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Posts
-
"Would you please take a hard copy of this document and bring it back to me? Thanks!" 在倫敦工作的時候,主管拿著一份文件這樣跟我說;我其實有聽懂她希望我把文件拿去影印...
-
當需要在告知他人 “ 我這幾天會跟對方聯絡 ” 、 “ 這幾天會打電話給他 ” 這一類的用字時,習慣講中文的我們,常常會在英文的句子裡寫下: “I will contact them these days” , “I will give him a call these da...
Tuesday, 24 November 2015
[Interview Skills] 面試攻略 - 有生命的履歷
過去我們提過一些關於如何檢視自己,透過親朋好友、或專業的職涯顧問來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看清楚自己在開始準備轉職時應該專注的方向。(事前準備工作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我們都需要的職涯顧問;或是潤飾後的進階版:台南都會報Vol. 23)
當然,不只事先的準備、找工作的積極、以及對於面試的種種練習。事實上,就算電子資訊、社群媒體再怎麼發達;電子或紙本履歷,一直都還是拿到正式面試的第一道關卡。
你的履歷只是洋洋灑灑的列下自己的學經歷、放照片配自傳嗎?
如果你的履歷只是例行公事的八股文字,沒有投入情感的把「你」個人品牌的靈魂放進去的話,面試的門票將會較難獲得喲!
以前我在國外工作時,部門準備面試新人,叫我先作第一步履歷挑選、搞定第一步的電話訪談以及第一次的面試。於是我四處請教各個主管,他們挑選履歷的幾個重點是什麼?分享這些經驗給大家參考:
1. 職場經驗 - 包含簡歷與細述
許多人在履歷上都會放上自傳,老實說,我的國外主管每一位看到有自傳的履歷都是立刻翻白眼、然後把它放在不合格的那區。
能寫出文章已經不容易了,但是要讓履歷上的文字化為讓人想見你一面的動力更不容易,所以會說故事真的很重要。只是,面試官真的不太在乎你是不是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媽、是不是家裡最受寵的老么…他們只想知道:你的學經歷裡做過什麼、學到什麼、能不能數據化你的戰績?有沒有從這些角色中帶走任何一輩子的技能…。
國外通常比較習慣在履歷的最開頭先給個簡單的介紹,例如強調自己的學歷與最強項的工作經歷。這樣做的目的是吸引閱讀的人繼續往下看,所以丟出讓人對你會好奇的引言是需要有技巧的;前言讓人有興趣後,你的履歷才有機會被仔細看,否則也是很有可能只存活那一分鐘,然後就被放入不合格的籃子裡了。
另外,要小心別只是把每項工作經歷像當時求職條件上列的那般寫下你的工作細節,那看起來只會像是複製貼上那樣的簡陋。盡可能的把重點工作內容轉化成數據,或者寫下你的戰績。例如,任職一年期間,讓公司該項目的業務上升20%、一年內協助主管使部門人數成長擴編一倍、總共完成14件專案 (然後加上專案的案例)…這一類的說明,更能深得人心。
2. 用字遣詞 - 不要太過華麗、也要小心別犯低級錯誤
許多人會習慣用十分八股的文字來寫作;請切記,你的履歷是要表現你的個人特質,最好不要用那些自己平常講話都不會使用的字詞來增加生硬度。當然,檢查、檢查、再檢查這件事也非常重要,有時候自己的作品看久了會麻痺,記得請親友好友幫忙一起確認,提供不同的想法與建議作參考。
套一句以前我在另一篇文章(面試前當當小偵探吧!)中提到的:「沒錯,人人都難免會寫錯字,但是如果履歷這種自己應該十分謹慎的東西都能有文法錯誤或錯字;那外面大有會認真重覆檢查自己資料的人可以 pay attention to details (對小細節重視)」 - 所以不要犯下這種類型的低級錯誤 (例如:再做一次 v.s. 在做一次)
3. 是否放入興趣、其他技能或證書的項目
這點其實因人而異,不過不管放不放這個細項,都要請記得保持一個重點 - 講故事的主軸不變。這個故事主軸就是你想表達給讀履歷主管的印象!如果這個重點被模糊掉了,那不如不要放比較好。
舉例來說,某人的前一份工作內容雖然是研發部門,但是因為想要轉換跑道改作業務,不只在工作經歷上得要強調自己在此領域對產品製造流程熟悉、還可能得要用額外的興趣、活動紀錄來表現出自己不只喜愛靜靜的在實驗室研發產品,更喜歡外出與人互動。
你的履歷也有自己的靈魂嗎?你有在裡面注入個人特質來經營「你」的品牌嗎?
Thursday, 12 November 2015
[English Skills] 進階英文 - 欺騙感情也是Fraud
當人類的交通工具進步,開啟了所謂的地球村模式後;網路的風行,更讓我們的朋友圈快速拓展到了世界各地。
於是英文用字中的 fraud (詐欺)也逐漸的開始盛行。
結合前一次的英文分享中提到的 Hoax (騙局)一字,不曉得大家分得清楚其中的界限嗎?
同時,與 fraud 類似的字眼,還有 scam 與 deception ,今天就來作個簡單的區分,以方便記憶與使用。
老實說,這些字在使用上都有各自不同的範圍,只有少數的領域是重疊到的;所以在使用的語感上,要小心,用錯字,程度差異可能就會出現。
詐騙這件事,如果只有騙取金錢,而且只是單一個體行為的話,通常直接稱為 scam (騙錢/詐取)。例如,拿假貨在路邊擺攤賣給消費者,這種行為是一種 scam ;規模比較小,比較單純只有金錢問題的情境。
當涉及程度不只是金錢,可能是已婚人士假裝單身欺騙了被害人的感情、或者是惡意的散佈不實消息來引起眾人恐慌,這種不再只是玩笑性質的事件,就比較建議用 deception (詐欺)來形容。所以當玩笑/騙局已經不單純只是為了娛樂,它就會從上次提到的 hoax 變成了一種 deception。
那文章開頭提到的 Fraud 呢?這個字的意義與範圍又再擴得更大了。
Fraud可以代表各種形式的詐騙,包含騙取金錢、感情、或是會影響名譽等類型的案件;同時,使用到 fraud 時,還代表它的規模程度相對較大,例如整家公司、被害人數極高或者是某一部份的社會圈都因此受影響的層級。更重要的是,當 deception 只是單純的以欺騙手段來獲得(不管何種類型的)利益;fraud 更有原本欺騙與非法事件外的不法意圖之意。
也就是說,當某些人士不只是為了自身利益與財團或官員掛勾,表面上只有獲得利益財富或其他好處,但實際上,整個事件可能還讓被害人家破人亡、造成某些人名譽受損、或者是影響了整個社會的安定…這些都能算是原本目的之外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這種情況就應該稱為是一種 fraud。
這樣一來,相信大家在使用 hoax, scam, deception, 與 fraud 上,就更有想法了吧!
最後,還要同場加映的教大家另外一個網路新字:phishing
因為最早開始的詐騙方式是透過電話 (phone) 來隨機找尋受騙對象,這種動作就像是釣魚 (fishing) 一般。當近代網路開始發達,釣魚方式從電話發展到電子郵件,但操作方式一樣是以願者上鉤的模式,因此就把電話與釣魚這兩個字結合,叫做網路釣魚 (phishing)。
Thursday, 29 October 2015
台南都會報 Vol. 25 - 畢業生的第一份工作
原文:2014May:[Personal Branding] 個人行銷 - 完美面試與行銷自己
畢業生的第一份工作
有完美履歷和完美面試嗎?
如何照顧你的個人品牌?
又到了畢業季,想起那句玩笑話「畢業等於失業」。市面上充滿各式各樣的面試秘笈與求職法寶可以參考,教我們如何把工作成果數據化、如何在面試時努力強調自己替前公司賺進多少錢;只是,卻似乎沒有人告訴求職者要如何拿到那個重要的「第一份工作」。許多職缺都要求一定程度的工作經驗,就像我也記得自己在英國尋找工作時,不免洩氣的抱怨:「每個工作都需要有工作經驗、但是誰來先給我們畢業生『第一份』工作呢?」。應屆畢業生們在尚末有太多職場經驗的情況下,到底,應該如何行銷自己呢?
相信大家對於要好好維護第一印象這種說辭都不陌生,畢竟,再怎麼有經驗有內涵的人,要是第一印象無法讓人引起興趣,就更沒有機會拿到面試的門票。不過,外表的第一印象只是求職上的小細節,其他的細節更是在於如何準備出一張漂亮且吸引人的履歷表!只是話又說回來,沒有足以說嘴的工作經驗,履歷表上到底能夠寫些什麼呢?
建議職場新鮮人們先退一步,思考一個小問題:你的個人品牌形象是什麼?
求職面試就像把自己當作商品包裝銷售出去,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自己的個人品牌。就像我們走在街上,看見穿著整齊套裝的上班族,猜測對方可能是業務、可能是某個產業的專業顧問;看見比較有藝術特色打扮的人,可能會聯想對方從事藝術文化產業…等等。這些印象當然無法完全代表個人,但無法否認的,是能引起人們注意與興趣的第一印象;我們每天的打扮,其實也同時代表著我們期待他人如何看待我們的反射。所以履歷在企業的眼裡,就是你的第一印象,而你是如何照顧「自己」這個品牌呢?
在著手準備履歷之前,我們要先對自己有足夠的了解,清楚知道自己的強項與特色在哪裡。把對自己有利的特色包裝強調出來,才有機會從許多競爭者之中脫穎而出。
.你有打工經驗嗎?
.你的在學成績可以拿出來強調自己的特色嗎?
.有參加過什麼課外的訓練課程嗎?
.有沒有其他的才藝技能?
.認為自己最大的特色是什麼?
.對於自己的末來有什麼想像?
|
這幾個問題都能給準備踏入職場的各位思考一下。挑出最有自信的項目來當作履歷的主軸;就像從小到大我們學習如何作文一般──要有一個主題作為主軸,所有的細節都是環繞著這個主題來作描述,才不至偏離主題。認識自己絕對是表現自我的基礎功課,在還沒有進入職場之前,好好花點時間與自己對話是很重要的;而這些對話不只是更了解這一路求學過程的自己,也讓你更明白自己期待一個怎麼樣的未來。了解自己後,再來分析你的目標客戶群──也就是那些你認為會「買單」的企業們;自己的優勢越能符合企業的徵才條件,就越有機會讓企業眼睛為之一亮!
當面試官問 你都怎麼度過週末...
利用以上提出來的想法整理出履歷後;同樣的,也要在這個基礎之下在面試時好好表現!對自己與未來有足夠想法的人,才有機會在面試時與眾不同;畢竟一昧的跟著求職寶典寫下罐頭履歷、然後學著面試指南上表現出別人所謂的「完美面試」…這樣的複製完全無法向企業強調我們的個人特質!例如,我曾經有一位學生當時正要離開校園,準備踏入這個大人們所謂的殘酷現實世界──職場圈。她不斷的學習那些完美面試技巧,然後呢?讓我分享這個故事給大家:
她的名字裡有個 S,就暫時稱她 S 吧;就如同她即將面對的那些彎曲未知的路。
S 一直以來都是學校內的高材生,成績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到目前為止最大的挫折,是當初碩士班推甄沒上第一志願,只上了她的第二理想順位…;還好她也不是刻板印象的那種沒有生活的書呆子,她在求學生涯中參加了各式各樣的實習與領導訓練營隊。如同她以往的習慣,在論文只有大綱初成時,她就找上我:「我看到其他人也開始在看應徵工作的事,所以我希望能在準備論文的同時,接受妳的英文面試訓練,直到我拿到我想要的聘書」。
這個有執行力的女孩,對自己的做事基本要求是「完美」,所以她不斷的在追求所謂「最完美的面試答案」。在她的心中,不只履歷表要能最佳呈現,配色要美、排版要整齊;連主考官所問的問題,都期待自己能講出最標準的回答!
