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Posts
-
"Would you please take a hard copy of this document and bring it back to me? Thanks!" 在倫敦工作的時候,主管拿著一份文件這樣跟我說;我其實有聽懂她希望我把文件拿去影印...
-
當需要在告知他人 “ 我這幾天會跟對方聯絡 ” 、 “ 這幾天會打電話給他 ” 這一類的用字時,習慣講中文的我們,常常會在英文的句子裡寫下: “I will contact them these days” , “I will give him a call these da...
Tuesday, 28 June 2016
[Business Tips] 管理撇步 - 客服人員隱藏的力量
本文經過潤飾刊登於2016年06月28日自由時報D6版副刊<<職場開麥拉>>特輯
「好的,我們會把您的意見反應給主管知道。」
「不好意思,是我們系統錯誤沒有處理好您的訂單,現在已經修正好了。」
「抱歉,這不是我能決定的,但我會幫您把問題回報給主管。」
「對不起,這是我們的規定,我沒有辦法處理您的要求。」…
這種類型的包裝話語,你是不是也聽得很多了呢?
其實不論是 B2B(企業對企業) 或 B2C(企業對消費者)的角色,有與客戶直接接觸的人應該就能很明白「有客訴時,首先要安撫好客戶的情緒」,而且很多時候,客戶只是一個需要有個發洩的出口而已。
但是,身為基層員工的我們,許多時候真的除了講出這種包裝語言以外,完全沒有處理的權力,想要多做些什麼讓客戶開心一點,卻因為不能亂開支票、亂承諾而無能為力。
2014年的時候有個新聞報導日本迪士尼在1998年時正好有一位小女孩跟著家長排隊想搭某一設施,因為身高差一點才達標而被工作人員拒絕了。可是,迪士尼可不是只有說出文章開頭的那些道歉句子喲!工作人員開了一張「未來通行證」給這位女孩,告訴她未來當她身高到達標準後,再入園就能直接免排隊的優先上座呢!
有感受到這種服務的差異嗎?
沒有任何補償動作的道歉,換來的結局可能是客戶失望透頂,而且從此不再上門。
想想看,當你吃而一家好吃的店,或許不一定會告訴朋友;但是吃過一次服務糟的店,從踏出店門開始,我們可能逢人就要講一次自己的遭遇,這種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應,就是行銷中所謂的 Word of Mouth (口耳相傳),而這個效果是業績成長的關鍵之一。
企業應該適度的下放權利給第一線面對客戶的人員,因為他們往往有能力把客訴的危機化為轉機。回到迪士尼的事件來思考,當女孩長大了,因為有了這張印刷成本或許只有幾塊日幣的通行證,她的家人為了要帶她再次前往,一共會至少買3張門票,而她因此對該品牌的認同感大增,這之間所獲得的價值,套句有名的廣告詞說的:「無價」。未來這種正向效益將會因此一直循環,好的業績將會再帶來更好的效益。
反過來說,如果基層的服務人員沒有決定權,無法適時的給予安撫客戶情緒的補償,再多的抱歉與話術,都將流為空談。當然身為消費者的我們也不應該為了獲得好處而惡意抱怨鬧場;不過在現今的社會裡,四處都有爆料達人的環境下,我想也不是每個人都想要因此爆紅吧?
身為主管或老闆的你,又給予基層員工什麼樣的支援與權力了呢?
有心一點,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思考之後,應該不難發現那些讓自己企業更上一層樓的靈感。
Monday, 27 June 2016
[English Skills] 進階英文 - Lease or Rent?
Photo Credit: http://www.landin.com.au/leasing-commercial-property-central-coast |
關於租借的英文單字,我們最熟悉的大概就是 Rent 這個字吧?
中文有租用、租賃、頂讓,這些不同的字來形容租借,你知道它們在英文中也有分別嗎?
