候,目標到底是什麼?路又在哪裡?

我有朋友從小到大目標只希望完成學業後,可以嫁給自己心愛的人,安安穩穩的當人妻,在家相夫教子就好。那時候,就有同學悄悄的替她覺得可惜:「一個功課這麼好的女孩,怎麼會這麼沒有野心?不是應該要努力唸到最高學府、出國深造後到跨國企業好好打拼才是呀!」。所以說,社會普遍期待或別人渴望的「成功」,都不見得是我們心中最希望的成就。

你對於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Jennifer Dulski (Change.org的營運長)在Yahoo近十年的經歷裡,也發現不同對於不同的團隊,每個人希望達到的目標不同,想要被獎勵的方式也不同 - 有人只希望有成績就被加薪、有人不需要加薪,但希望能當部門的年度風雲人物、也有人希望能適時的被升職以作為鼓勵…

因此,她也提供了一個小方法,幫助大家可以提高對自己的了解,進而掌握自己的人生目標:

寫下自己渴望被獎勵的方法、以及生活中什麼東西最能讓我們感到滿足?

- 有很高的薪水?多高才能滿足?
-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職等?
- 在同事面前被主管表揚?
- 成為同事之間公認最信任的人?
- 到知名外商工作?
- 可以不用像其他朋友那樣瘋狂加班,準時上下班是最開心的事?
- 工作地點離家超近!不用忍受每天通勤一二個小時的折磨?
- ……

這個列表可以有千千萬萬種答案,重點就是自己要對自己完全的誠實!

把自己想要追求的一切都寫下來,再用不同的顏色區別 (例如:綠色是現在已經滿意、黃色是普通、紅色則是目前完全不滿意的項目)。如此一來,就能清楚知道自己應該繼續朝什麼方向前進了。

當然,這些目標或許都是需要時間累積的,包含我們可能還需要再去進修、需要再學習新的技能或者是需要再達到某些工作成就才能讓自己站在那個我們想要的位置。但是有了這樣一張圖表,就更能知道我們還離自己的「成功」有多遠 (或多近!)。

2015年已經過去一半了,趁著週末的咖啡時光,拿好紙筆,好好想想自己想要的成功是什麼吧?有這些目標,才能進一步建立所謂的「策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然後年底時,大家再一起來看看自己完成了多少!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