只是…到底什麼才是完美的標準答案呢?S 在第二次正式上課時,拿出一本「英文面試考題大選」,要我每次上課時挑裡面的問題來讓她回答。我其實不反對事先準備好自我介紹、事先練習那些面試八成都會問到的問題,比較能確定自己在聽到時不會亂了手腳。不過,如果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也有這種類型的書,我要建議的是:把書上的罐頭回答預先遮住,針對每個問題,請先準備好你自己真誠真實的答案後,再參考書上提供的「方向」與「文法」或「句型」來做修正與調整。
之後的幾次練習,我除了用提供各種問題讓她回答以外,也分享一些分析技巧,例如:面試官問:「你都怎麼度過你的週末假期?」通常這樣的問題並不是真心想知道你是不是用週末來睡到飽吃到滿意,他們想知道的是:1. 你的組織表達能力如何?(尤其是英文面試時);2. 你的生活除了求學或工作,是否還有所謂「人」的生活──也就是,你會不會只是鞭一下走一步,還是確實能獨立思考,並對自己的人生充滿想法與觀點。
有人說,可是我週末真的睡到中午耶…那所以面試要說謊嚕?讓我們來看看 S 的發展…
如各位所想的,S 確實將每一個可能的題目都用最正面態度的方式準備了一套答案,大概就連主考官問腦筋急轉彎的問題例如如何把一隻長頸鹿放進冰箱,她都能從容不迫的回答。可是,在某家大型企業的集體徵才流程中,她第一關與跟人資部門聊完後,就不幸被刷掉了;同時,另外一位在校成績稍微比她遜色的同學卻進入了下一階段。
S 說: 我覺得我每個問題都回答得很正面很順呀。
我說: 妳所回答的,都是妳自己真心的想法嗎?
她安靜。
吃到飽睡到滿意的周末也可以講!
面試沒有一定完美的答案,也不一定只能說正面正向的答案。就像許多所謂的激勵講師只告訴你保持樂觀正面就能擁有一切想要的,卻忘了告訴我們,這同時是要帶著樂觀心態去努力去跌倒,然後再站起來一試再試才可能成功。這樣的片面正面思考,聰明如你一定也不會買單。我們需要學會的,其實是如何呈現自己最好的一面,接受缺點,但將其用比較正面的形容詞來表現。所以我們可能真的都週末就睡到飽,那又如何?真的平常都不夠睡嘛!我相信面試官也有這樣的心聲;只是,重點來了,一整個週末,我們一定有除了睡覺外值得拿來講的事!
例如中午後,整天的時間不多,但是我們很有好奇心的在每個假日都去嚐試一家新的餐廳踩踩地雷──你的回答可以是,我喜歡利用週末的時間跟家人嚐試不同的異國料理,分享我們對食物的想法。這樣的回答代表了什麼?聽在面試官的耳裡,可能表示:這個求職者不怕挑戰新東西,而且樂於分享。或者因為關懷動物,所以我們利用週末午後去當流浪動物協會的志工;表現出自己有想法又有愛心,而且願意主動執行想法的態度…根據這樣的練習慢慢衍生並分析每一個可能的面試問題,就能順利將自己的生活小事,包裝成不用說謊但又誘人的積極想法。
所以原來面試這件事,不單只是外表漂漂亮亮、面帶笑容、舉止回答到位而已;更要了解求職者自己的心態跟想法也很重要。
面試,是雙向的,是對方要找適合的新人,也是我們求職者要挑選合得來的東家。如果只是為了獲得一份工作而作假,就如同讓想挑糖果的人買到包裝漂亮華麗,裡面卻不是糖果而是泡菜的狀況。泡菜也很好,也會有想買它的人,只是如果泡菜都打扮成糖果,不只想買糖果的人失望、想買泡菜的人找不到貨、就連泡菜都會難過怨嘆自己為什麼總是遇錯人、糖果可能也會發起反泡菜運動來抗議自己的工作被搶走…這種惡性循環的人生怎麼會快樂幸福美滿呢?
那個所謂的完美履歷與完美面試並不存在。
我們能做的,就是用對得起自己的真誠與努力,好好認真的把該發揚光大的重點包裝呈現出來。有心有溫度的文字與面試對話才會讓人印象深刻,才是自己能滿意的「完美」。
Friday, 16 October 2015
[English Skills] 進階英文 - 玩笑開大了,用法差很多!
記得以前學過「Just kidding! (開開玩笑)」這個詞吧?
但是,同樣是讓人發笑的話語,大家知道「Joke」與「Kid (kidding的原形)」的使用方法嗎?
還有其他「Tease」、「Prank」、與「Hoax」都是不同種程度的玩笑呢!
與朋友之間的相處,通常會有那種互相捉弄的玩笑話,這種時候所使用的句子,就是大家比較常知道的kidding。例如:
A: Oops! I forgot to bring my mobile today, what a bad day! (可惡!我忘了帶我的手機了啦,今天運氣真不好!)
B: Well, I think it i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day, it is to do with your brain...ha ha ha, I am just kidding! (偉鵝,我覺得這可能跟運氣沒什麼關係,大概是跟腦子比較有關係吧。哈哈哈,我只是開開玩笑啦!)
現在的口語習慣上,其實「I am just joking」與「I am just kidding」這兩種用法是完全可以交替使用的。不過!當用在講「笑話」的時候,就應該是用「tell a joke」,而不是「tell a kid」*了喲!
*其實,用比較常理的方式思考就更好記了:kid雖然有「笑話、玩笑」之意,但是只限於作動詞使用,而名詞則是「小朋友、小孩」的意思 (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何 kidding 是指開玩笑了吧?因為像小孩那般的行為,可能就有幼稚、可愛或讓人會心一笑的感覺);kid拿來當名詞時,沒有玩笑的意思,而是單純指孩童這類的字義。所以在講笑話的時候,要記得是使用「joke」來表達哦。
除了kidding與joking,對於比較親密的朋友、家人、或情人之間,則是還有另一個可以用的字 - 「tease」。
這個字用在單純開對方玩笑上,與kidding或joking差不多;但是通常是使用在關係與對方較近的對象會比較好,翻譯成中文的話,比較有「逗弄」的意思。
但是為什麼要另外強調tease這個字呢?因為它還有挑逗的意思!
所以當另一半穿得小小性感一點、打扮得帥一點的時候,你也可以跟對方說:"Are you teasing me? I want to take you out for a date." (你這是在挑逗我嗎?我好想帶你去約會一下~)
那麼,上半部份介紹了對人講笑話、或是對特定對象開玩笑、或挑逗的用字之外;接下來我們還要再提到兩個使用上也需要小心的字。
小時候應該都有玩過那種偷偷在朋友背上貼著「我是豬」、「叫我笨蛋」(或更糟的字眼)這種類型的玩笑吧?當玩笑開得有點大,可能會讓對方生氣,或者甚至是有一點惡搞式的玩笑的話,記得別用日文的「kuso (據說是惡搞的意思,但本人不會日文…)」來表示喲!
這個時候的玩笑,就可以用prank來表達。
所以「prank」可以廣泛的指所有類型的善意與惡意玩笑,通常格局是比對單一對象的玩笑來得大一些些。
最後還有「Hoax」這個大家比較少見的字,它也是有開人玩笑的感覺,但是!這個字所涵蓋的等級又再高了一些,因為它還帶有「騙局」的意思,所以通常會用到這個字,大多是指有涉及到被害人、有錢財損失之類的負面結局。
一次介紹5個字,怕大家吃不消;最後給大家看看假狗狗的公園惡作劇影片吧!
這種惡作劇,就可以用prank來形容了喲!
Friday, 2 October 2015
[Internal Marketing] 內部行銷 - 產業升級,才能提升員工忠誠度
你是企業負責人或主管嗎?你如何判斷你的下屬/員工的忠誠度呢?
我聽過許多老闆這樣說著:「我不期待妳會在我們公司待一輩子啦!大家都是有機會就往外跳…」這一類的話。
不過,不待一輩子的員工,就不需要培養員工忠誠度嗎?
近幾十年來,因為歐美企業的管理風氣,台灣的產業也漸漸開始重視「顧客忠誠度」這個議題,所以開始有會員制、有集點卡、有老主顧優惠等等;然而,員工忠誠度的概念,卻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們將把「顧客忠誠度」這個主題留待下一次的篇幅來討論。)
在台灣經濟起飛的時代,確實可能只要先顧好眼前的員工與訂單就能忙得不可開交了。不過,時代在進步,企業文化與經營之道也因此隨之轉化;要如何讓一位員工不只在任職時為公司努力,離職後還願意替前公司講好話作宣傳?或者,雇主們寧願把員工當免洗餐具般的使用,操爆一個算一個;每一位出去都哭訴著要其他人別再踏入這家公司?甚至離開後就去另開一家同性質的公司與前雇主對抗?這就是維持忠誠度的重要性。
企業轉型,動機當然是為了賺取利潤,做生意不想賺錢,大概不太可能。只是要讓利潤順利進入,自然需要有願意努力的員工來加持;所以可想而知的,讓硬體設備升級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要能留住人才。
所以,定時給員工薪水、年終與獎金,就是給員工的大恩惠嗎?就能留住員工嗎?大錯特錯!金錢的給予,只是員工用自己的時間與能力來換取他們應有的報酬而已;整體來說,這只是一個付出與獲得的利益交換。
縱使是員工旅遊、或者是三不五時的下午茶會、聚餐,都能算是吸引員工留步的福利之一;這是台灣幾年下來,勞工不斷爭取之後才漸漸開始有的風氣,算是近代的大進步之一。但是,這些都只是附加的條件,真正能讓員工願意安心安定的,其實是企業文化與人之間的溝通了。
願意留下來的員工,究竟忠不忠誠?是不是能為公司帶來更大的優勢?有什麼特點是我們用來判斷員工是否有足夠忠誠度的指標呢?
以下幾個大點,提供給正想轉型或想好好留住下屬的朋友們參考了:
1. 正直誠實
不是安安靜靜、不提問題、只乖乖聽話做事的員工才叫做忠誠,很多時候,不溝通才是最有問題的地方。真心願意為公司付出的下屬,會替公司著想,在需要提出疑質時講出口、需要否決不利於公司的作法時勇敢舉手。因為他們想要好好的留在這家公司,所以他們想的是公司的長期發展。
2. 討論
有沒有發現會議後問員工有沒有問題時,都是一片安靜?
真正會替公司著想的好員工,會把任何疑問提出來討論,就算最後需要激烈討論,目的都是為了公司好。
3. 稱讚
不只提出異議或否定不夠好的作法,好員工同時也很樂意稱讚其他同事或上司;因為每個人都有自我的特質,有缺點但也一定有優點,彼此都能看見彼此值得被讚揚之處,就能一起更進步。
4. 向心力
就算有些想法不是員工個人認同的;但是一旦經過決議要執行,他們對外一定也會同樣支持公司的決定。
我們應該都聽過有人會在外大肆狂罵公司政策吧?甚至順便強調自己提的想法多好,公司竟然不採用之類的批評。這些都是能看得出員工是否有忠誠度的重點。
5. 離開
需要的時候,上司能帶著祝福的放手讓員工高飛,而不是彼此咒罵的離開公司。員工也能盡心的交接完成後,就算離開公司還能在外向他人推薦自己的前公司。
產業升級,不只是硬體設備的提升進步;溝通讓文化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從以上這幾個特點去判斷員工是否對公司具有忠誠度、看看員工之間毫無互動與溝通的原因是什麼?測試上司與下屬之間是否彼此都有共識,最後從中了解裡面還有哪些方向是企業可以升級的重點。
Tuesday, 22 September 2015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嘴饞有點餓嗎?
還記得上次發生了「一個乳頭」的害羞事件嗎?
其實關於肚子餓、嘴饞、有一點點餓…這幾種不同的情境,英文都有不同的字可以使用呢!