學英文的過程中,基本上會接觸到三種與租借相關的字,它們的分別大概如下:
Lend: 借出,擁有者借出給使用對象 - 通常指短時間的借出,而且不會有金錢交換
Borrow: 借入,從擁有者那裡借東西來使用 - 通常指短時間的借入,而且不會有金錢交換
Rent: 租用,可以使用於出租者或租用者,應用範圍很廣,所有動產不動產都可以使用,租用時間長短都可,而且這其中包含有金錢付出作為租用的代價。
以上這些簡單的分類,相信大家都蠻懂的。
不過當我們再加上 Lease、Let、以及 hire 這些字下去比較呢?
這三種字都是帶有金錢做為租用代價的出租,可以先從下面例句比較看看差異:
例句一:
They agreed to lease the flat to him. (他們同意把公寓出租給他。)
例句二:
I am planning to let our house (out) for the Summer. (夏天時我想要把我們的房子租出去。)
例句三:
We hired a boat for Dad's birthday party. (我們租了一艘船來舉辦爸爸的生日派對。)
廣義來說,以上的三種例句,都可以把租借這個動詞替換成 Rent,語句還是一樣通順。
不過,在進階英文裡,三個例句裡的動詞,都有其應用時機,可以參考以下為各位整理出來的比較表:
Rent, Lease, Let, & Hire 比較表 |
在租用產品時,相信以後不只使用 Rent ,而是能依照不同的情境來作各式各樣的替換嚕!
Wednesday, 22 June 2016
[English Skills] 進階英文 - 拼字也有撇步的
我的家中是開旅行社的,所以從小到大都聽爸媽在跟同業講電腦代號時這樣說著:
「Taiwan T, China C, People P」,聽久了也很習慣使用這種拼字法來講英文。
到了正式學習英文的時候才知道,原來英文字母的唸法,是有一定的規矩的喲!
現在資訊交流方便,母語英文的人士其實對於我們外國人的拼字方法都很包容,基本上只要發音不要錯得太離譜,大家都不會刻意為難彼此。
不過,其實它有一套比較制式的用法,對於常常需要拼各種代碼或序號的人,或許對此有些概念也能有所幫助。
大部份的軍警、通訊相關的單位應該都很熟悉這一套用法,有人稱作「國際無線電通話拼寫字母」、或稱「北約音標字母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sation (NATO) phonetic alphabet)」,每個字母的詳細拼法如下圖: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sation (NATO) phonetic alphabet |
裡面的用字大多是一般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聽到的名詞,而且完全不用形容詞,猜測主要原因是因為形容詞會因為上下文而可能造成語句的誤會。而這種拼寫字母標準的唸法是:A for Alpha, B for Bravo, C for Charlie…以此類推。
現在的口語說法裡,有時候突然想不清楚要用什麼字來表達時,也可以用不同的詞作替代,記住使用的規矩就是,用名詞、盡量不要用形容詞或其他詞性的單字,然後也要記得少用破音字或變音的詞,例如:W for Who (wh 開頭的字發音容易讓人誤解,聽不清楚的話會搞不清楚是 W 或是 H )、或者是像 I for Infant (in 開頭這種類型的字有時候會與其他 en 或 em 開頭的字混淆 - 所以原則就是使用最基礎簡單易懂的字較好喲。
下一次有客戶打電話來訊問email的時候,就可以使用這個方式來拼:
「May I have your email address please?」
「Sure! It is Chi@gmail.com, C for Charlie, H for Hotel, I for India, @gmail.com」
「Great, I will send you an email to confirm the order soon, thank you!」
Wednesday, 15 June 2016
[Business Tips] 管理撇步 - 品牌重生之路
本文經過潤飾刊登於2016年06月15日自由時報D6版副刊<<老闆看過來>>特輯
過去四十年的時間裡,台灣許多中小企業靠著精實的苦幹建立出信賴度高的產品,為台灣的經濟成長過程寫下風光的一頁。只是隨著時光的演進,人才外流、價格競爭力遠遠不及那些生產成本較低的其他國家;所以工廠外流、跨國集團進駐、本土小店紛紛面臨倒閉風險。
不同的時期都會吹起各種復古風,就連企業也不例外;於是開始有了許多打著「古早味」口號的店家,也有老店新開或是結合復古風氣的創新設計…等等。
為什麼同樣是老口味,有些企業似乎再也沒有動力、人才盡失、整個工作環境毫無生氣;有些巷口小店只剩老闆默默的坐著看著電視,只因為房子是自己的,所以沒有房租壓力,賺一筆是一筆的苟延殘喘著。可是,有些公司卻是靜靜的小而美小而精的概念,雖不是跨國大企業,卻全公司都是外語人才,老闆一聲令下都能各自獨力前往陌生國度參展、看展、與開會;也有精實的路邊小宅,雖然一如以往的只賣幾項產品,生意卻絡繹不絕?
