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Posts

Wednesday, 15 June 2016

[Business Tips] 管理撇步 - 品牌重生之路


本文經過潤飾刊登於2016年06月15日自由時報D6版副刊<<老闆看過來>>特輯



過去四十年的時間裡,台灣許多中小企業靠著精實的苦幹建立出信賴度高的產品,為台灣的經濟成長過程寫下風光的一頁。只是隨著時光的演進,人才外流、價格競爭力遠遠不及那些生產成本較低的其他國家;所以工廠外流、跨國集團進駐、本土小店紛紛面臨倒閉風險。

不同的時期都會吹起各種復古風,就連企業也不例外;於是開始有了許多打著「古早味」口號的店家,也有老店新開或是結合復古風氣的創新設計…等等。

為什麼同樣是老口味,有些企業似乎再也沒有動力、人才盡失、整個工作環境毫無生氣;有些巷口小店只剩老闆默默的坐著看著電視,只因為房子是自己的,所以沒有房租壓力,賺一筆是一筆的苟延殘喘著。可是,有些公司卻是靜靜的小而美小而精的概念,雖不是跨國大企業,卻全公司都是外語人才,老闆一聲令下都能各自獨力前往陌生國度參展、看展、與開會;也有精實的路邊小宅,雖然一如以往的只賣幾項產品,生意卻絡繹不絕?

「那些都有財團在幫忙啦!他們有錢重新裝潢、改包裝打廣告,我們小公司都沒有那種本錢跟他們拼啦!」
「反正景氣本來就不好,產業外流都是遲早的事。現在就是把舊的訂單顧好就好了,不要再去奢望能成長多少了,公司不要倒就好了。」

是否對這些回答感到熟悉呢?

對於企業轉型與品牌重生這回事,或許有幾個方向可以提供給業主思考一下,是不是沒有下對藥方呢?

行銷 = 業務?
太多企業把業務人才掛上行銷之名,過去二十年來因為「行銷」這個字被濫用過度 (如同曾經的「某某科技公司、某某光電」那般),似乎認為改了名字,命運就能有所改變。據說曾經有位打火英雄 Red Adair 這樣說過:「If you think it is expensive to hire a professional to do the job, wait until you hire an amateur - 如果你覺得花錢聘請專業人才來做事很昂貴,那就等到你聘到外行人後再來看看哪個付出的成本高吧」。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科目都是單獨成立的一個科系,因為各個角色都有他們應該擁有的專業。
行銷,不等於業務;會講外文,也不等於能做口譯。或者,資深,不等於能擔任管理職;文靜也不等於應該做助理或其他內勤工作。

產品差異性
對於自己所賣的產品,最自豪的特點是什麼?
我見過太多主管直接在員工教育訓練的時候跟下屬說:「我們的產品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啦,要說便宜,人家強國都比我們便宜的多;但是你們還是盡量去拉客戶,反正會買的就會買。」這種對自家產品一點自信都沒有的主管,又怎麼能讓新進人員信任這家公司呢?
產品差異性指的不只是貨品本身的品質,其實還有包含「與客戶如何維繫情感」、「售後服務」、「企業形象」、以及「品牌價值」等等。一個銷售行為後面是有著各式各樣的情緒因素引導而成的效果,經濟起飛的時的台灣,或許只要打開店門有人顧店就能賣得出產品;但是時代在進步、消費者在進步、科技也在發展,如果無法把銷售的各種因素都考量進去作包裝與行銷手法的話,又如何能在眾多同業當中脫穎而出呢?

內部行銷
不要認為行銷只有對外 (這就是為什麼行銷不等於業務的原因之一),除了對外需要重新思考策略,對內也要有所計劃。人才流動率高的環境,在不斷找新人與重覆教育訓練的循環之下,都是營運的隱形成本;如果你的人才受過訓練之後可以專心穩定的做職位上專業的事,才能更加提升工作效率,當然也能替公司省下金錢。內部行銷指的是每個人都把與自己一起共事的人視為客戶,目標自然就是讓客戶滿意,也就是讓同事或主管滿意;這樣的正向循環才能帶起整個工作環境的氣氛與動力,讓你的員工都能成為公司的活廣告。


還在認為別人的成功只是砸錢就好嗎?如同家要常打掃那般,過去十幾二十年都沒有好好經營的企業要立刻轉型絕對有些難度,但是小預算也有小預算的玩法,如果不趁著近幾年的轉型潮,你覺得你的企業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如果你的管理人才從來沒有上過任何一堂管理課程、如果你的業務只是個愛講話的人,請記住,外界那麼多免費或付費的管理課程不是開假的,而且愛講話與講對話根本就是兩回事。對內把你的人才訓練成專業人才而不是外行人,對外把產品形象與企業形象重新想過一遍,找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挺過這一波轉型潮。


同場加映:
把員工視為資產
以及讓員工成為活廣告
產業升級,才能提升員工忠誠度



Chi -  你的個人品牌訓練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