在基礎的溝通上,當然還是以 hungry (飢餓的)來作最直接的表達,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初學英文時,講到餓,一定第一個學 hungry 這個字。
不過語言的共通點之一,就是像生命一樣不是只有一或一百;所以我們學會了用 a little bit (一點點)、sort of (些微的) 這些片語來作程度差異的形容。
不過,當語言想要更進階時,就要開始想想如何用更精簡的字來取代落落長的形容了。
上次提到的 nibble,一點一點輕咬的意思,例如朋友帶了點心來作客,我們即使不餓,可能還是會客氣的吃個幾口,這種時候,用 I would like to nibble some (我很樂意嚐試幾口)就算蠻適當的。
同樣的,nibble也可以使用在非食物上,例如消化資訊等狀態。
那餓的程度再高一點點,也就是有點嘴饞,但其實也不餓的情況時。就是 peckish 這個字可以派上用場的時候了。例如上班時間到了下午3、4點,肚子有一點點空虛感;但是外出吃正餐,到晚餐時可能又太飽,不吃,又覺得不太甘心…這種感覺,就可以跟身邊的朋友說“I feel peckish (我有點微餓)”。
其實有些中文的字典會解釋 peckish 這個字也有一點點「易怒的」的意思。老實說,在國外使用時,我們幾乎不會把這個字用在微餓以外的形容;不過,如果真的要這樣聯想,其實肚子有一點點餓又沒有東西吃的時候,好像還真的會容易微怒呢!只是這個字義就讓各位自己去斟酌使用了。
那當飢餓程度不是只有 hungry 時呢?有時候一忙,中午來不及吃飯,到了下午整個人簡直餓爆了!這個時候用 hungry 或甚至 very hungry 可能都不足以形容我們餓的程度了。這時候用 starving (餓慌了) 來形容就更加貼切了!
* 註:其實原本 peckish 似乎是比較偏英式用語;美式用字大多還是以“a little bit hungry”來形容比較多。但現代用字上,其實在英式美式用字中,大部份的人應該都還是聽得懂 peckish 這個字的。
A: Hey, I am heading out to buy some food, do you want something to nibble? (哈嚕,我要外出買點吃的,你有想要吃點什麼嗎?)
B: Oh great, I am feeling peckish! You feel that too? (哇,太好了!我正覺得有點餓耶,你也剛好想吃東西哦?)
A: Peckish? No, I am hungry, no, I am starving! I can eat a horse! (什麼想吃東西而已?我餓了;哦不,我快餓爆了!我根本能直接吃掉整匹馬了!)
Friday, 11 September 2015
[Business Tips] 管理撇步 - 年輕人真的是爛草莓嗎?還是慣老闆才應該檢討呢?
社會新鮮人出來找工作的時候,我很常聽見他們的長輩這樣跟孩子們告誡:
「剛出來工作,你沒有經驗就不要講太多話,老闆叫你做什麼就做,不要計較。」
「吃人頭路喚人問(台語,意指:拿人家的薪水就讓供人使喚),你多做就是多學,不合理的事就當作練習」
「老闆叫你加班就加班,他們都是這樣撐過來才有今天的;你是公司最菜的,當然要聽話」
我自己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不斷的被家中長輩警告著;所以他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一份常常被老闆要求加班到午夜、星期六還要早上7點多就到公司繼續加班的工作;而且,進公司後他才聽說,這家公司的老闆已經被檢舉很多次了…。但是家中的長輩就是用上述的這些話要孩子把不合理當作磨練,一直撐著,最後終於是身體先受不了病倒了,才決定應該離開那份工作。
網路上這些控訴資方不合理行為的事件層出不窮,自然也有許多站出來護航的說:「不開心就不要做啊!」、「有工作就要偷笑了,還要求那麼多」、「你不做,還有許多人搶著做」…我相信這些話要全寫出來就能直接填滿我今天這篇文章的篇幅了。上網搜尋「慣老闆」,出來的文章數量是很可觀的。
我的重點是,現在的年輕一代,真的是大家口中的爛草莓嗎?
年輕人們,你們願意被如此貼標籤嗎?
台灣正處在一個需要轉型的世代。
20年前,經濟起飛的階段,創業機會四處都是,甚至是推著車出門、打開店面,自然就有生意上門的時期。因為那是個供不應求的時期,就像現在其他那些開發中國家一樣,什麼產業都在發展成長中。那個時候,沒有資金也有銀行可以幫忙先開資本證明,讓商業登記順利進而開始營業…
現在這個世代,很幸運的有上一代的努力,成長的過程中大多豐衣足食;所以開始追求的重點已經不再只是生存,而可能是另一種層級的滿足。例如基本人權的公平正義、例如供需上的平等、例如好還要再更好的進步…
我們的要求就是傲驕嗎?
我的幾位在國外工作的朋友都強調,在他們的國家,就算是服務業,該員工休息的時間就是員工的時間,沒有人能夠要求他們提早上工,就算是1分鐘都不行。被客戶大罵還要陪笑臉?只要不是員工失誤的地方,被客戶無理要求甚至是侮辱時,主管、公司、與法律都是站在員工這邊的,他們可以直接說:「我不服務你這種客戶」。
然後會有人說:「國外那麼好,不然你去啊?沒本事還要在那邊叫。」
但是我們為什麼不換個角度想想:「因為台灣還有空間可以進步,所以我們希望從國外更好的經驗上作學習,然後來調整台灣,讓這裡的工作環境更升級?」
再提一個想法,去看看自己家的主管老闆們:「上一次去受管理相關或法規的教育訓練是何時的事呢?」
可能有些人自從當上老闆後就再也不學習了呢。
台灣人有一種習慣強人領導的心態,很自然而然的把那些在上位者無條件的認為是人生勝利組,所以他們所做所為都是其他人應該服從接受的。所以有人會說:「啊不然要怎樣?人家就是有本事當老闆養員工,你沒有啊!」
當然不是因為身為老闆就所有一切都應該是對的;老實說,他們也只是一般人,有缺點、有困難、有盲點。如果因為抱持著強人心態而不願意再進修再前進,那麼被時代淘汰也應該是遲早的事。
同樣的,反過來看,如果年輕一代的人在有能力有聲音要求與選擇時,只為了「生存與溫飽」而留在那個抱怨連連但放手又可惜的環境,那麼,這樣的惡性循環只會一再一再的發生,誰也別想要產業升級,一切都將淪為口號。
慣老闆的問題讓台灣的資方與法律站在同一線,讓新世代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卻無法發聲。雖然在擁抱小確幸、喝下午茶與朋友哭訴慣老闆的舒適圈生活也如此一日一日的度過了;似乎要撐下去也不難。
但是,我們為什麼不捍衛自己的權利呢?為什麼不充實自己的實力來為大環境再付出點呢?
當在下位者努力爭取、在上位者盡力求進步,台灣的工作環境才能慢慢升級與其他更好的環境作比較,而不是一再的與那些開發中甚至未開發國家比較然後沾沾自喜的說:「嘿!我每天從7點到晚上11點都在工作,但我至少有薪水有年終有週休二日…」
Monday, 7 September 2015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是誰偷放屁?
中文裡有許多用來形容大小便的暱稱,英文當然也有不少。
所以我們都很輕易的在學語言的過程中,學會這一類的用字:
「I need to poop / pee (我需要上大號 / 小號),I want to have a dump (我想去撇條),或者是小朋友講的可愛用字 pee pee & poo poo (尿尿或便便)…等等」。
但是,想要放屁呢?到底應該怎麼講啊?
我自己記得小時候有人教過我,說直接講放屁不文雅,所以要說make wind (製造風);聽起來因為覺得合理,所以我從小就這樣記住了。
長大後才發現,就像大小便一樣的,放屁這個詞其實也有百百種;不過,很可惜的,小時候大人教我的,其實是已經變形後的錯誤用字了。但是,有另外一個與 wind 也有關的字確實是被拿來形容放屁喲!(所以到底是我當時太小記錯了,還是大家教錯了…這已經不得而知了。)
放屁當然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所以在醫學上是用「flatulence」這個字來表示 (它是名詞哦!),指的是腸胃脹氣;自然而然的因為脹氣而需要排氣的動作,就用這同一個字變化成動詞成為:flatulence。
不過想當然爾,這麼長的字,大家一定都記不住。所以開始有許多的不同的形容詞。
前面所提到與風有關的用法,其實正確的說法應該是「break wind」,這是一種比較委婉的說法,文雅的說出自己不小心釋放出風了。
同樣文雅的方式也有人會說「release gas (釋放氣體)」。
不過還有一個我自己在國外時最常聽到的用字也想與大家分享:Fart
這個字看似與原本放屁的醫學用字較為相似,雖然我目前手邊的資料並沒有查到它們兩者的字源是相同的;不過,感覺比與個字的放風或釋放氣體都來得簡單多了吧!
這個字不是個粗字,雖然也不是極度文雅,但是卻是現代英文用字裡大家比較口語常用來形容放屁的用字喲!
所以下次聞到臭臭的,可以偷偷問一下旁邊的人:Did you just fart? (你剛剛是不是放屁了?)
或者不小心放出會臭的屁想要先自招的話,也可以說:Sorry, I just farted, and it might be smelly (歹勢,我放了屁,而且它可能會臭).
Thursday, 27 August 2015
[Business Tips] 管理撇步 - 你的專業是真的專業嗎?
以前在都會報寫過一篇專欄,裡面提到了:「專業,就是在自己所站的角色上,問心無愧、不違背自我原則與道德之下,提供能讓你客戶滿意的服務或產品。別忘了,在行銷的定義上,就算是內勤人員,每一個你每天面對到的上司下屬,都算是你的客戶,因為你的工作就是讓他們滿意,你才能拿得到酬勞。」
去年年底的時候,我也同樣在經理人雜誌上看到了另一篇強調類似想法的文章,叫做:「專業,就是用對方聽得懂的話,去告訴他不懂的事情」,內容用實例讓大家感受那種所謂「專業」人員所以講出口的話,讓消費者聽都聽不懂,最後造成反效果的情境。
事實上,在我的看法,那個真的不叫專業;那個叫「假掰」(也就是俗稱的“假會+台語粗話裡說的 x 掰”。
不只文中提到的案例,我們的生活中一定也常常出現這種類型的人,例如客戶明明講中文,電子郵件也寫中文,但就有業務會硬要在回信時寫了通篇的英文,而且還錯字連篇;最後可能客戶打通電話給業務的上司說:「不好意思,你們的英文講得讓我們看不太懂,可能還是下次再合作好了」。
也有人在簡報時總是會說:「你們這樣一直 delay 事情好嗎?我們 manager 的 schedule 很 tight 耶,時間沒辦法 confirm 的話,我們怎麼 cooperate」。(尤其最近網路上火紅的「一句話惹怒 xxx」活動,就有針對這種類型的人而設立的討論串!)
經理人們,不要再以為把員工訓練成外語超強、專業知識深厚是唯一的教育與徵才條件了。
這些技能都是可以靠時間與經驗培養出來的;但是口條與用心,可能才是更需要第一時間讓員工先學會的事情。
因為再專業的人,如果無法用心與客戶溝通,不只沒有辦法達到效益,甚至會造成更大的反效果。就如同英文檢定拿滿分的人,如果無法開口與人對談,那學得再好的外語,都是無效的。
經理人雜誌中的文章,點出了店家實際與客戶溝通時很大的一個盲點;而這點也呼應了當時我在部落格中提到的:「專業,就是提供能讓你客戶滿意的服務或產品。」,無法有效的與客戶溝通,就不可能提供讓客戶滿意的服務或產品,更不可能讓業績上升 (有時候甚至會下滑,甚至傷害品牌形象!)。
你的專業是所謂假掰的專業嗎?還是真正的,踏實的專業呢?
哦,或者我應該這樣問:「你think你有professional嗎?」…
Friday, 21 August 2015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撿誰的腦子呢?