「那些都有財團在幫忙啦!他們有錢重新裝潢、改包裝打廣告,我們小公司都沒有那種本錢跟他們拼啦!」
「反正景氣本來就不好,產業外流都是遲早的事。現在就是把舊的訂單顧好就好了,不要再去奢望能成長多少了,公司不要倒就好了。」
是否對這些回答感到熟悉呢?
對於企業轉型與品牌重生這回事,或許有幾個方向可以提供給業主思考一下,是不是沒有下對藥方呢?
行銷 = 業務?
太多企業把業務人才掛上行銷之名,過去二十年來因為「行銷」這個字被濫用過度 (如同曾經的「某某科技公司、某某光電」那般),似乎認為改了名字,命運就能有所改變。據說曾經有位打火英雄 Red Adair 這樣說過:「If you think it is expensive to hire a professional to do the job, wait until you hire an amateur - 如果你覺得花錢聘請專業人才來做事很昂貴,那就等到你聘到外行人後再來看看哪個付出的成本高吧」。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科目都是單獨成立的一個科系,因為各個角色都有他們應該擁有的專業。
行銷,不等於業務;會講外文,也不等於能做口譯。或者,資深,不等於能擔任管理職;文靜也不等於應該做助理或其他內勤工作。
產品差異性
對於自己所賣的產品,最自豪的特點是什麼?
我見過太多主管直接在員工教育訓練的時候跟下屬說:「我們的產品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啦,要說便宜,人家強國都比我們便宜的多;但是你們還是盡量去拉客戶,反正會買的就會買。」這種對自家產品一點自信都沒有的主管,又怎麼能讓新進人員信任這家公司呢?
產品差異性指的不只是貨品本身的品質,其實還有包含「與客戶如何維繫情感」、「售後服務」、「企業形象」、以及「品牌價值」等等。一個銷售行為後面是有著各式各樣的情緒因素引導而成的效果,經濟起飛的時的台灣,或許只要打開店門有人顧店就能賣得出產品;但是時代在進步、消費者在進步、科技也在發展,如果無法把銷售的各種因素都考量進去作包裝與行銷手法的話,又如何能在眾多同業當中脫穎而出呢?
內部行銷
不要認為行銷只有對外 (這就是為什麼行銷不等於業務的原因之一),除了對外需要重新思考策略,對內也要有所計劃。人才流動率高的環境,在不斷找新人與重覆教育訓練的循環之下,都是營運的隱形成本;如果你的人才受過訓練之後可以專心穩定的做職位上專業的事,才能更加提升工作效率,當然也能替公司省下金錢。內部行銷指的是每個人都把與自己一起共事的人視為客戶,目標自然就是讓客戶滿意,也就是讓同事或主管滿意;這樣的正向循環才能帶起整個工作環境的氣氛與動力,讓你的員工都能成為公司的活廣告。
還在認為別人的成功只是砸錢就好嗎?如同家要常打掃那般,過去十幾二十年都沒有好好經營的企業要立刻轉型絕對有些難度,但是小預算也有小預算的玩法,如果不趁著近幾年的轉型潮,你覺得你的企業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如果你的管理人才從來沒有上過任何一堂管理課程、如果你的業務只是個愛講話的人,請記住,外界那麼多免費或付費的管理課程不是開假的,而且愛講話與講對話根本就是兩回事。對內把你的人才訓練成專業人才而不是外行人,對外把產品形象與企業形象重新想過一遍,找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挺過這一波轉型潮。
同場加映:
把員工視為資產
以及讓員工成為活廣告
產業升級,才能提升員工忠誠度
Monday, 6 June 2016
[Business Tips] 管理撇步 - 電子商務知多少
隨著科技的發展,各行各業無不跳入「電子商務」的懷抱當中,只是…在人人自稱「小編」、每家公司都有 FB (Facebook)、24小時用 LINE、Skype、與 WeChat 溝通的世代,我們對於所謂「好」的電子商務策略知多少?而業主們是否有用對人才、走對方向呢?