以前唸書的時候,常常有那種明明也不是太熟的學弟妹,會突然冒出來說:「學姊,我最近修了xxx的課,聽說妳以前也上過他的課,可不可以跟妳借筆記來參考一下呢?」。或者是:「學姊,聽說這個老師每年出的期末報告題目都一樣,妳可以拿你們去年寫的報告讓我們參考嗎?」
就算是同學之間也會出現:「下禮拜的報告,妳都寫完了哦?那可以直接教我寫嗎?我動都還沒動耶~」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舉手之勞的順便,但是,漸漸的,這些人可能開始變本加厲;不只是有問題想要問我們,許多時候,甚至連自己都還沒有先作過功課,就想要直接請人幫忙。
我也遇過那種明明手上正在用電腦的同事,特地轉頭只為了問我一個單字怎麼拼 (而且不是因為想找藉口接近我喲!哈哈)。你身邊也有許多伸手牌嗎?
大部份的人,我想都是十分願意分享或傳授經驗的;只是,面對到伸手牌型的人總是讓人很無言,因為他們可能連最基本的功課都沒有自己先做。例如,順手查個字典應該不難吧?例如,上網先了解專有名詞的定義也不難吧?或者是,先自己讀過之後,再請人指導那些不懂的點,這應該都不是在強人所難才對。
所以呢,遇上這類型的人,英文就有一個片語可以形容這種伸手牌:Pick somebody's brain (撿某人的腦袋瓜)。中間的somebody當然就可以自由變換成my, your, his, her, our…等詞或名字嚕。
其實這個片語也是能夠使用在正面的情境,例如:
I know I am picking your brain, but thank you so much for sharing your knowledge with me.
(我知道我是在趁機跟你挖資訊,但是還是很謝謝你願意分享你的知識)
通常這樣使用的時候是表示對方不介意免費(或以極低的代價)提供他們的知識或專業,這時候我們就能用這個詞來稍微表示我們其實是很願意尊重專業,但真心的感謝他們不計代價的協助之類的。
不過,還是需要小心的是,這個片語難免就有詢問的人有點佔人便宜的感覺,所以,如果是別人用這個詞來形容自己的話,小心是對方認為我們在當伸手牌喲!畢竟尊重專業是很重要的,總不能好朋友是律師,我們就連訴狀都要他們免費幫忙寫吧;或者是,學長姊可能也是自己一人獨力完成作業的,到底憑什麼我們可以要求他們免費贊助幫忙呢?
下次想要偷偷批評伸手牌朋友的話,可以說:「I think he is picking my brain! (我覺得他當伸手牌!)」
或者也可以用開玩笑的口氣直接說:「Stop picking my brain. (不要趁機佔我便宜喲。」
Monday, 17 August 2015
[Internal Marketing] 內部行銷 - 工作玩樂與個人價值
許多的學者、企業都在探討並開發各式各樣的機器人,來取代現有的一些制式化工作。例如電腦客服、例如搬運、運送、或簡單的機器操作;甚至已經在開發介紹導覽的機器人了。
你的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嗎?
最近幾次與朋友或客戶聊起未來的工作形式,有些想法很值得探討;尤其是關於個人價值、時間與空間上的變化。
於是我找了些資料,發現這個投影片資料蠻能表達幾個目前大多數探討的重點;雖然這是一本書的宣傳介紹,不過,它提出了一個未來比較重要的趨勢 - 工作與個人生活上,時間空間的轉變。
未來在機器人的發展之下,或許我們現階段都還沒有能感受到威脅,但是在可以預期的未來,漸漸的會有這些機器慢慢取代了我們的工作內容;目的當然是讓我們可以生活得更好,讓勞工能把自我的價值,發揮到更值得發展的地方。但是,我們有先檢視過自己的個人價值嗎?你的工作是一成不變不需要思考的嗎?未來,工作環境可能是家裡、可能是公車上;工作時間不一定是朝九晚五,而是有工作就需處理…個人與職場的時間、空間都相對更加模糊之後,你還有值得被資方珍惜的條件嗎?
機器人能做例行公事,但終究需要有人來操作;我個人因此認為,有「心」,就會無可取代。想想看我們自己在工作上的角色,是否,還有在用心?是否,還有真心的與人溝通或共事?還是只是無意識的看到文件,不用判斷就簽核?接到電話就下意識的講出了公司的問侯語?沒有帶著「心的溫度」,表示這些角色都可能是未來機器人可以取代的!它們更能夠無時無刻、不分場合的做好它們被設定該做的事;那麼,你的價值在哪裡?
未來不只工作形態在改變,就連升遷的方式,都不再侷限於由下至上了;年資,將不再是唯一的升遷考量,反之,有能力、有價值的員工,將能夠不斷的平行升遷、或跳槽升遷。那麼,反過來看,資方又能夠如何讓員工願意為他們在職場上「用心」呢?
隨著行動裝置的發展,我們走路都能處理公事、在車上也能開跨國會議,但是,不值得員工用心的公司與角色…誰願意這麼努力為公司賣命呢?
事實上,不只勞工對於工作上的自我價值需要重新檢視;資方更應該讓自己的企業升級,嚴格的確認自己是否提供給員工合適的發揮環境。例如:為了激發員工的創造力,有公司願意投資在辦公室內架設溜滑梯或其他的玩樂設施,因為他們相信在玩樂中,可以激盪出最活潑的新創意。也有公司完全信任員工,不需打卡上下班,也不在乎員工是否想進辦公室,他們認為,員工會自己尋找最適合工作的環境做事,只要能讓底下的人身心自在,必能全心全意的專注於工作 - 甚至更自動自發的想求好表現。
工作環境不再侷限於以往的辦公室,只要能自在,就算打赤腳、盤腿、席地而坐…都能讓人開心工作。當資方能給員工無後顧之憂的工作自由,帶著輕快、玩樂般的心態,就更能夠激發員工源源不絕的新想法。
值得慶幸的是,台灣這幾年在B2C的展業中,漸漸開始懂得這懂玩樂、互動的作用力;所以開始有企業會與消費者在活動當中讓顧客開始參與開發、銷售,增加參與度更能提升消費者對於品牌的認知與忠誠度。
在企業不斷尋求「永續」之道時,其實就更應該把與消費者的互動性,延伸至雇主與員工之間。讓員工更有權力參與表達意見只是其中的一環;若是再能讓員工有機會發揮創意、或者是在工作上設立一些無傷大雅的有趣活動,更能讓員工在玩樂中成長,進而更想盡心盡力的為公司付出。不只我們在新聞上看過許多這種類型的案例,像是員工把出國渡假的老闆整個辦公室包成紅色求好運的小惡作劇、或者是為了替新進員工加油打氣,公司偷偷在終於滿一年的員工桌上放上小蛋糕跟氣球以示鼓勵…等等,都是讓員工感受雇主用心的小撇步。也有企業開發出「集點」的專案小遊戲,員工所提的開發想法,依據專案的完整度與採用程度不同,可以累績不同的點數,達到某個等級時,可升級為公司該季度的MVP (Most Valuable Player,最有價值參與者);或者連續幾次成為MVP後,將有機會升遷之類的…。
你的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嗎?你的個人價值是什麼呢?
資方又做了什麼來留住員工、激發員工的價值呢?
讓工作也能玩樂,用最自在無憂的心,來發揮自己的長處;這可以不是夢想。
雇主或許轉型得慢,但我們可以從自身做起;加高自己的價值,才有爭取好待遇的籌碼。
Thursday, 6 August 2015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餅乾都不餅乾了II
繼上次聊到「Biscuits v.s. Cookies」的差異後,其實薯條與洋芋片在英式與美式英文中,也有不一樣的說法哦!
一般我們唸書時第一次學到的薯條,基本上就是速食店裡的那種薯條,被稱作 French Fries (如圖1)。後來因為從美國而來的速食餐廳太過風行了,它們也因此被發揚光大傳播到世界各地,所以之後它們也可以直接稱為 American Fries (美式薯條)。
圖1:American Fries / French Fries |
不過,一樣是薯條,在英國,它們的名字就又不同了。
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英國一直都是比較流行手切的那種粗薯條,跟一般國際連鎖速食店所賣的細薯條不太一樣;稍微較不酥脆,但比較紮實有感。所以在英國以及歐洲或英屬國家裡,粗一點的手切薯條會被叫作 chips (如圖2);但在現代英文裡,不管是粗的細的,其實講 fries 都一樣聽的懂,不用擔心太多。
圖2:Chips / Fries |
比較讓人容易困惑的是洋芋片,一般美式英文的洋芋片是直接叫作 chips;所以在美國,fries 與 chips 不容易有人搞混。但是對英國人,想要買洋芋片講 chips,他們會拿厚切薯條給你喲!因為在英式用字裡,洋芋片叫作 Crisps (如圖3)。我們推測可能是因為雖然 chip 與 crisp 都有脆與碎的語感,但在口語上,crisp 的語感又相對稍微碎小一些;也就是當我們吃洋芋片時,比較容易因為它們的酥脆而掉了滿地的碎屑;所以薯條與洋芋片,當然是洋芋片更需要這種帶有酥脆的口感的字眼。
圖3:Crisps / Potato Chips |
當然,為了避免溝通不良,現在大部份要講洋芋片時,除了講 crisps,也有人會講 Potato Chips (洋芋脆片) 來減少溝通上的誤解。
既然上次與這次都提到了各式的甜餅與薯條,這次還要加碼順便提到鹹餅乾的說法!
大部份的cookies 與 biscuits 都通指甜餅或是較有厚度,可以直接吃的零食;但還有另外一個字 - Crackers (如圖4),這個字也是餅乾的意思,但口語上比較稱薄片型的、可以用來搭配起士、牛奶、湯的鹹餅,主要是因為 crack 這個字有爆裂的意思,所以 crackers 就用來形容比較薄脆的餅乾。當然,現在食材創新發展之下,也有用米作出來的餅乾,這時候,就加個米 (Rice) 在餅乾的前面,變成 Rice Crackers (如圖5) 就可以嚕!
圖4:Crackers |
圖5:Rice Crackers / Rice Cakes |
但是別擔心,畢竟美式英文一直都是國際上的大宗 (雖然英國人常常不以為然…),所以,真的記不清楚的話,記得餅乾類就用 cookies 來代替;然後薯條就用 fries;以及洋芋片就以 potato chips 來表達,這樣原則上是不太容易出錯的。
還是一樣給大家一個簡單的對照表,以後不管是聽英式還是美式英文,什麼餅乾不餅乾,都一樣難不倒你的!
Thursday, 30 July 2015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餅乾都不餅乾了I
說起餅乾的英文,大家是否第一時間想到 cookie 這個字呢?
Cookie 應該是台灣大部份學生第一個學到代表餅乾的英文字。事實上,到了英國唸書後,我才發現不是所有的餅乾都叫 cookie,而且,在英國講 cookies可能還有人聽不太懂呢!
原來,不同類型的餅乾,說法可是不一樣的喲!
一般我們常吃的甜餅乾,在美式的用語就是我們所學的 cookie;而同樣的東西,在英國則是稱作 biscuits (如圖1)。
然而,在英國旅行後,一定會有人發現還有另外一個詞:shortbread (短麵包?),這個字的由來是因為 shorten 這個詞在動詞有代表加入起酥油的動作,也就是讓烘培的食物稍微變得脆一點。因此,shortbread 其實就是 biscuit (cookie) 的一種;而叫作 shortbread 的餅乾通常是叫那種英式的牛油餅 (如圖2),現在口語上則還是比較習慣單把biscuit 與 cookies 用來稱呼甜餅乾居多。
圖1:Cookies / Biscuits |
圖2: Shortbread |
最讓人困惑的,就是當你在美國說 biscuit 時,他們腦海中想到的,可能完全不是你想吃的餅乾喲!有沒有發現 biscuit 發音唸起來像「比司吉」呢?我們在某知名炸雞店所看到的比司吉,口感甜甜鹹鹹的,它們其實就是美式英語中所稱的 biscuit (比司吉)。只是很剛好的,因為英國也有口感類似,作法差不多的點心,它們則是叫作 scone (司康),比較講究的人們可能可以分得出來兩者的作法差異,但我個人是覺得大部份的人可能不易察覺。所以為了不想要讓人想要餅乾卻拿到比司吉、或想吃比司吉的人反而拿到餅乾,在美式的說法中,有時候便會直接以 American Biscuit (美式比司吉,如圖3) 來說明他們想要的不是英式的甜餅乾。
圖3: American Biscuits / Scones |
所以,不同的國家對於特定的東西可能有不同的說法。雖然現在網路無國界,其實大多時候講錯了,別人一樣是聽得懂;不過如果可以一次就聽懂他人想要的東西,就更不會掉漆喲!最後就把這些圖片再整理一次給大家作比較嚕~
關於薯條、還有比較脆的薄餅與洋芋片,也有不同的說法,我們就分下次再討論了。
美式與英式的餅乾與比司吉說法 |
Monday, 20 July 2015
[Internal Marketing] 內部行銷 - 員工是資產
繼上上週我們聊到了自己對於定義成功的思考模式,或許,很多人也受了外在因素的影響,讓公司環境、同事、領導人與上司阻擋了自己往前往上進步的路。
所以我想來聊聊幾個主要的外在因素,想想這個問題:你的上司把員工當作資產嗎?
當員工在工作上提不起勁、無心投入自己所處的角色時,除了自己不適合這樣的職位或是能力不足等內在因素之外;公司、資方、管理者這些人,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當上司不把員工當作資產照顧,反而是不斷消耗員工時,工作的熱情將會消失得很快。
我曾經有個同事,剛好連續兩個月都各請了一天假,一次是感冒請了病假一天;另一次請了一天事假。結果老闆把他找進了辦公室…
老闆:「你為什麼一直請假?這樣你的績效、考績將會很差。這樣下去不行。」
員工:「我一天是感冒,但另一天我爸爸生病,我只好請假帶他去看醫生。」
老闆:「誰知道你講的是不是真的,就算拿出醫生證明,那種東西也可以作假。」
後續當然是被唸得很慘之後就草草過關了。只是,一次又一次這樣就假裝沒事嗎?
你的員工被如此拷問,企圖心不會被打擊嗎?如此不被信任,在工作上還有獨立思考的信心嗎?
員工是企業十分重要的資產,因為選人需要時間、栽培養成也需要時間、這當中的過程都是不斷的在支薪;如果聘到了不適用的人才,對企業來說,絕對是一種消耗。不忍心請員工及早去找尋他們的下一個春天,就像不適合的伴侶一直勉強在一起,不只浪費彼此青春,也在消耗兩人的體力。
反過來說,明明能力與條件都適合,但是資方與管理人員卻無法給出好的條件來好好留住員工,讓員工心灰意冷的跳槽到下一家公司、甚至在離開後再去向其他人告誡,讓他人不要再誤上賊船…長期下來,公司的形象將會越來越差、員工不再有戰鬥力、人才流失快速…這些終將讓企業付出更慘痛的代價。
老闆們、經理人們,你們用對方法來留住手邊的好人才了嗎?
以下幾個影響人才去留的關鍵點,讓已經身處管理階層的經理人與老闆、或是未來的主管們,思考看看是否有好好利用吧:
1. 讓員工驕傲的福利條件
台灣七成以上的企業可能都只是小公司,規模無法像跨國企業那樣能替員工設立安親區照顧小孩、或是辦公室有溜滑梯提升大家的創意力。但是,總有一些什麼想法是能讓員工覺得格外驕傲的吧,足夠讓員工能滿意的薪水當然是基礎條件,否則一位總是需要擔心自己明天繳不出電費、後天付不起房租的員工,很難能全心全意的在公司全力衝刺。
其他的小福利也能有許多新花樣 - 例如我以前有老闆會讓每一位員工有生日假,因為每年的那天,你是獨一無二的,可以任性不要上班。也有看過有公司會在員工期滿一年時,在辦公室替他開趴慶祝,歡慶他們撐過來了!或者是有朋友每週五可以帶自己的寵物去上班…
2. 價值觀
企業價值是否一直與實際的企業文化相對應呢?求職者會以公司所標的企業價值來判斷自己的人格特質是否與這家公司相符;但是如果進入公司後才發現,口號寫著「創新」的公司,其實又保守又古板…這種結果很難不讓人灰心。
3. 員工訓練
小公司或許不夠有經費三不五時就去上課學技能或考證照;但是基本的產品訓練、文書操作或簡報訓練都是應該能夠提供的。許多小型公司甚至只提供產品傳單介紹,就叫新進人員自己讀資料消化,然後就把他們都推上戰場了;實戰的經驗確實能直接學習,但是,也會最容易讓員工在站出來時讓客戶感覺不夠專業、丟了公司形象的臉也讓自己挫折感加倍。
提供最基本程度的員工訓練,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重新受訓,不只是讓下多更有感覺被支持的動力,也提醒員工時時記得最基本的知識與原則。
4. 升遷規劃
小公司向上升職的機會或許不多,但是讓員工在面試時就清楚知道公司的考績計算方式以及未來可能的升遷管道,能讓下屬有目標的前進。有方向的努力比盲目向前衝的感覺踏實得多了。
5. 信任與權力下放
如同之前介紹到的幾款「職場小人」,如果企業的老闆或經理人是這些類型的職場小人,不願意信任自己的下屬、不肯下放權力或甚至不斷的插手員工所做的每件事 (好聽的說法是:凡事親力親為…);員工感覺自己不被信任,進而覺得自己十分的無能,最後會變得沒有野心與工作動力。
經理人與老闆們,你們用了哪些方法留住手邊的好人才呢?
小員工們又做了什麼來讓上司認為我們是值得付出的菁英呢?
Tuesday, 14 July 2015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好害羞!你想要一個乳頭嗎?
"Take a break! Would you like a nibble?"
下午時段,同事拿著一盒小零食靠近我,然後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嚇了一大跳,整個人緊張到臉紅心跳的,他為什麼問我要不要一顆乳頭?!
看到我那麼驚嚇,我同事突然笑了出來,然後進一步解釋給我聽:
原來 nibble 跟 nipple,兩個字的發音很像,只有中間短短的 b 與 p 的些微差異,在快速的對話當中,有時候真的不太容易聽出差別。認識這個兩個字之後,才能直接由上下文的對話來了解語意。
是的,我們胸部上突起的乳頭,英文就是叫"Nipple"。不過,其實,如果想要形容任何乳頭狀的凸起物,都是可以用 nipple 來形容的,例如小嬰兒在使用的奶瓶,上面那個吸嘴處,就是叫 nipple ;現在口語上,也有用 teat 或 tit 來形容,唸起來比較簡單。
那另外這個不小心讓我很害羞的字 - Nibble 呢?
Nibble 其實跟乳房完全沒有關係,它的意思是指一點一點的…例如,吃東西時,一小口一小口的吃;或者是一點一點的消化資訊,都可以用這個字來形容。
所以我同事帶著零食出現在我身旁時,他其實是想要問我:「下午了,休息一下吧,要不要拿點小東西吃一下呢?」
所以,下次有一點點嘴饞時,就可以跟旁邊的人說:I need something to nibble (我需要一點小東西吃一下);或者是把 nibble 作名詞使用 - I need a nibble, do you want anything from the corner shop? (我需要零食,你有想要我順便從路邊小販那裡帶些什麼回來嗎?)。
只要小心別把 nibble 講成 nipple 就好嚕~
Friday, 3 July 2015
[Personal Branding] 個人品牌 - 成功的定義
今年年初的時候,我從科技產業資訊室的文章中讀到一份關於如何在新的一年,給自己一份新的策略評析的方面的分析。內容很有趣的提到不論是在自我生活或是職場環境中,個人與企業都可以利用「策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來幫助自己評量目前的表現以及展望未來的路程。
那篇文章在我的資料夾中躺了許久,每次我打開讀完時,都信心滿滿的想要給自己來個深度評估、好好計劃一下。但是,當我拿起紙筆時,我又突然茫然不知所措了。
到底為什麼下不了手?我不斷的思考著這個問題。我並不是一個對自己沒有想法與規劃的人,怎麼會無法順利的寫下對未來的想法與策略呢?
同樣的問題,或許也發生在許多人身上吧?甚至,有些人也真的從來沒有好好認真的想過自己對未來的想法吧?
我因此再往後退了一步,從網路上讀了許多探討個人的文章 - 然後發現,更重要的一個基本思維 - 我們得要先知道自己對成功的定義為何?
對於追求「成功」,總有幾個黃金法則,包含:不斷的進修,充實自己才能開拓新的視野,也因此才能思考成功對我們來說是什麼、不怕挑戰、在計劃當中也給自己有限度的彈性空間可以隨時調整計劃…。只是,再更深一層的思考下去,到底…成功對你來說,定義是什麼?
沒有對自己先定義好成功,就無法知道自己往前衝的時候,目標到底是什麼?路又在哪裡?
我有朋友從小到大目標只希望完成學業後,可以嫁給自己心愛的人,安安穩穩的當人妻,在家相夫教子就好。那時候,就有同學悄悄的替她覺得可惜:「一個功課這麼好的女孩,怎麼會這麼沒有野心?不是應該要努力唸到最高學府、出國深造後到跨國企業好好打拼才是呀!」。所以說,社會普遍期待或別人渴望的「成功」,都不見得是我們心中最希望的成就。
你對於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Jennifer Dulski (Change.org的營運長)在Yahoo近十年的經歷裡,也發現不同對於不同的團隊,每個人希望達到的目標不同,想要被獎勵的方式也不同 - 有人只希望有成績就被加薪、有人不需要加薪,但希望能當部門的年度風雲人物、也有人希望能適時的被升職以作為鼓勵…
因此,她也提供了一個小方法,幫助大家可以提高對自己的了解,進而掌握自己的人生目標:
寫下自己渴望被獎勵的方法、以及生活中什麼東西最能讓我們感到滿足?
- 有很高的薪水?多高才能滿足?
-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職等?
- 在同事面前被主管表揚?
- 成為同事之間公認最信任的人?
- 到知名外商工作?
- 可以不用像其他朋友那樣瘋狂加班,準時上下班是最開心的事?
- 工作地點離家超近!不用忍受每天通勤一二個小時的折磨?
- ……
這個列表可以有千千萬萬種答案,重點就是自己要對自己完全的誠實!
把自己想要追求的一切都寫下來,再用不同的顏色區別 (例如:綠色是現在已經滿意、黃色是普通、紅色則是目前完全不滿意的項目)。如此一來,就能清楚知道自己應該繼續朝什麼方向前進了。
當然,這些目標或許都是需要時間累積的,包含我們可能還需要再去進修、需要再學習新的技能或者是需要再達到某些工作成就才能讓自己站在那個我們想要的位置。但是有了這樣一張圖表,就更能知道我們還離自己的「成功」有多遠 (或多近!)。
2015年已經過去一半了,趁著週末的咖啡時光,拿好紙筆,好好想想自己想要的成功是什麼吧?有這些目標,才能進一步建立所謂的「策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然後年底時,大家再一起來看看自己完成了多少!衝吧!
Saturday, 27 June 2015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有「愛的把手」才是真愛
潮流這回事總是每隔幾年就又重新回溫的熱了起來;夏天到了,在大家準備開始練肌肉時,網路重新出現了這種類型的文章:「肌肉男掰掰!現在最受歡迎的可是『啤酒肚男』」。
I. 肌肉男篇
當我們想要形容某人滿身肌肉時,大家會想要怎麼組裝句子呢?He is a muscular man. 或是 His body is full of huge muscles?