以前在加拿大想買某知名品牌的巧克力,無奈的網路科技尚未像現今這般成熟,而且雖有分店地址,但對地理位置也不太了解。結果發現網頁上有個 online chat (線上咨詢) 字樣 - 這對當時英文能力還不太自信的我而言,無疑是個大補丸 - 可以一邊線上查字典一邊打字,不怕寫錯呢!那時是 2006 年,這樣的線上真人服務讓我印象很深刻,也從此對該品牌印象加分許多。
近幾年最紅的幾個行銷字眼不外乎 Big Data (大數據) 或是 O2O* (離線營銷模式)。但是你以為每家公司都去開設一個社群網站、放宣傳就等於經營電子商務嗎?那麼為何許多公司網頁都架好了,生意卻依舊沒有起色?
起步之前,建議經理人們可以先思考幾個大方向:
1. 會上網不等於懂電子商務
許多中小型企業為了節省成本,簡單的架了網站、或開了粉絲頁,就叫工讀生或內勤同事上去發表文章。事實上,發表文宣的「時機」、「內容」、甚至是「文字」都是需要經過訓練的,你的客戶大多是哪些時段上網你清楚嗎?提供的宣傳內容以及文字所表達出來的口氣,口味有合目標客群嗎?沒有掌握好關鍵,重新創立再多個粉絲頁,可能都無法傳達給正確的目標對象。
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責任制讓許多老闆們希望員工為公司賣命、客戶有問題都能24小時線上通話解決問題。只是要記得:「給香蕉就只請得起猴子」的道理。如果沒有預算安排24小時輪班服務,但是又很需要做到隨時線上服務的話,建議也可以參考現在許多的自動系統,花點工夫把可以預想到的問答都輸入資料庫 - 透過自動問答系統,可以在員工下班後的時間先替顧客作第一層的服務。
想清楚你想從電子商務中提供哪些服務,才能準確用對工具。例如想引導顧客親自到店,那麼宣傳活動就得與實體店面作搭配;或者是想要增加網頁的曝光度,則可以反過來從店面提供打卡或 QR Code 等資訊讓客戶快速能夠上手操作。
3. 產業升級
想要踏入電子商務的圈圈,不只人才要加強培養,更要記得把工具升級。除了第二點提到的加入新型設備,也要記得把舊的工具升級才能讓效果事半功倍。
很多業主在早期電子化的時候就花大錢架設內部系統,功能完整,可以線上報帳、請假、簽核、分享參考資料等等,可是最後系統只被用來紀錄打卡上下班,其他還是一樣都用傳統的紙本方式處理。如果不能好好利用工具,消耗掉的不只是設備費用,浪費掉人才的時間與精力才是最大的隱形成本。
思考了人才、工具、以及電子商務方向策略後,才是踏入這個圈子的時機。只是要記得,不論是線上或離線的行銷策略,都是一個持續進行的步驟,不是網頁架、粉絲團開好了,就一曝十寒的努力幾天,然後又回到從前的擺爛狀態。行銷的效應有時候是長期投資,要看的長遠才等到開花結果的美妙。
*註:O2O - 這個字可以是雙向的,Online to Offline (線上帶動離線營銷) 或者是 Offline to Online (離線帶動線上營銷),指的是現在虛實店面的交錯操作,讓線上宣傳的操作提升消費者到實體店家購買的實際成果。或者是反過來因為實體店家的宣傳,帶動線上購物的風氣。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