其實,可以簡單用 he is BUFF. Buff 是從水牛 buffalo轉變而來的。現在的 buff 在字義上仍有水牛的、水牛皮革等相關意思,但是在形容詞的口語字義上,亦有形容滿身肌肉那種類型的魔鬼筋肉男。
從以前很紅的馬甲線或是去年開始突然爆紅的人魚線…網路上有許多專家都有分享這些字的英文怎麼說。所以這裡就簡單再幫大家複習一下:
腹部肌肉這一區叫作 abs (不是車子上的那個abs哦!),而想要擁有漂亮的馬甲線也不用擔心要去查馬甲這兩個字怎麼講;這其實是我們中文自己發展出來的用字。馬甲線的英文很簡單,就是firm abs (結實的腹部肌肉),如此而已。
而近年來比較紅的人魚線,其實聽說只是當時有個廣告當中有人魚,身上的線條極美,上到台灣的媒體後,那個美麗的線條就直接被簡稱為人魚線了。
它的全名有很多種,比較多人叫它 Apollo's Belt (太陽神的腰帶)、也有人稱它為 Athlete's Belt (運動員的腰帶)、或者也有人稱它叫 Adonis Belt (神話中的美少年)。可想而知,這些詞都是由於主角們的身材都很養眼才能被拿來當代名詞。
不過,歪國人名字那麼長,很難記啊!
不要擔心!其實大多數人,都是直接簡稱它叫「V Line」(也就是V型的線),怎麼樣?這樣就好記多了吧!
今年夏天想好好練身材的各位,也可以學一下怎麼形容這些身體部位嚕!
II. 啤酒肚男篇
有小肚子也別擔心,我們總是給人滿滿的安全感啊!
基於肚子上的肉肉呈現團結力量大的樣子,當然就不容易出現什麼線什麼線這種類型的用字。想必大家對於啤酒肚這個字的英文就比較容易想像 - Beer Belly,是的,完完全全就是照字面上直翻。Beer belly 當然不只能形容有肚子的男人們,其實,口語上想形容某些物品中間較寬胖的樣子,也是可以直接說 its beer belly (它的脾酒肚 - 指這個東西的中間胖胖處)。
所以有肚子的我們,這些字可以應用的範圍可比肌肉先生們多的咧!
那騎機車時,我們一直扶著前座胖胖男人的腰間把手那團肉怎麼講呢?
Love Handles!
沒錯,因為是抱著的時候,雙手直接放著如同抓著把手那般的腰間贅肉;幸福肥過後還是能滿足抱著胖胖身材的那種真愛,就是可愛的「愛的把手 Love handles」!
不管是肌肉男們,還是啤酒肚男。挺直腰桿讓另一半們都有幸福的愛的把手才是最好的真愛嚕~
Saturday, 20 June 2015
[Business Tips] 管理撇步 - 職場小人記
「我的天啊,今天主管竟然跟我說,因為他不確定我是不是有正確學到產的品重點,所以要我每次跟客戶講電話時都叫他在旁邊聽耶!我這個已經做業務三四年的人,這支產品我也已經接手一段時間了,他竟然要評估我是不是能跟客戶用正確的講話方式介紹產品…」
我的客戶一邊吃點心一邊這樣跟我抱怨著。這讓我想起前一陣子大家在網路上轉貼分享的十張圖區別「壞老闆」與「好老闆」之間的明顯差異,或者,應該說,是壞上司與好上司之間的差別。因為我們的直屬上司常常扮演著比老闆更有影響力的角色,包含他們如何帶人; 如何反過來向老闆說明你的表現,都直接影響著你在他人眼裡的評價。
這篇文章中的十張圖,都是一些在帶領員工時常常會犯下的盲點與錯誤,而第二張圖就是我客戶直接感受到的 - micromanagement (微型管理)。這個詞是近幾年比較熱門的管理字眼,從字面上其實不難感覺得出它想表達的意境,就是連微小細節都要管理監控的意思; 這樣的管理,常常讓下屬因此綁手綁腳無法發揮。
我們在職場環境中,或許都會遇上這幾種類型的職場小人,讓人頭大又常常礙於角色位階而無可奈何:
1. 微型管理: 如同前段介紹的,這種小人總是因為放不下心,懷疑下屬能力而頻頻插手每件小事,或許你的桌上應該如何擺放文件他都有意見。Email中一個無傷大雅的字,也可能被挑剔,認為沒有照他的方式下去寫就不夠完美。甚至到最後成為拼命插手的救援大隊,而不是強大的支援後備軍隊; 企業教練 Marshall Goldsmith 也在他的書中提及 「支持,而不是救援」的觀點,提醒能力很強的經理人更要在支持與救援之間小心拿捏好尺度,才能在微型管理與無為而治這兩個極端之間成為好的主管。
2. 傲慢自大: 走路沒有走在他的左後方表示你不夠尊重、他來找你說話沒有立刻站起來接旨就是不懂禮節。或者是講話總是帶著輕視感,永遠說著你要這樣你要那樣做,而不是我們應該這樣我們可以那樣做。甚至總是吹噓自己功勞或在他人面前將下屬的努力全歸為自己的成就。
3. 無為而治: 或許一位非常中庸無為的主管似乎讓人感覺很自由無束,事實上, do nothing (什麼事都不做)的主管,也很折磨人。他無法在需要領導下屬時展現帶領的能力,也無法在需要之時為下屬承擔責任。這樣的無為,不只無法讓有能力的人適時得到主管的推薦,甚至沒辦法讓整個團隊有整體的向心力。
4. 愚笨之人: 能力不足與愚笨之人,也是職場小人的代表之一。許多主管幾乎都是因為年資而佔到如今的位階,只是,仔細檢視才會發現,此人的戰績寥寥無幾。這類型的人,大多平靜無事,但在真正出問題出狀況之時,就會顯露出無能的那一面。例如客訴時除了對不起與抱歉外,完全無法當機立斷的提供補償措施,甚至無法運用位階優勢準確的下指令解決問題。
5. 伸手牌與推手牌: 同事之間其實也很常有這種類型的人,要是剛好此人是直屬主管,那就更讓人感到無望。有需求時,總是不經分析思考處理,立刻將email直接轉寄給下屬要他們處理解決; 這種伸手牌人會在需要任何報告文件時直接叫他人製作交差 (然後可能還驕傲的說:這是我搞定的!)。相反的,推手牌則是在出問題時立刻反駁說是其他部門的人在前段沒有處理好,所以接手之後當然也做不好; 甚至是反過來告訴客戶他們不懂所以做錯…(當然,某些客戶也是需要教育的,只是這又是另一塊應該討論的主題了。)
職場上形形色色的人很多,畢竟一種米養百種人,辨識清楚自己周邊有哪些職場小人後,我們更能拿捏好自己的生存策略。當我們成為主管時,也要適時提醒自己別成為這種職場小人讓同事詬病; 同時,還要不斷進修,讓自己能夠一直擁有能夠帶人的領袖特質。
你身邊的職場小人是什麼類型的呢?
Monday, 15 June 2015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雙語菜單夠完整嗎?
對於常常需要帶外藉朋友在台灣東奔西跑的人們,大概同樣都有這個疑問:「為什麼台灣一大堆指標都沒有中文對照?」
雖然英文一直不是台灣的官方語言,但是,路上的指標中,大一點的字還是有英文對照的。路上停留的店家,也有許多店員能友善的提供英文服務 (就算不是道地英文,但是,能溝通就是好事!)。
不過…也有蠻多能提供英文菜單的店家…卻給出了這樣的菜單:
中英對照的英文菜單,有沒有真心想讓客戶看懂呢? |
更別說對一個中文完全不懂的外藉人士來說,有多想知道每道菜名底下那麼一大串中文是在寫什麼?畢竟看到整個環境都是自己不熟悉的語言就已經夠不安且有挑戰性了,當然會很希望終於有份自己看得懂的東西時,能夠盡量讀懂裡面是些什麼。
或者,照片中第二個選項的英文只寫著Club Omelet,到底期待外藉人士能從中了解這道菜到底是什麼呢?
像下面另外這張照片,夜市也難得有英文菜名,卻也同樣的沒有告知應該如果計價或是其他的介紹。
寫了菜名卻不告知客戶如何計價?這種中英菜單其實也不夠完善 |
仔細觀察一下,你一定會再找到更多這方面的例子。
所以重新回到問題的原點,提供英文指標或菜單的意義,到底是為了什麼?
不就是為了讓人看懂自己該往哪裡走、該遵守什麼規定、或者是該點什麼菜嗎?
如果標示得不清楚,表示前來服務的人員需要有更高的能力來與對方溝通。
或者是造成路上因為看不懂告示牌而亂走的人更加混亂。
你們公司的菜單、網頁、介紹都只有英文翻一半嗎?
還是回到原點,想想最初的動機吧!
Sunday, 7 June 2015
[Interview Skills] 面試攻略 - 面試大哉問
大部份的我們,對於應該如何準備一張漂亮的履歷表、如何裝扮自己的外表、甚至到如何準備一場美好的首次面試,可能都已經得心應手。現在網路發達,甚至可以找到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面試準備技巧大補帖。
我還記得有個接受我訓練的應屆畢業生,是個非常有主見與計劃的女孩;在幾次的上課後,帶來了一本厚厚的書 - 「面試問題集錦」,裡面分成個人基本資料、過去求職與求學經驗、未來計劃、家庭與個人生活這幾部份的問題與答題技巧、甚至還有面試後應該提問題問題集合。
其實這一切大概不外乎幾個大方向:
1. 在面試前做好該作的功課
如同二月那時寫過的一篇文章,關於如何在面試前當個小偵探好好的把對方的資料讀過一遍等技巧。對於準備面試的朋友們,也應該先對該公司有基礎的認識,才比較能確保自己所講的內容正好是對方需要或想要聽的。
2. 微笑、微笑、再微笑
不管是什麼樣的文章與密技,絕對都會提到這點 – 不論如何,都要記得微笑。就算回答不出來面試官所提的問題,也要記得面帶微笑。畢竟,大家都是人生父母養,本來就沒有誰欠誰嚕。
3. 回答問題的技巧 – 包裝各種產業、職位與角色,提出來的問題都不一樣,當然不太容易有一本秘笈能把所有的問題都集結在一起 (除了網路上可能會有前輩們針對某公司、某職位貢獻集合出來的考古題)。不過,大部份的教學都會希望讓面試者學會利用包裝術,把不好的一面避重就輕的帶過,然後把自己的強項拿出來表現一番。 如果真的有興趣,或許也可以參考我當時分享外語導遊面試技巧的一些小眉角,可能會有一些幫助。
4. 回問問題
幾乎所的面試密技都會提供一些制式化的問題讓面試者準備拿來向面試官提問。這些問題包含客氣的了解公司的福利制度、薪資或獎金制度;以及公司對於個人教育訓練或職涯規劃等相關問題。
5. 感謝信
最後一定會要面試者在24小時內,主動撥個電話或是發封email給面試官說聲謝謝。這其中的技巧當然不是單純的只是禮貌,而且要提醒面試官你的特色,並且期待對方收到信的時候剛好心情很好,自然而然的在心中給你加一點分之類的。
以上這幾個項目基本上都已經是這些面試秘笈的陳腔濫調,我想大家其實也都聽到能背了。面試有沒有比較有人性的一面?有沒有不要只是這種機械式的回答呢?能不能問問看真正在這家公司工作的人到底開不開心?能不能知道有沒有什麼公司的不成文規定或是黑暗面那些東西呢?到底,面試只能說好話嗎?
事實上,國外就確實有在探討 – 面試官到底應不應該對求職者說出公司內部或這個職缺的一些真實面。
以前早期的職場環境比較保守,講出職場黑暗面這件事大概一直都是大家不成文的規定;求職者不問、面試官也不提,大家都自己想辦法從其他管道去旁敲側擊就好。但是現在的職場環境已經慢慢的在改變,事實上,就算面試官不說,許多人也都能在網路上彼此分享提醒;哪家公司表面講得很美好,其實內鬥嚴重、哪家公司披著外商的光環卻帶著台式小公司的氣度、哪家公司表面說得大方、給錢卻小氣到讓人吐血…這些小道消息,面試官不願意面對,自然有人會在網路上相互分享討論。你還覺得面試只能向求職者說好話嗎?
在輔導企業或求職者的經驗累積之下,我們都會向企業建議,適度的向求職者「含蓄」的說明該職位或公司的實際面,更能幫助求職者判斷自己能不能接受這樣的職場文化。我強調「含蓄」的原因是,面試的目的當然還是為了能夠深入認識求職者,可不是面試官的發洩場合;一味的吐苦水不只是嚇跑了求職者,更別奢望會有人因此喜歡與這樣愛抱怨的人共事了。
我們強調的「適度透露實際面」,目的是為了讓求職者不要只是活在「即將要有一份美好 / 外商 / 高薪 / 事少 / 離家近…的工作」,而是要將求職者拉回現實。畢竟,不會有任何一份工作是完美的,有人離職就表示有一些讓人選擇離開的原因;縱使是新開的職缺,也可能會面對新角色而有尚未規劃安排完整的缺失。
面試只說好話嗎?
讓求職者早一點理解應徵職位的現實面,更能幫助其即早適應工作,甚至能減少因為實際工作與想像不同的落差感所造成的離職狀況。讓企業減少不斷尋找新進人員的辛苦、讓求職者早點適應工作、長期下來更有機會好好將企業與職能技巧作傳承。面試當然還是適時講出實際狀況比較好呢!
Thursday, 28 May 2015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Oops!生啤還是乾啤?!
炎炎夏日,要是可以在涼爽的夜裡,坐在戶外與朋友們來杯生啤酒,一起聊聊天看看球賽,一定超棒的!
以前在國外也常常與朋友跑到海邊喝一杯,忙裡偷閒一下。
回到台灣,有時候沒有英文菜單的店家著實讓不會講中文的朋友們溝通得比較辛苦;還好許多台灣人都很樂意慢慢的比手劃腳幫助溝通,倒是不曾有什麼大困難。
但是!許多不小心的英文錯誤…卻常常讓外國朋友一頭霧水,或者忍不住笑翻天…
所以啊…有心把菜單或產品型錄轉化成外文的誠意固然很好,但是,可要小心別犯了我們那天在熱炒店看到的小錯誤喲…
Draft Beer 或是 Draught Beer 都對,就是別寫成 Drought Beer! |
是的,大部份的人喜歡生啤酒是因為感覺喝起來的口感與罐裝啤酒略有不同,甚至感覺較新鮮。
生啤酒的英文是Draft Beer;這其實是比較美加的用法,在英式用法中,它的拼法則是會變成Draught Beer。這兩個字看起來雖然很不一樣,不過,發音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喲 (除了英式的發音會比較含口水那般的講在嘴裡…)。
難得我在台灣看到想要用英式拼法寫生啤酒的店家,只是可惜,一不小心把 Draught 寫成 Drought的話,意思就從生啤一秒變成「乾啤酒」了!
想吸引客人來杯draught beer 嗎?可別把菜單寫錯鬧笑話嚕~
Thursday, 21 May 2015
[Personal Branding] 個人品牌 - 戒不掉伊伊啊啊的簡報口頭禪!
「這個數據顯示,回覆的速度與客戶滿意度有很大的關係。對。」
「嘛~通常這一類的情況應該要作個案處理」
「ㄟ…那個…我今天想要跟大家報告的是…」
有沒有覺得這種用字常常出現在我們的職場環境中呢?
就算是換成英文簡報,依舊會有許多人不斷的出現:「And then...」、「So...」、「Errrr...」這一類的語助語。
其實,不必要的贅字,無形中都會降底我們說話的專業度。
這就是為什麼肢體語言、演講、簡報、採訪等項目都可以被切割成為一門專業科目,因為它一點都不容易!
試試看今晚就轉到新聞台吧,看看記者所採訪的路人中,有多少人講完每句話都會自己加上一個「對」字。
你也覺得自己在上台作簡報時有同樣的症頭嗎?
這裡分享幾個小方法讓各位可以開始練習,試試看讓自己的簡報技巧再提升!
1. 熟讀資料
不管是在學校裡的上台報告,或是職場上對客戶的正式簡報。請記得要對自己手裡的那份報告熟到爆炸!簡報的內容就算再詳細,上台報告的功用就是在於讓聽者不需要自己研讀,卻還能從聽你的報告中,立刻了解訊息。試著想想看,如果今天所有資訊都在報告裡了,連主講人準備的一字一句都寫在上面,那又何必舉行這個會議呢?把報告的電子檔寄給大家自己讀,有問題回信就好了嘛。
所以,讓與會的人們從看簡報到聽你說話,才是提升報告專業度的首要條件。
當你對自己的報告內容熟悉,自然的,就會減少許多需要停下來講「ㄟ…」、「那個…」的機會了。
2. 預演 / 講給朋友作練習 / 錄音或錄影
如果你所要準備的是一場絕對不能出槌的演講或報告。那麼,不只要熟讀資料,最好還要模擬個幾次。找信任的朋友在現場幫你聽,誠實的指出你的用字遣詞是否合宜;甚至也能告訴你走位與肢體語言的靈活程度如何。
如果真的無法找人練習的話,最好自己錄下練習時的狀況,重覆檢查自己的表現如何。
要記得,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話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不練習的話,我們可能不會發現自己明明在心裡練習得很順,上台卻緊張到一分鐘講30句話,快到台下沒有人聽得懂。或者是,一台上就慌張到下一句話是什麼都不記得,只能站在台上抖著雙腳等時間結束。
3. 準備提示的小卡
千萬別把整份報告直接印出來照稿唸!就像第一點提到的,如果你要照稿唸,那跟把檔案寄給大家自己讀不是一樣嗎?
確實有許多的場合裡,我們需要講的內容太多,也無法全背起來。這時候,拿幾張名片卡,把每一個段落、或是每一頁簡報的關鍵字寫在卡片上作提示。記住,只寫關鍵字;而且是大到你不需要戴起老花眼鏡或把字卡直接貼在眼前才看得清楚的字。這樣一來,就能避免忘記時的「ㄟ…」發語詞;也能十分從容的提醒自己接下來的內容;看起來既專業又優雅!
4. 交錯使用連接詞與發語詞
報告當中,總是會有停頓的時間。這時,許多人會自己發出「對」(或是英文的yes) 來填補聽眾還沒有回應的空檔。其實,我們難免會需要有些發語詞來增加自然度與流暢度;我通常會建議學生們練習使用不同的詞來交替,就能避免讓聽眾一直覺得講者不斷在重覆一樣的字詞。
例如:需要換下一張簡報時,可以不要只是說「好」。可以用「那麼」、「然後」、「所以」、「但是」…這些代表延續或轉折的連接詞,都可以用來提醒聽眾接下來還有新東西。
英文簡報也是一樣的,別只是一直「yes」或是「and then」;我們一樣可以交錯使用這兩個字,或許再加上「Ok」,「So」,「Next」,「Following」,「However」,「Yet」... 這些都可以拿出來作為連接詞。
練習一些小技巧來提升自己的簡報專業度,可能避免讓聽眾默默的在心中翻白眼想著:「對什麼?沒有人問對不對啊…」。
簡報口頭禪影響報告的專業度 |
Monday, 18 May 2015
[English Skills] 英文小技巧 - Mexican Carwash?墨西哥洗車術?
某天靜靜的坐在路旁喝著咖啡,難得享受一個無人打擾的深夜。
天氣很悶熱,其實應該坐在冷氣房裡的;但是,台灣的氣侯大多很熱,坐冷氣房其實也坐得有點厭了,索性坐在戶外區,享受一下 people watching* 的感覺。
* People watching:
口語用字,由字面上可大概猜得這是一種與看人有關的動作。
其實,也就是當我們無所事事盯著人來人往的行人發呆的動作。
或者有些需要思考人的行為時,坐在街上靜靜觀察也可以稱作people watching。
突然轟的一聲,天空下起大雨。人們紛紛停下機車穿上雨衣;行人也聚集在店內躲雨。
然後出現了這樣一位可愛的計程車司機…
冒著雨,拿出了抹布。
竟然開始擦起了車子!
(註:因為事出突然,我實在來不及找到最佳角度,又怕驚嚇到路人與司機大哥;只能匆忙拿手機盡量找比較能看得清楚的角度拍攝照片了。背景有許多店家招牌,只好都用後製修掉嚕~)
我腦中默默的想起了一句可愛的形容詞:Mexican carwash
司機先生不管雨不斷淋濕自己的身體,拼命的大擦特擦。從照片中還可以看到他站上車子仔細的擦著車頂。我想,這個字拿來形容這種洗車法,應該很洽當。
用著最天然的免費雨水,省下了大筆的汽車美容費用。好一個方便的Mexican Carwash呀!
就像people watching那般,這個詞也是現代口語用字,起源大概是帶著一點點戲謔口氣,說著墨西哥人們的隨性與慵懶。但現在其實已不再帶有歧視意味了。
所以,這個詞在現在使用上的意義是:當駕駛人懶得給車子來個完整的清洗與美容時;就趁下雨天趕快讓雨水把車子洗淨交差就好。但現在的用法上,雖然仍是以墨西哥人當主角,但已經不再有說人懶惰的負面感嚕。
開車出門時正好遇上大雨嗎?這時候你可以說:
「It is ok! Time to let my car to have a Mexican carwash.」
雨天的夜裡,計程車司機的Mexican Carwash |
Thursday, 7 May 2015
台南都會報 Vol. 24 - 戲棚下站久了就是我的?
2015年4月出刊的台南都會報,是集合2014年4月所寫的兩篇內部行銷文章:「傳承與溝通」、以及「自信與養成」,因為出刊的字數有一定的比例,因此篇幅有加長蠻多的,分享給大家~
那天,C傳了封簡訊跟我說她要離職了,離開那個她才進入不到3個月的公司。我很驚訝,畢竟她是個對工作非常有野心與熱忱的人;她哭著說,她很不能適應公司的管理方式 - 那種篩網般的制度,不因材施教也不將員工視為資產的做法,讓她無法接受。一週5個工作天,她有3天是哭著搭車回家。而她的另一個朋友,一位外商公司的高階主管,冷冷的說:「主管欺負妳對不對?這種事情我看多了,我們別的團隊就有這樣的主管,底下帶的人都待不久。新人總是來了又走,其實這時公司就應該想想是否是管理人員或制度的問題了!」
你所待的工作環境裡,是否也有總是做不久的年輕員工?而這種情況到底是主管不懂帶人?亦或是年輕人不夠堅強?
你所待的工作環境裡,是否也有總是做不久的年輕員工?而這種情況到底是主管不懂帶人?亦或是年輕人不夠堅強?
先把這件事分成兩個層面來討論 – 關於上對下的傳承與溝通、以及下對上的態度與自信養成。畢竟,台灣正在經歷一個社會與文化的轉型階段,一個受網路世界發達以及海外求學風氣盛行的年代,年輕人將要用他們的所見所學與熱情來付出給這個社會的時代、也是一個走過台灣經濟起飛人人當老闆後,高階人員準備交接的時期。只是,有多少這些所謂的高層人員,真正做好傳承與溝通呢?
職場裡,我們常常看見管理人員看不慣下屬做事的方法而百般出主意、插手、甚至不願意放手去相信他們自己聘請且培養的員工。這種情況在台灣中小企業、家族企業當中,更是比比皆是 - 掌權者擔心改變的不確定性、認為安份保守才是生存之道、不信任他人能做得像自己那樣好、甚至緊張自己在公司的地位不保、慌張下屬能力太好很快的把所有的老員工們都踢掉…於是,基層人員不能有自己創新的做法、不能太過突出、不能對現有的體制有意見、只能一直做個無法獨立思考能力的員工,然後等待…等待或妄想著…哪一天自己會受重視?
很多企業的問題其實都出自於職場內部的管理與溝通,新世代的年輕人們當然得好好培養自己的能力;但同時,上司們、長輩們、經理人們,也需要適時的放下手上的權力,讓公司的其他人有機會承擔責任、展現自己而並且替公司爭取更好的未來。
有人說:但是這些人就能力還不夠啊,我以前就是老實的慢慢忍了很多年,他們應該也要一樣。
有人說:看不慣他們想法那麼多,舊的制度要被改掉很麻煩;現在能生存賺錢就好,到底改什麼?
還有人說:年輕人什麼都不懂,乖乖做就好了,不要多提想法。
職場裡,我們常常看見管理人員看不慣下屬做事的方法而百般出主意、插手、甚至不願意放手去相信他們自己聘請且培養的員工。這種情況在台灣中小企業、家族企業當中,更是比比皆是 - 掌權者擔心改變的不確定性、認為安份保守才是生存之道、不信任他人能做得像自己那樣好、甚至緊張自己在公司的地位不保、慌張下屬能力太好很快的把所有的老員工們都踢掉…於是,基層人員不能有自己創新的做法、不能太過突出、不能對現有的體制有意見、只能一直做個無法獨立思考能力的員工,然後等待…等待或妄想著…哪一天自己會受重視?
很多企業的問題其實都出自於職場內部的管理與溝通,新世代的年輕人們當然得好好培養自己的能力;但同時,上司們、長輩們、經理人們,也需要適時的放下手上的權力,讓公司的其他人有機會承擔責任、展現自己而並且替公司爭取更好的未來。
有人說:但是這些人就能力還不夠啊,我以前就是老實的慢慢忍了很多年,他們應該也要一樣。
有人說:看不慣他們想法那麼多,舊的制度要被改掉很麻煩;現在能生存賺錢就好,到底改什麼?
還有人說:年輕人什麼都不懂,乖乖做就好了,不要多提想法。
時代改變了,前輩們是不是忘了自己的初衷了呢?
這些年輕人,終究是自己面試而挑選進來的,為什麼不相信他們的能力呢?況且,制度是人訂的,是會隨時間老去的,有新人不斷的來檢視與挑剔、讓制度不斷更新,為什麼不好
(尤其很多公司的標語寫著“創新”兩字,但卻一點也不創新?)?我們都曾經是那個什麼都不懂的年輕人,我們也都走過來了,把屬於下一代的權力,慢慢傳承給他們吧!讓他們去碰撞,才能激發出新的火花。
內部行銷這回事,不只是在下位者需要加強自己的能力來證明自己能夠被人信任、不只是新人要好好適應並讓自己融入新環境;更多的時候,在上位者,才是常常扮演著推動搖籃之手的角色,讓新舊之間沒有隔閡、讓對話沒有代溝、也讓企業能夠長久的傳承下去。鬆手,給予支持與支援,但別讓自己校長兼撞鐘,累垮自己又讓下屬什麼都學不到。
內部行銷這回事,不只是在下位者需要加強自己的能力來證明自己能夠被人信任、不只是新人要好好適應並讓自己融入新環境;更多的時候,在上位者,才是常常扮演著推動搖籃之手的角色,讓新舊之間沒有隔閡、讓對話沒有代溝、也讓企業能夠長久的傳承下去。鬆手,給予支持與支援,但別讓自己校長兼撞鐘,累垮自己又讓下屬什麼都學不到。
前半部討論了關於上對下的傳承經驗與溝通模式;反過來,也要看看下屬對上層,又有什麼溝通上需要注意的地方呢?如何在追求自我的同時而不衝突碰撞?
大家可能有不少這樣的經驗,不管在什麼環境中,常有這樣的H小姐總是說著:「為什麼都要叫我做這個、做那個?這個又不是我應該做的!大家都欺負我!」 ;或者是「這個明明就很簡單,為什麼自己都不做,都要推給我?大家都覺得我是新進來的,所以就什麼都叫我做」。也有這樣的E先生說著:「我這次的簡報沒有講好,因為他們給我的資料不夠;因為他們最後一刻才叫我上台講。我沒有把訂單簽到手,因為主管根本沒有跟我說這個客戶會問那麼深的問題,所以我沒有準備…」。或者,有那種自信滿滿的A先生說著一口生意經,卻總是交出掉漆的成績單?
我們都有對身邊的環境或對職場現狀不夠滿意的時候。但到底是否該如同長輩們說的:「不管怎樣都要撐下去!」呢?這其實是應該分開來討論的:應徵面試的時候,我們都在試探自己喜不喜歡這家公司,不只對方在挑人,我們也在挑公司;就算看見的多半是表面的光鮮亮麗而已,許多事實則是要上了賊船才會知道。「戲棚下站久就是你的」 – 等待我們到達那個有權力調整制度文化的層級,才能提出改善方案、造福下屬;當然也要期許自己到時別換了位子就換了腦子;畢竟企業的養成需要很長的時間,改善也自然得小心緩慢。相反的,換個角度想,如果是不喜歡的產業又面臨如此的企業文化或管理問題呢?撐下去固然能看得到更多的業界狀況,更了解自己適不適合這個產業以及生態;可是就算撐再久,我們都無法開心工作 - 就像有些人雖然也沒有長得特別不一樣,但剛好就是不得我們的緣;這樣一來,反而會建議最好長痛不如短痛吧。
大家可能有不少這樣的經驗,不管在什麼環境中,常有這樣的H小姐總是說著:「為什麼都要叫我做這個、做那個?這個又不是我應該做的!大家都欺負我!」 ;或者是「這個明明就很簡單,為什麼自己都不做,都要推給我?大家都覺得我是新進來的,所以就什麼都叫我做」。也有這樣的E先生說著:「我這次的簡報沒有講好,因為他們給我的資料不夠;因為他們最後一刻才叫我上台講。我沒有把訂單簽到手,因為主管根本沒有跟我說這個客戶會問那麼深的問題,所以我沒有準備…」。或者,有那種自信滿滿的A先生說著一口生意經,卻總是交出掉漆的成績單?
我們都有對身邊的環境或對職場現狀不夠滿意的時候。但到底是否該如同長輩們說的:「不管怎樣都要撐下去!」呢?這其實是應該分開來討論的:應徵面試的時候,我們都在試探自己喜不喜歡這家公司,不只對方在挑人,我們也在挑公司;就算看見的多半是表面的光鮮亮麗而已,許多事實則是要上了賊船才會知道。「戲棚下站久就是你的」 – 等待我們到達那個有權力調整制度文化的層級,才能提出改善方案、造福下屬;當然也要期許自己到時別換了位子就換了腦子;畢竟企業的養成需要很長的時間,改善也自然得小心緩慢。相反的,換個角度想,如果是不喜歡的產業又面臨如此的企業文化或管理問題呢?撐下去固然能看得到更多的業界狀況,更了解自己適不適合這個產業以及生態;可是就算撐再久,我們都無法開心工作 - 就像有些人雖然也沒有長得特別不一樣,但剛好就是不得我們的緣;這樣一來,反而會建議最好長痛不如短痛吧。
免不了的,我們還是常常聽見長輩們嘆惜著:「一代不如一代的草莓啊!」
我相信沒有人會想要被貼標籤吧?
因此下屬不只需要看清自己到底是否要撐下去以換得改變的權力與角色,還能有其他方法來增加管理者對我們的信任感。雖然關於自信、自大與自卑這三者之間的界線,永遠沒有一定的答案,一切都在於如何拿捏自己與人溝通之間的分寸。不過,在我們還沒有摸清楚公司文化 (甚至是派系)之前,就算有再多支的刷子,最好都先收起來,等到需要的時候再派上用場才是比較恰當的做法。因為除了前述的H小姐、E先生或A先生,也可能會有深藏不露的G天才們。例如,我們可能不知道那個只會默默整理文件的總機小姐,原來精通四國外語;辦公室坐在旁邊的宅女小職員,原來是公司的top sales。把自己的能力好好磨練收藏,必要時候再拿出來耍刀,一樣能夠一鳴驚人。
清楚自己要什麼 找到自信的平衡
還是覺得自己不受重用?沒得發揮?綁手綁腳的時候,怎麼辦呢?
我曾經與H小姐深聊過,除了聽她每天的抱怨外,我問了她:「妳期待什麼樣的工作環境呢?」
她想了很久之後說:「我也不知道,反正不是現在這個討人厭的地方!」
發現問題所在了嗎?
我們到底要的是什麼?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環境、想要什麼、以及需要或期待什麼,到底如何追求我們的夢想?所以也難怪不管到什麼環境都抱怨連連而成為H型人。而另一種的E型人,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但總是期待與能力落差極大,眼高手低。還好這種症頭也不難解決,如果這家公司的發展與未來方向是自己喜愛的,我會強烈建議努力堅持下去。因為磨到最後,可能是自己慢慢被磨成了那個自己期待中的自己;而最差的情況,就是被標記為不夠適合然後傷心離開 – 而或許這時才能激起自我反省與檢視的機制並讓自己進步,也未嘗不是件壞事。
下屬如何找到自信的平衡點?如何慢慢養成自己的能力並往上提升?都是我們這些背著新世代草莓標籤的年輕人需要更了解自己的方向。
同時,當上層的主管人員願意聆聽、放手讓我們去做時;我們要問問自己,拿不拿得住棒子?也需要問問自己,我們的表現有沒有對不起自己?
草莓沒有不好,誰說未來幾年的市場不會突然喜歡上這些外表鮮明可口,內涵酸酸甜甜有不同層次感的新鮮水果呢?重點在於,如何讓自己的色彩吸引眾人目光之餘,咬了一口之後又能有各式各式讓人深刻的驚奇口感呢?
同場加映:Vida Orange (生活報橘)的:
「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給年輕人的建議:除非你很確定,不然別念太多」
http://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15/03/13/dilemma-what-i-really-want/
因此下屬不只需要看清自己到底是否要撐下去以換得改變的權力與角色,還能有其他方法來增加管理者對我們的信任感。雖然關於自信、自大與自卑這三者之間的界線,永遠沒有一定的答案,一切都在於如何拿捏自己與人溝通之間的分寸。不過,在我們還沒有摸清楚公司文化 (甚至是派系)之前,就算有再多支的刷子,最好都先收起來,等到需要的時候再派上用場才是比較恰當的做法。因為除了前述的H小姐、E先生或A先生,也可能會有深藏不露的G天才們。例如,我們可能不知道那個只會默默整理文件的總機小姐,原來精通四國外語;辦公室坐在旁邊的宅女小職員,原來是公司的top sales。把自己的能力好好磨練收藏,必要時候再拿出來耍刀,一樣能夠一鳴驚人。
清楚自己要什麼 找到自信的平衡
還是覺得自己不受重用?沒得發揮?綁手綁腳的時候,怎麼辦呢?
我曾經與H小姐深聊過,除了聽她每天的抱怨外,我問了她:「妳期待什麼樣的工作環境呢?」
她想了很久之後說:「我也不知道,反正不是現在這個討人厭的地方!」
發現問題所在了嗎?
我們到底要的是什麼?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環境、想要什麼、以及需要或期待什麼,到底如何追求我們的夢想?所以也難怪不管到什麼環境都抱怨連連而成為H型人。而另一種的E型人,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但總是期待與能力落差極大,眼高手低。還好這種症頭也不難解決,如果這家公司的發展與未來方向是自己喜愛的,我會強烈建議努力堅持下去。因為磨到最後,可能是自己慢慢被磨成了那個自己期待中的自己;而最差的情況,就是被標記為不夠適合然後傷心離開 – 而或許這時才能激起自我反省與檢視的機制並讓自己進步,也未嘗不是件壞事。
下屬如何找到自信的平衡點?如何慢慢養成自己的能力並往上提升?都是我們這些背著新世代草莓標籤的年輕人需要更了解自己的方向。
同時,當上層的主管人員願意聆聽、放手讓我們去做時;我們要問問自己,拿不拿得住棒子?也需要問問自己,我們的表現有沒有對不起自己?
草莓沒有不好,誰說未來幾年的市場不會突然喜歡上這些外表鮮明可口,內涵酸酸甜甜有不同層次感的新鮮水果呢?重點在於,如何讓自己的色彩吸引眾人目光之餘,咬了一口之後又能有各式各式讓人深刻的驚奇口感呢?
同場加映:Vida Orange (生活報橘)的:
「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給年輕人的建議:除非你很確定,不然別念太多」
http://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15/03/13/dilemma-what-i-really-want/
Subscribe to:
Posts (Atom)